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2.
采访深度决定报道的深度--关于人物通讯采访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踏上记者之路,前辈新闻工作者就教育我,要深入采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经常深入到工厂和农村,与采访对象睡在一铺炕上,吃在一张桌上,有时还和他们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在这些生活中,采访对象很自然地和我交成了好朋友,和我谈心里话。许多好材料和精彩的细节,都是在与采访对象一起劳动时观察到的,是采访对象在炕头上悄悄告诉我的。有的同志问我为什么能采访到那样生动感人的细节,其实没有什么奥秘,我不过比他们多下了一番采访的功夫。  相似文献   

3.
我搞新闻报道工作已经好几年了,仍然为过不了“采访关”而常常头痛,读了一九八五年第五期《新闻知识》上发表的《小议采访》一文后,使我寻找到了过“采访关”的答案。以往,由于我没有采访经验,采访时不分工人、农民、军人、工程师……一律采取“提问”的采访方法,把被采访者叫到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模式,即"校、系两级文献采访模式",并阐述了实行校、系两级文献采访的优越性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目前我校图书馆文献采访的现状,提出了适合我校图书馆的文献采访模式,即"校、系两级文献采访模式",并阐述了实行校、系两级文献采访的优越性及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7.
我一向认为,记者的采访要有备而去。但两个月前对云南戒毒问题的采访,我却是准备、采访、构思同步进行,搞了个“三边工程”。十几年来,在我的新闻从业经历中,对这种无事前准备的采访,我一直心存不安,并为其效果而惶惶然。这一次,也是直至采访完成,我才如释重负,节目的播出效果,得到了听众及同仁的首肯。细细想来,此番采访虽无往常那样  相似文献   

8.
1989年2月的一天,我去红霞公寓采访我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姚仲明同志。采访的题目是:“中缅边界问题”。姚仲明同志是我国第一任驻缅甸大使,曾担任中缅边界谈判中方首席代表。这是我第一次采访,而且采访的是一位名人。为此,我事先作了一些准备,读了一些有关资料,然后列出了几个采访时要问的问题。我来到红霞公寓,见到了姚仲明同志。这是位和蔼的长者。姚老已经知道我的来意,一见面就热情地开门见山地问我想知道  相似文献   

9.
我之所以只写高粮同志的采访事迹片断,是因为我只跟着他采访了一段时间,不可能了解更多的事迹。然而,就在这段采访的过程中,高粮同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实事求是的采访作风,不为名利的高尚品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3年5月,当年63岁的高级记者高粮来到云南边防采访,有关部门介绍他到中越边境某团采访指战员们五次扑灭山火,保护国家森林的事迹。当时,我刚调到团里当兼职新闻干事.高粮同志一到,我就向他介绍了扑灭山火的有关情况。我认为:凭着高级记者的手笔,又有我介绍的那些情况,他足  相似文献   

10.
刊林漫步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是位学识渊博、阅历丰富的一代文史学家。在解放前,他有过三次搞新闻的经历。他说:“过去我搞过采访,现在也经常接受新闻界的采访,要搞好采访,我的体会是要放下架子,善于谈话。最好的方法是通过聊天把要采访的内容记在脑子里,回去后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好文章。”他随口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美国一份中文报上发表了一篇采访我的文章,我读后发现一点都不错,话都是我的话,情况也很正确。但我就是想不起来记者是怎么采访我的。最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世界》2004,(6):30-31
以前我一直认为,我挺会跟农民说话的,毕竟我还当过五年知青嘛!结果这次我到山东采访,就遇到了我不曾想到的一件事,这次采访的话题是谈农民产业协会。我们要采访的是一位养猪分会的会长,我几乎什么细节都想到了,比如说采访养猪分会的会长,我应该在典  相似文献   

12.
现在,我正负责“朝日新闻”每星期一晚刊连载的“我的主张”这个专栏。这里,我把这个专栏报道的采访方法介绍一下。给我的题目是“采访”,可是,为了恰当的说明采访问题,也许要扯得远一点,同时,关于我采访的一般作法,也需要作一些解释。如果读者多少能从中获得一点参考的话,我也就如愿以偿了。  相似文献   

13.
我干新闻报道这行已经有10多年了,因为工作关系,多次跟随报社记者采访,自己撰写的一些稿件也经编辑修改后刊出。从他们的采访过程中,我既学到了许多采访的方法,更学到了优秀的品质,提高了我写稿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15.
我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当过多年记者,现在虽然改行了,但有时还做些业余通讯工作,我深刻地体会到,和采访对象交朋友,想采访对象之所想,急采访对象之所急,采访对象才能把心里话掏给  相似文献   

16.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17.
在近30年的广播记者生涯中,我参与过许许多多重大的采访活动,但最难以忘怀的是1978年和1985年的两次登山采访,它使我找到了记者的感觉,给了我创造的机遇,对我的生活、理想、情操、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登山采访给予我的远远超出了它的本身。本文记述的,是我对登山采访的回忆和感受。1978年,向珠穆朗玛峰冲击机遇的降临1978年3月的一天,一位同志告诉我,中央台正  相似文献   

18.
采访本情结     
有人问我,你当记者大半辈子,最看重的是什么?是报纸上发表的大块文章吗?不是;是“本报记者”那个衔头吗?也不是。想不到我回答的竟是小小的,轻轻的,毫不起眼的采访本。新闻界的老前辈、全国著名记者穆青出差湖南株洲,失落了采访本,曾出动公安民警去侦察破案。我虽没那样珍重采访本,但我与采访本牢牢结下的情结,却已铭刻进了我的骨肉。像战士的枪弹,农民的镰刀,工人的锤头一样。我的采访本“常年四季贴我身,随时随地捏手心。”就是上餐桌,  相似文献   

19.
雨访王老铺     
我是1980年北京日报郊区版(京郊日报的前身)创刊后不久到报社的。在1999年由新闻部主任调任总编室主任之前,我在新闻部工作了整整19年,经历了无数次的采访,写出了大量的稿件。每次采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最深刻的,也可能说是留下永不磨灭印象的采访,当属雨中采访王老铺。  相似文献   

20.
当我得知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准备让我去采访兰新复线时,我既高兴,又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临行前,报社领导对我说,下去采访要深入挖掘精神内涵,写出国家重点建设工地上人的精神风貌。这使我对这次采访有了主心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