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一、活动背景 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广大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载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小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既是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正在以历史上最脆弱、最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进行全面小康衬会的建设。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如何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直接关系着我国未来农业发展和牛态文明全面建设的进程。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建设我国农业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利于推动乡村产业兴旺和生态宜居,也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当下,乡风文明建设还面临着文化产业精神动力不足、村民价值观念存在偏差、乡村社会治理效果欠佳、乡村人民文体活动贫乏、村民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等诸多问题.因此,提升产业文化价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完善乡村治理体系、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等,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对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工业文明的超越。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为"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之一,前所未有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对中国以及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大意义。十八大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把这一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是对人民群众生态诉求日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人民教师担负着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光荣使命,生态素养是高素质教师的必备素养。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代中国教育的鲜明特色,生态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要以系统观念来提升新时代人民教师的生态素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公有制、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为民的理念和社会主义改革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化,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生态公平,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生态幸福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价值理念的绿色化、生产方式的绿色化、生活方式的绿色化、人居环境的绿色化、制度建设的绿色化等特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从20世纪80年代的环境保护思想、90年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到本世纪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都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和探索,也体现着其思想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发展战略,科学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关系,大大提升了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及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关联着意识形态属性,具有不同于一般性或普适性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的内在规定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体依据,"人民中心"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立场,"自然资源公有"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基础,"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保障.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新的历史时期,环境道德修养已成为公民道德修养新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应有之义。高校教师所肩负的对大学生进行环境素质教育的重任、职业道德的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参与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对环境素养的要求等决定了其进行环境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是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生态价值观念的提升,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面对我国当前的环境、生态面临的严峻形势,如何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课题。要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美丽中国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空气更清新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人类学视角对贵州安顺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进行解析,认为他们的村落选址、村落建筑设计、水利工程、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习俗是他们对生态环境文化适应的成果,是他们用文化手段适应外部环境的文化选择。鲍屯人的生态文化观于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来,随着全球化生态问题的突出,生态伦理学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人们的关注。同样,在当前我国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思路下,生态伦理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异军突起。以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为例,试图阐释我国生态伦理学的现实意义,以及实现这些意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朱熹人与自然和谐思想,同他生命中每每相随、自然而然的山林情趣和生态伦理主张一起,不仅凝练成了中国生态文明长河中辉煌灿烂的学术瑰宝,为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着有益的生态伦理启示和厚重的和谐思想渊源,而且还为人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当代中国"发展为了人民"以及公平正义的制度伦理追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既有对生态危机发生之源的科学批判,也有对生态文明美好世界的伦理建构,体现在以下几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世界观、超越资本主义反生态的制度本性、转化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塑造生态强国的国家形象。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伦理从理念外化为实践,需要党的领导、绿色发展、生态文化、国际合作等各方面协同推进。  相似文献   

15.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读福克纳的经典小说《熊》,故事中的老熊是森林之神,它和山姆都是荒野的守护者,他们的荒野精神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这深深地影响着主人公艾萨克的成长,他们的死亡却又折射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强取豪夺,同时也控诉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造成自然毁灭的罪恶根源。主人公最后对荒野之路的选择是福克纳对生态危机和人类残暴行为的反思,更是对建立新的生态伦理秩序以及应对生态危机的可行性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开发利用贵州饮食文化资源,是富民兴黔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特色山地经济的创新之路,是贵州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有益探索,是符合贵州自身实际且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后发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17.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的情感主义伦理学也成为后人取之不尽的智慧财富。他的经济理论和伦理思想是一个互为补充的整体,论证了追求个人私利的市场经济具有道德合法性。市场经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飞速发展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9.
在强调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态时代,消费方式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由于人类的消费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传统的消费模式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并使发展的可持续性受到挑战。因此,从改变人类现有的消费方式入手,推进消费方式的生态化,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塑造消费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