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南非的社会背景,展示了南非社会黑人与白人的身份地位的重大改变,发现在后种族隔离时期,南非白人被边缘化,而黑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
顾琳琳 《文教资料》2011,(26):19-21
《怪物》是美国作家斯蒂芬.克莱恩的一部短篇小说。故事叙述了黑人亨利在火灾中救火而变得面目全非。"黑人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备受关注。在这部小说中,黑人遭到了白人的歧视。小说通篇记录了对黑人的不满,白人认为黑人是扰乱他们生活秩序的"怪物"。美国内战结束以后,表面上黑人和白人享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对黑人的这种歧视则恰好反过来折射出了白人道德上的堕落。  相似文献   

3.
南非作家库切的小说《耻》描述了一名白人教授卢里与女儿在南非的生活及遭遇。作品《耻》中的黑人和白人的地位发生了转变,白人不再拥有奴役和支配黑人的权利,反而在黑人的袭击下,以主人公为代表的白人无力反击。小说体现了压迫黑人的历史已被颠覆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5.
小说《耻》通过讲述后殖民时代发生在南非大地上的故事,表现了新旧交替的历史背景下不同人种间的问题和矛盾,揭示了白人统治者的衰落和黑人的崛起,同时表达了黑人与白人之间应该宽恕与和解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库切的小说《耻》表现了南非在后种族隔离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殖民后文化冲突,特别是在白人特权消失后的社会里,黑人与白人的人性扭曲和道德伦理的严重错位。从伦理学批评的视角解读库切的小说,更能透视出作品的悲剧意识和对南非文化人生存窘况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王苗苗 《考试周刊》2010,(40):31-32
南非作家J.M.库切因获得2003年诺贝尔文学而一举成名。其作品也揭开了人类多种文明间相互冲突的疮疤。本文通过分析库切小说《耻》中代表人物——白人和黑人的举止言行,说明在殖民者失去种族歧视权、失去统治权的社会里,白人对生活的失望和迷茫。殖民主义者在给被殖民主义者造成损害的同时.也害了自己.致使其后代来为其过去的罪恶而赎罪。而黑人被殖民者本身所表现的行为是受白人殖民统治者种族压迫多年的本能的反映.最后得出结论:种族隔离时代的巨大伤痛.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不会淡忘.更不会忘却,给南非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历史疮疤。  相似文献   

8.
徐宏前 《文教资料》2008,(11):20-21
混杂是后殖民理论中一个重要术语,霍米·芭芭在其<文化的定位>一书中指出当今现代社会不存在所谓的"纯种"、"单一"的文化.西方殖民者所宣扬的高贵的纯白种人,在历史上根本不曾真正存在过.所有的人类种族只不过是各人种相互结合的产物.在此基础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和作者的简介;第二部分,分析了殖民统治下的黑人的变化;第三部分,指出在与黑人的交往中,白人社会发生了变化;第四部分,得出结论,即戈迪默希望南非的白人和黑人能够实现民族和解,从而在和解的基础上,在剧烈变化的世界中形成新的南非民族的愿望.  相似文献   

9.
1994年南非结束了种族主义统治,成立了新南非。这为回顾和总结南非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一次机遇。 从19世纪60—80年代开始的南非现代化,到本世纪90年代,经历了一百二、三十年的历史,使南非成为非洲大陆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南非的现代化却是残缺不全的。一方面是白人的高度现代化的社会,另一方面是黑人的贫困落后的自给社会。 南非是个多种族(多民族)的国家。非洲黑人2190.8万人,占74.8%,是多数民族;白人  相似文献   

10.
《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之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部非洲的社会现状,揭示了在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白人与白人、白人与黑人、以及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错综复杂的本质关系,揭示了造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悲剧性命运的社会原因。本文也就此文本谈谈玛丽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土生子》被誉为美国黑人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抗议小说"的扛鼎之作,因此学界针对《土生子》的研究多集中于黑白二元对立上,着重探讨的是美国社会制度和种族歧视对美国黑人心灵的戕害及其灾难性后果。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采用新的视角,以跨种族性关系为切入点,重新审视小说主人公别格的悲剧成因,并且通过分析书中白人如何利用虚假的黑人"性神话"构建黑人的他者身份,揭示别格杀害白人姑娘玛丽的讽刺性寓意,彰显"抗议小说之父"赖特解构黑人"性神话"的创作智慧。  相似文献   

12.
《土生子》的主人公别格通过对白人和命运的反抗刷新了读者一直以来心目中逆来顺受的黑人形象,然而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魔爪。后殖民语境中的东西方二元对立关系为分析别格的身份认同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入点。白人眼里的别格即西方眼里的东方,而“他者”是美国主流社会对别格的定位,在此前提下塑造出的是别格非正常的“自我意识”。因此,别格及其所代表的广大黑人的悲剧是“自我”与“他者”双重身份建构下的悲剧。  相似文献   

13.
The adjustment of black African students to what, under apartheid, were white universities has long been a concern for South African educators. Dimensions of adjustment to university were examined for 339 African black and white freshmen attending a historically white South African university, using the Student Adaptation to College Questionnai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black African and white participants on academic adjustment or institutional commitment. However, black African participants reported significantly poorer levels of social adjustment, and somewhat poorer levels of personal-emotional adjustmen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fou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academic performance, race and additional variables hypothesis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adjustment.  相似文献   

14.
奥古斯特·威尔逊被众多评论家誉为美国最享有盛名的非裔美国剧作家。在《钢琴课》一剧中,他通过运用丰富的戏剧符号生动地呈现出非裔美国人面临的双重矛盾。戏剧符号学中的人物行动素模式、戏剧物体和戏剧话语,是探讨剧作家在剧中为非裔美国人提供平衡矛盾和自我赋权方式的有效工具。两种人物行动素模式表明种族间矛盾和种族内部矛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钢琴、食物等具有隐喻的戏剧物体是剧中非裔美国文化的具体表征;"高谈阔论"的戏剧话语将戏剧舞台延伸到舞台之外,生动再现了非裔美国人的历史和文化。戏剧符号是威尔逊戏剧创作的重要载体,通过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了戏剧符号,他不仅以隐喻的方式再现了20世纪非裔美国人的生活,而且指出历史和文化是非裔美国人自我赋权和重构身份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宠儿》是当代美国文学史上一部经典著作。在这部小说中,莫里森揭露出奴隶制废除前后,黑人在白人主导的美国社会的遭遇。从后殖民视角下解读《宠儿》,可知黑人处于社会的边缘地位,是主流之外被他者化的群体。赤裸裸的种族歧视不仅使黑人身体上遭受白人的迫害,思想意识也被白人的文化霸权严重侵蚀,黑人最终从肉体到精神完全麻木。  相似文献   

16.
《耻》描述了一个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卢里因与一个女学生的艳遇而被逐出了学术界。小说中,卢里的浪漫主义情怀始终贯穿全文。本文将从卢里的浪漫主义情结作为突破口以揭示后殖民文化语境下白人在南非这样的第三世界的生存现状及处境。  相似文献   

17.
通过小说的空间叙事,人们可以了解人物的背景、内心活动与社会意义。在《最蓝的眼睛》中,莫里森进一步诠释了多维空间主要包含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等。在等级鲜明的社会空间里,黑人女性的身份尴尬低下;在白人主导文化空间里,黑人女性的心灵伤痕累累、扭曲变态;在居住条件恶劣的生存空间中,黑人女性的生活彷徨无助、贫困潦倒。  相似文献   

18.
弗兰肯斯坦与赛博格所代表的"人"的形象分别在资本主义早期与晚期被提出。弗兰肯斯坦给人类警示:如果放纵利用知识征服世界的欲望,人只会走上主体被瓦解灭亡的道路。"赛博格宣言"则宣扬一个主体性被消融,人与动物、生物、机械以及非物质的界限被超越的"人"的形象。在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语境中,本文将以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与堂娜·哈拉维的"赛博格神话"为否定性与肯定性后现代话语的例证,分析"人"的形象的瓦解与建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看不见的人》中相关场景描述为基础,探讨黑人文学作品中黑白意象运用的象征寓意。该意象与叙述者亲身经历交织,隐喻表现在白人主流社会中黑人所面临的生存困境。并且具有普适性,超越文化、种族及意识形态的范畴,揭示出个体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0.
小说《黑暗的心》讲述了马洛非洲之旅伴随下的精神之旅,在东方主义和殖民地权力话语理论考察下,该小说透露出后殖民主义意识。通过马洛的所见所闻,作者康拉德呈现了被西方殖民者丑化后的非洲殖民地——东方世界——的一个影子,以及当地黑人妇女被剥夺话语权的境况,同时,康拉德还通过马洛的所思所感,进一步消解了西方对东方的种种谬误,并展现了失语的殖民地妇女寻求走出沉默的渴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