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现代的语文课堂要求充满"语文味儿",语文课应该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文化味,应该积淀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是民族母语的教育,而母语记录着民族的情感经验,潜藏着民族的灵魂密码,搏动着民族的思维脉络.语言文字和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凝聚沉淀和氤氲化生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共同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心理,折射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语文课程改革.要想解决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改革深入下去,抓住语文教育的本质,体现母语教育的特色,必须深切把握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地阐述了语文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语文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担负起民族文化的传递的使命,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传承中华文明,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4.
<正>一、语文教育的本质与灵魂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本质和精神灵魂的教育,是民族生命形式和生活语境的教育与传承。语文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塑造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心灵,传承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可以说华夏民族的文化本质和文化根基就诞生于"甲骨文"中。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从诗经到现代文学经典都是民族语言和文化的表达,语文蕴含着民族气质和民族品格,语是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基本表达,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和唯一的,文是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  相似文献   

5.
民族的语言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可以说,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者,是传承、升华、创新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延绵不绝的链条.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格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那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呢?  相似文献   

6.
传统文化简言之就是世代相传的文化,它具有承传性,连续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其发展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印记着自己民族和国家的鲜明特色,这就是民族文化.文化会超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不同阶段,持续地承传与发展,并对现实的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语感的培养,也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相似文献   

7.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的文化是诗性的文化,汉语就是一种放射艺术光芒的璀璨文化.我们学习古诗词应在语文学习的大环境中去灵活积累、实践运用,使"心人于境,情会于物",以至心领神会,通达"悟"的境界,学生经历多次熏陶感染、积累运用的过程,民族文化的因子就会逐步融化进他们的血液,为他们的生命着上民族文化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一个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根据学校培养目标的差异而具有独特的个性.我们要培养的是热爱祖国、忠于民族、对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有影响、有作为、有贡献的各民族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的是有民族情怀、社会担当、才能卓越、人文见长的"民族的精英,国家的栋梁",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力求凸显民族文化的张力. 构建具有民族文化张力的语文课程,要通过语文课堂及语文活动来提高不同民族文化群体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其既强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自觉维护自身的文化传统,又尊重其他文化形态,了解、尊重不同族群文化.在这种语文课程中,我们要坚持一个理论,固化两种模式,利用三种资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是炎黄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但是由于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传统文化知识严重不足,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不尽人意.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积极寻求弘扬民族文化的策略,努力在学生灵魂深处夯筑起优秀民族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也是民族的瑰宝.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的古诗词作品.我国自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古诗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大语文"观是将大学语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下去审视,从三界融合的视角探讨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间的衔接性问题.高校"大语文"观的建构,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所应担当的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有利于明晰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及其在母语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浓厚的文化软实力。"著名学者刘国正曾说:"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将语言文字、民族文学与传统文化三者有机结合,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厍.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学生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可见,《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增加民族文化知识的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文化品位极为重视。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代文学作品,大多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育说到底就是民族语教育,即母语教育."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如此说.母语是民族的灵魂,母语教育是语文教育魂之所系.围绕这一迟到的真理,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并扎实提高学生的母语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1.借助教材,以情境激发文化自信。语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与民族灵魂。"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蕴藏着我们民族深厚的文化历史,字里行间处处流淌着中国文化浓浓的鲜活的血液。"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在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灿烂和美好。在诗歌教学前,可以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电脑播放《唐之韵》《百家讲坛》《苏轼》《李白》等名家介绍的视频,欣赏由唐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这一理念强调语文教学必须注意把握语言与文化的同构性,把语文教学作为"体认"文化的过程,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洗礼。如何构建理想的语文课堂,使学生领略文化的丰厚博大,进一步传承文化,发展文化?这就需要教师用文化的视  相似文献   

18.
中职语文教学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中职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在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作为中职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中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的养分并放眼世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中职学生成为"人"和"才"的完美统一体,并担负起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责任。  相似文献   

19.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各个民族文化智慧"。苏教版初中学段经典名著中蕴含的丰富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先进文明的载体,更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宝库,是对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理解"。学生在经典名著阅读过程中可以提高"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感受力、认知力、执行力,从而提高阅读素养的生长力。  相似文献   

20.
古诗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语文新课标也特别强调:"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使命.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而中国古代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又是民族文化之精粹.所以我们要重视文言文的教学,开发好古人留下的精神和语言宝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