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万斯同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史学大师,他继承黄宗羲之学,以在经学、史学等领域的卓越建树成为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在当时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万斯同一生精力所萃,尽在《明史》,他所提出的史学见解,不仅在《明史》修纂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影响了清初史学发展的面貌。更为重要的是,万斯同还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明史》私定稿和修订稿,成为人们深入研究万斯同学术思想、《明史》编纂以及明代历史的丰厚的文化遗产。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万斯同诞辰370周年,又逢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影印出版。先贤手泽,嘉惠学林。为了向学界集中展示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的价值,深入探讨万斯同主修《明史》对清初史学的影响以及进一步推动相关研究的开展,本刊特别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宁波大学、天一阁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就"万斯同与《明史》编纂"发表自己的研究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康熙年间,清廷重启明史馆,因史料缺乏,遂向民间广泛征书,且一改顺治年间修纂《明史》的诸般禁忌,强调所征之书虽有忌讳之语,也不治罪,这为藏书家广泛参修《明史》提供了契机。清初藏书家与《明史》修撰关联密切,从进献、借阅所藏史籍,到草拟、编纂《明史》稿,乃至审阅、考订《明史》稿本,藏书家以多种方式参与《明史》纂修,且成绩斐然。藏书家与官修《明史》的互动,反映了清初特殊历史背景下清廷编修《明史》过程中政治与学术、官方与私家史学之间的微妙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明史》修纂过程中,万斯同一直起着核心作用,他“不居纂修之名,隐操总裁之柄”(黄云眉:《明史编纂考略》,见《史学杂稿订存》,齐鲁书社1980年版),是实际上的总裁。在史馆,“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万斯同)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日:取某书,某卷某叶有某事,当补人;取某书,  相似文献   

4.
点校本《明史》问世前出现的万历首辅申时行的传记,至少有十多种。这些传记对申时行或仅记事迹不予评论,或极力歌颂,或予以肯定但行文平和,或褒贬兼有而以褒为主,或虽以褒为主而批评用语亦有一定的分量。而从问世时代分,则明代问世者大体持表扬歌颂态度,清代问世者则多半褒贬相兼且批评用语有一定的分量。这些传记为点校本《明史》底本即殿本《明史》的申时行传,提供了撰写参考。点校本《明史·申时行传》关于申时行籍贯,以及关于其子申用懋任职经历等记载皆有需加考订之处。现存殿本《明史·申时行传》的清朝明史馆拟稿中,有天一阁藏万斯同《明史稿·申时行传》和旧题万斯同编撰《明史·申时行传》,两者多有区别,前者观点相对陈旧,这当反映出前者问世当早于后者,这一状况值得治史学史者给予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5.
《明史》是二十五史中修史时间最长的一部,因结构严密,文字精练,深受学界称赞。现在能够见到的《明史》主要有三个本子,即万斯同的《明史稿》、王鸿绪的《明史稿》和张廷玉的《明史》。这三个本子记录了《明史》修纂过程的三个阶段,在内容上既有前后承袭,又有某些差异,有的内容甚至差异甚大。万斯同作为事实上的总编,经他审定的《明史稿》,起点高,规模大,内容翔实,持论公允,为《明史》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先师陈训慈先生在与我合著《万斯同年谱》时,非常希望我能考证出天一阁藏《明史稿》是否为万氏亲笔。因为他的老师柳翼谋教授认为不能遽定。当时,他介绍我去见沙孟海先生,沙老很高兴,因为这本书正是由他居间,由宁波藏书家朱郯卿先生购得。为考证此本是否属万氏手迹,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我们今天追寻和研究《明史》万稿的目的似乎还应当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因为旧时的记载,往往把凡是与万斯同相关的《明史》稿都一律称为《明史》万稿。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一种准确的提法,也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众所周知,万斯同从康熙十八年进入《明史》馆,直到康熙四十一年去世,  相似文献   

8.
在万斯同的史学活动中,最受人推崇的当属他参与《明史》纂修。康熙十八年(1679),清廷正式开馆纂修《明史》,万斯同应监修徐元文之请,入京馆于徐氏邸舍,不署衔,不受俸,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担任实际上的总裁工作。徐元文去馆后,又先后馆于京师江南会馆以及总裁王鸿绪京邸,  相似文献   

9.
南明史是谢国桢较早倾注热情且终身关注、从事的学术领域之一。他每以“绍述全祖望、杨凤苞治明清史学的遗风”为职志,致力于南明、清初史事的研究,在南明史研究上作出重要贡献。他盛年时撰辑的《晚明史籍考》,成为后人研治明末清初史学的必备参考用书。他对南明史料的分析研究,颇具真知灼见。此外,他还撰有《南明史略》,是第一部比较系统、详实的南明史研究专著,在新中国南明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万斯同与《明史》修纂问题是明清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前后研究者甚众,但以往研究论著明显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所用材料遗漏甚多;二是对《明史》修纂的全过程缺乏贯通和综合研究;三是万斯同到底如何修史并未落实。朱瑞强先生近20年来一直致力于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的研究,成果丰厚,新近推出的《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更堪称耕耘多年之力作,是一部体例严谨、资料宏富、考证精详、深具传统考据法特点的学术著作,较好地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种种缺憾和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抄本《明史列传》的撰者被定为徐乾学是错误的。该书卷首韩方卓的跋文失误颇多,不足以证明此书为徐乾学所撰。有关徐乾学的传记资料和明史纂修的史料亦可印证徐乾学未曾撰写过《明史列传》。将该书与万斯同的《明史》和王鸿绪的《明史稿》比较后,确认此书系后人将上述两书的诸臣传中各抄录一部分组合后,另题名为《明史列传》。  相似文献   

12.
康熙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毛奇龄参与《明史》修纂,他在史馆草拟弘治、正德朝纪、传及诸杂传二百余篇。考毛奇龄《西河集》中的《传》十一卷其实并非全是他在史馆时所拟的史稿,其中还杂有他撰写的部分清人传记。毛奇龄出史馆后,仍然继续关注《明史》修纂,进一步阐释了对"大礼议"的见解及《梁储传》的辨证。毛奇龄还撰成《胜朝彤史拾遗记》六卷,经王鸿绪审定后,收入他的《明史稿.后妃传》中,而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取材主要依据王鸿绪《明史稿.后妃传》,毛奇龄是殿本《明史.后妃传》的实际修纂者,他对《明史》修纂的贡献应该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3.
万斯同一生功力,尽萃《明史》。在康、雍、乾三代帝王的钳制干扰之下,《明史》仍能成为继前四史之后最受推崇之正史,不能不推季野居首功。对于季野之史学,当时人已推崇备至:“天生季野,关系明朝一代之人也。”(黄百家:《万季野先生斯同墓志铭》)现代学者同样推崇季野,著名历史学家、  相似文献   

14.
《明史·方伎传》是研究明代方伎群体及其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其编纂过程经历了万斯同初版、王鸿绪二稿、张廷玉定本三个阶段。就《方伎传》而言,三个版本各有优劣。万斯同版在内容上翔实而细致,在方伎人物分类上明了而清晰,而王鸿绪版与张廷玉版则在语言表述方面有了显著进步。由于方伎种类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他们进入《明史·方伎传》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于医者而言主要以道德品质及医学技术为要,而星占宗教者则明显带有皇权附庸之特征。  相似文献   

15.
《明史.礼志》先后经过了三个阶段的纂修,分别完成于万斯同初稿、王鸿绪二稿和张廷玉定稿。其中,万稿虽属草创之作,但有奠基之功。王稿在万稿基础上经多年修改,不仅结构大为改善,而且内容也更加全面和系统,在《明史.礼志》成稿过程中起着转折性的关键作用。定稿虽对王稿结构做了进一步改进,对其个别词语也做了删改,但整体说来,内容基本一仍其旧,故王稿之不足也几乎完全承袭下来。  相似文献   

16.
朱端强先生著《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纪年》(中华书局2004年6月出版)一书,是一部研究万斯同与《明史》修纂的用功之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朱书是清初杰出的学者。目前,学界大多关注朱书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对于他的史学成就则鲜有研究。实际上,朱书在史学上,尤其是在晚明史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癸壬录》是其代表作。他的晚明史撰述重视史料的收集,着力表彰忠节,学术旨趣在探讨明朝败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结合康熙对《明史》编修前后的不同态度、王鸿绪整理《明史列传稿》与《敕修明史稿》的经过,对比分析王鸿绪两史稿呈表文本,可得出王鸿绪的所谓"敕修"不能成立的结论。王鸿绪的问题不在向来被指责的"窜改"或"攘窃"史稿,而在《敕修明史稿》之"敕修",在利用"416卷《明史稿》"曾被康熙批评的政治恐惧造成雍正朝以其《敕修明史稿》为底本续修而成现行《明史》。  相似文献   

19.
由云南师范大学历史与行政学院朱端强教授所著的《万斯同与〈明史〉修纂 纪年》一书,已于2004年6月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发行。万斯同是明末清初的著 名史学家,清初官修《明史》的主要修纂者之一。万斯同与《明史》修纂是明清史 学史的一个重大课题。自清末以来就不  相似文献   

20.
国家图书馆藏416卷《明史》、王鸿绪《明史》与武英殿本《明史》中的《艺文志》部分收录了明末来华传教士的著作,其收录情况是清人在当时对西方文化认识的反映。《明史·艺文志》对明末来华传教士著作的收录呈数量少、种类少、内容高度相似以及重视天文历算之学的特点,反映出清人对西方文化的轻视、误解、排斥、实用主义态度以及背后的华夏中心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