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她指的就是刘和珍。课本对《莽原》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以前的课本差不多也是这样注的。备课中,我查阅了一点资料,发现刘和珍预定的不是《莽原》周刊,而是《莽原》半月刊。鲁迅主编的《莽原》周刊,是1925年4月24日创刊的,每逢星期五出刊,至同年11月27日停刊,共出过32期,随《京报》附送,并不单独发行,刘和珍似不可能预定全年。《莽原》半月刊也是鲁迅主编的,创刊于1926年1月10日,未名社出版,为32开本的杂志。后来鲁迅离开北京南下,编务又由韦素园接替,共出过48期,1927年12月停刊。(参阅林辰《鲁迅事迹考·  相似文献   

2.
(一)《纪念刘和珍君》的两条注释《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莽原》”课本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是“一种周刊”(课本已改为“文艺刊物”——编者)么?《莽原》有两种:一是《莽原》周刊,一是《莽原》半月刊。前者为莽原社之刊物,为之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为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人,鲁迅是编辑。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终刊。共出版了七个月。后者为未名社之刊物,先由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因被北洋军阀政府通辑离京赴厦门,半月刊由韦素园接编。此刊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创刊,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二十二期停刊。共出一年零十个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台静农等虽曾以个人名  相似文献   

3.
《莽原》周刊是鲁迅团结高长虹、向培良、韦素园、李霁野等青年作家共同创办的一个文学周刊。在《莽原》周刊的创办过程中高长虹协助鲁迅,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莽原社是以《莽原》周刊为依托自然形成的一个文学社团,鲁迅是其领袖与灵魂。  相似文献   

4.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5.
《莽原》周刊鲁迅1925年4月创办于北京,1927年12月停刊。该刊富有朝气,发表了大量批评社会的文章。鲁迅的《朝花夕拾》和一些小说、杂文曾发表于该刊。《雨丝》周刊1924年11月初在北京创办,鲁迅是主要的支持者和作者。他于1927年12月在上海接编后,增加了社会批评的内容,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年后,鲁迅  相似文献   

6.
正山西青年文学家高长虹(1898~1956?)于1924年秋天到北京从事思想文学活动,主持《狂飙》周刊,年底通过孙伏园结识了鲁迅。1925年春,鲁迅主办《莽原》周刊,高长虹及狂飙社其他成员积极参加,在这里发表了不少作品。其间鲁迅曾帮助高长虹出版诗与小说的合集《心的探险》,亲自为之设计封面,列入自己主编的《乌合丛书》之中。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观念中,“作家”与“广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我国现代作家中,不少著名的作家都曾撰写过“书刊广告”,给后世留下了一批文质兼美的广告文学精品。30年代,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在上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主持编写《未名丛刊》、《莽原》、《乌合丛书》等多种  相似文献   

8.
李勇军 《快乐阅读》2023,(12):20-23
<正>就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而言,可谓“一部鲁迅创作史,半部中国期刊史”,鲁迅主编或参与创办的刊物,从《语丝》《奔流》《萌芽》等直到他晚年时的《文学》和《译文》,可谓不胜枚举。这还不包括他作为重要作者的《太白》以及《申报》副刊《自由谈》等。但是,创办《莽原》周刊,对鲁迅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董大中先生认为,这是鲁迅一生编辑生涯的真正开始,也是他“培养和团结一大批新生写作力量的重要阵地,同时催生了鲁迅自己不少好文章”。  相似文献   

9.
鲁迅作为《莽原》周刊的主编和主撰,依靠期刊的传播,实践了他“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评观。作为主编,鲁迅具有以读者为本位的办刊意识,采取开放的办刊方针。身为投稿者的鲁迅,从理论倡导到文学实践做了积极实践。在现代传媒视域中,鲁迅的办刊实质上是为同人争取公共空间与话语权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1902年,鲁迅东渡日本,先去东京弘文学院学日语。1904年9月,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在仙台》节选自鲁迅发表于1926年12月10日的《莽原》月刊第23期  相似文献   

11.
《题辞》《野草·题辞》作于1927年4月26日,发表于《语丝》周刊第138期(1927年7月2日)。这一篇其实也可以当作“野草之二十四”来读:它本身也是一首文采斐然、意境深远的散文诗。作《一觉》后四个多月,鲁迅离开北京,南下厦门、广州,环境和思想都发生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第一个成功编辑的期刊,《莽原》记载了他对文学青年的示范性影响.这种影响在新文学创作方面表现为三种倾向:青春梦呓、乡土书写、女性叙事.《莽原》青年同人对鲁迅《野草》式思想的吸收最为明显,通过对“梦”的详细诉说,充分呈现出青春心灵图景的丰富性.《莽原》是新文学生成期青春写作的生动载体.  相似文献   

13.
《莽原》是鲁迅先生亲手创办、亲自主编的第一个期刊,也是在他所编辑的刊物中坚持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一个。《莽原》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为《莽原》  相似文献   

14.
鲁迅写于六十年前的一篇佚文《美术杂志第一期》,今天重新和读者见面了。这篇短文发表在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出版的第二号《每周评论》上,是该刊“新刊批评”栏的第一篇文章。《每周评论》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式创刊,由李大钊、陈独秀主编。《美术杂志第一期》是鲁迅应陈独秀之约所写的一篇“评介新刊”性质的短文。陈独秀一九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致周作人的信中说:“周刊已批准,定于本月二十一日出版,  相似文献   

15.
鲁迅这篇杂文写于一九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是为批驳洋奴买办文人林语堂之流提倡“费厄泼赖”,(英语译音,所谓“费厄”,就是对敌人表示宽容,不要穷追猛打;所谓“泼赖”,就是对敌斗争视同游戏,不要认真对待)、不“打落水狗”的反动主张而作的。最初发表在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莽原》半月刊第一期上,后由作者编入论文和杂文集《坟》中。  相似文献   

16.
《莽原》在翻译上的贡献一方面得益于鲁迅的强力引导,另一方面则与各位译者的个人志趣相关。在鲁迅的影响下,《莽原》确立了"有益于中国"的基本原则,因之而对俄罗斯文学、日本文论关注甚多。鲁迅所译日本文论与韦素园主导的俄罗斯文学作品翻译是《莽原》最为突出的成绩。鲁迅所译日本文论常"深得其心",是其建构五四时期文学观念的他山之石。韦素园将具有沉重、荒凉而又韧性气质的俄罗斯文学引入《莽原》,无疑增强了新文学可借鉴的外来营养之厚重度。鲁迅等人在《莽原》上的翻译实践之所以可贵便在于"和而不同"的共同存在,在鲁迅所倡导的翻译工作中,译者个人的主体性得到了足够尊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后,孙伏园先生撰写了一挽联志哀,其联云: 踏《莽原》川《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什月》《噩梦》万众《访惶》。 此副挽联立意颇高,构思巧妙,感情真挚,内容博大精深。联中不但有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莽原》、《奔流》,而且有鲁迅先生的《呐喊》、《仿惶》等文集。细评联语,这不是仅为表现鲁迅先生著作甚丰的简单罗列,而是撰写者巧意安排,匠心独运:一是表现鲁迅先生作为一名文艺战士的丰功伟绩和战斗精神;二是表达了作者和民众对鲁迅先生逝世的悲痛之情。不仅如此,此…  相似文献   

18.
4月15日 晴 《朝花夕拾》是鲁迅1926年所作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最初在《莽原》杂志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作品时正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学生运动,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曾说:“这时我不愿意想到目前,回忆在心里出土了。”  相似文献   

19.
【创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写的回忆性散文集,共收录了10篇散文。最初在《莽原》杂志上发表时总题目为“旧事重提”,1927年编集成书,改为现名。鲁迅在写作这些文章时正遭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加迫害。1925年因支持学生运动,他受到“正人君子”们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先生也受到反动政府的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雪》是《野草》的第八篇,写于一九二五年一月十八日,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六日《语丝》周刊十一期。当时“五四”落潮已经过去。在南方,新的革命风暴正在酝酿,革命运动重新走向高涨。在北京,封建军阀建立了以段祺瑞为首的临时执政府,整个北方处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此时身居北京的鲁迅,一方面在与北洋军阀政府及其走狗“正人君子”之流激战,一方面也时时产生一种“苦闷彷徨”之感。“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首诗,正是鲁迅当时思想情绪的反映。不过,鲁迅当时虽感“寂寞”,但并不悲观;虽然“彷徨”,但仍然在“荷戟”;虽然感到道路“修远”,但仍在不断地“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