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篇《长恨》有风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长恨歌》问世一千多年来,人们对它主题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一是讽喻说,二为爱情说,三是讽喻爱情两者兼而有之的双重主题说。产生上述三种不同理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首先和《长恨歌》题材的特殊性,即唐玄宗  相似文献   

2.
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几种观点。笔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随着白居易创作时心态的变化而变化的。主题转换的脉络是讽刺、同情、感伤、对理想爱情的歌颂。这种转变的原因则是作在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3.
《长恨歌》主题具有多义性,其蓄含的思想永不止于讽喻、爱情之说。李杨爱情是诗的核心意蕴,其辐射出圈圈层意,“饥皇讽政”是一圈层蕴。其余还有“缓歌漫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的皇家逸文说,“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感伤说。而讽喻兼爱情说则更趋近于白居易的思想和意图,从审美角度上讲更趋于真实性、完美性。 《长恨歌》内容较复杂,对其主题评说虽众说纷纭,百花齐放,但“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不系于文”,力求从作者生活背景及思想真实意图上去体会这千古绝唱。 从白居易对生活的真实体验上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有三种意见,即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持讽喻说的文章在对主题作概括时虽略有歧异,或有所侧重,仍不出陈鸿《长恨歌传》“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的范畴。这类文章自觉或不自觉地把《长恨歌》当成写实的咏史诗看待,处处对照史实来引证,甚至探賾索隐,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的开篇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中“倾国”一词被视为具双关义的开宗明义之词-“思倾国,果倾国矣!”但是,从本所表现的“思”与“倾国”、“尤物”说与“风情”说、杨妃之美与“倾国”、帝王爱情与帝王政权、玄宗与“汉皇”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作对李杨爱情的鲜明倾向看,“倾国”一词在《长恨歌》中不具“国家倾覆”义,只涵“倾国之色”义。这一涵义的确立使《长恨歌》“爱情主题”说的逻辑支点更加坚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长恨歌》有讽喻说和隐事说两类观点。从"以意逆志"的角度看,《长恨歌》主要是同情杨。李的爱情悲剧,同时也对李隆基的表现进行了揭露和谴责,是感伤诗而不是讽喻诗,更无关乎隐事。  相似文献   

7.
讽喻说、爱情说失之偏颇,双重主题说也有缺陷。《长恨歌》的主旨,应是长恨。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作为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品,历来是批评家和文学爱好者们谈论的焦点,仅其主题一点便有讽喻、爱情等数种说法。本文支持爱情说,并力图探讨《长恨歌》的创作中可能存在的个人体验及诱因。  相似文献   

9.
人们对《长恨歌》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或以为《长恨歌》意在讽刺,或以为意在歌颂李杨的爱情,或以为《长恨歌》乃爱情和讽喻兼备。而实际上,《长恨歌》并非意在写爱情,而是在写这种所谓的爱情背后处于弱势地位的女子的感情和命运悲剧;《长恨歌》并非刻意地在讽刺,而是在向世人揭示这种人间悲剧的残酷。  相似文献   

10.
据笔者接触的资料,一九八三年以来研究《长恨歌》的论文近四十篇,一九八五年迄今已见十篇之多。研究的兴趣,可谓与年俱增,方兴未艾。值得注意的是:一、除对主题思想的探讨外,开始出现专论艺术成就的文章;二、在主题思想研究方面,似有突破历来的“讽喻”、“爱情”及“双重主题”三说的势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我国古典长篇叙事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极深的作品之一。然而这部作品究竟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却成了历史学者聚讼纷法的问题,迄今仍无定论。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学者,有的认为该诗是“讥明皇建于色而不悟也”(唐汝询《唐诗解》);有的认为“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洪迈《容斋随笔》连昌宫词条)。前者为讽喻说,后者为爱情说。建国以来,研究者们对个长恨歌》主题展开了几次讨论,各抒己见,相互法难,除讽喻说与爱情说外,又出现了“双重主题”说。这三种说法,虽各有依据,但也…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历来争论不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爱情说”与“讽谕说”。作者从《长恨歌》的创作背景、内容本身、传播方面进行探究和综合分析,认为《长恨歌》的主题应归于“爱情说”,而不是“讽谕说”。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赏析示例作品为《长恨歌》,教材赏析短文向学生介绍了关于诗歌主题的三种观点,即“爱情悲剧说”“多重主题说”和“讽喻说”,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多向发散思考,充分体现出编者倡导的解读文学作品要有多元性和开放性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自问世以来,广为流传,为人们所喜爱,被誉为“千古绝作”。但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理解与评价却有很大分歧。古今研究者们,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其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主题上;古代研究者们的评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是讽谕,讥明皇迷于色而不悟也”;另一种看法认为《长恨歌》只是写李杨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建国以后,对《长恨歌》主题的争论,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讽谕说;二是爱情说;三是讽谕、爱情双重主题说。 比较上述几种说法,我认为爱情说是符合作品实际的,《长恨歌》的主题是歌颂李杨爱情。本文拟从新的角度谈谈。  相似文献   

15.
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归纳起来有三种观点,即讽喻说、爱情说、二重主题说。文章通过对以上三种观点的分析,认为它们都有合理的成分,但又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长恨歌》的主题是突出描写李、杨二人生离死别和愁思苦恨,表达了爱情悲剧的主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进行了劝诫。  相似文献   

16.
<正>白居易辑《白氏长庆集》成,曾附诗一首:"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在《长恨歌》(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个疑问,就是前句的"风情"究竟该当何解?是男女相爱之情,还是美刺教化的国风精神?这关乎文章主旨,值得讨论。一、关于对"男女爱情"之说的辩驳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写道:"听说世上男贪女爱,谓之风情。"依此说,"风情"便是男女相爱之情了。南唐李煜《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到处芳魂感旧游"、宋柳永《雨霖铃》词:"便纵有  相似文献   

17.
李子孝 《教师》2012,(25):68-69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一生的写照。他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歌颂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一篇久经传诵的佳作。被历代评论家赞为“自是千古绝作”。它给诗人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作者因而被称为“《长恨歌》主”。对这首诗主题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分歧,主要有以下四种意见:第一种认为是讽喻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误国.“讥明皇迷于女色而不悟也”:第二种认为是歌颂李、杨坚贞的爱情,“不过述明皇追怆贵妃始末,无他激扬”;第三种认为是双重主题说,即“一方面对李、杨二人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的讽刺.另一方面对杨贵妃的死和两人诚笃的相思赋予很大的同情”;第四种认为是作者世界观有矛盾,本为“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也”而作,但在具体描写中赞颂李、杨爱情的成分却占据了主导地位。历代持爱情说的评论家多认为.诗篇中李、杨的爱情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如何?有的坚持“同情说”,有的坚持“讽喻说”,有的认为“上半段是讽刺、下半段是同情说。”多年来,一直争论不休。本文拟从《长恨歌》中塑造的唐玄宗、杨贵妃人物形象剖析着手,看诗人对人物形象的思想倾向,来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涛的代表作之一,其主题有讽谕说、爱情说、风情说、又有爱情与讽谕双重主题说等多种。其层次结构的划分也是多种多样,其中有两部分说、三部分说、四部分说、五部分说、两部分九段说等,并且每说之内也多有起始句上的异同,此乃“诗无达诂”之谓也。清代《唐宋诗醇》所提出的四部分说,历史最为悠久,也为现当代许多学者所宗,是较为合理的一种层次结构划分法。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不是白居易自己最看重的诗,他曾说:“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见《与元九书》)但这仅仅是比较而言。其实诗人对此诗仍有一定的感情,所以又有“一篇《长恨》有风情”的自评。诗人卒后唐宣宗以诗吊之,也有“童子解吟《长恨》曲”的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