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可可 《视听界》2010,(1):100-101
地方电台的时政新闻节目多年来受会议和领导报道活动过多、过滥、过长的困扰,节目的收听率和美誉度不佳。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对提高新闻节目质量信心不足,因循守旧,不愿提出改进意见,时政节目沉闷有余,鲜活不足。在媒体竞争十分激烈、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态势下,广播新闻从业人员陈旧的意识不改变,就不会进发内生动力,广播新闻节目也就没有活力。  相似文献   

2.
倪孔法 《新闻窗》2014,(6):76-76
一、采用连线报道时政新闻的优越性 (一)连线报道凸显广播的快捷优势 时政新闻,报道的大多是党和政府的会议以及县领导的活动。在人们印象中,时政新闻庄重、规范,特点是求"稳"而不求"快"。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平面、广播、电视、网站、新媒体等媒体争芳斗妍,在确保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广播时政新闻也要在"快"上下工夫,以最快的速度将信息传递给听众,时政报道的新闻价值和传播效果才不会打折扣。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不断加强和改进重大时政主题报道是主流媒体坚守舆论阵地、提升传播力的现实需求。本文试图结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在重大时政主题报道方面的探索,研究探讨互联网语境下重大时政主题报道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提高城市广播电台竞争力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参与“电波大战”的广播频率中,时政电台在当今的竞争中已逐渐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势,它既要接受来自报纸、电视及网络媒体的挑战,又要面对同行的的竞争。如何在夹缝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杭州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的经验是,实行目标化管理。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家“时政电台”和杭州市历史最悠久的广播媒体之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承担的责任更重,我们应当不断提高广播时政报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创新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党、国家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与纽带。本文先对广播时政新闻报道的优势进行了概述,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创新和改进谈了个人观点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从事时政新闻的广播电台记者,20多年来,记者亲历广播在多媒体时代冲击下的变迁,广播的传播方式在与报纸、电视、网络的竞争中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时政新闻更是在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快捷、收听方便的独有优势逐渐削弱,如何确保时政新闻在保持优势的同时在夹缝中生存,我有几点感受。  相似文献   

7.
广播竞争的空间在哪里——兼论用思想力量助推广播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竞争空间在哪里?第一就是5小时竞争圈;人的生活习惯是8小时睡觉,8小时工作,3小时吃饭,剩下5个小时休闲娱乐交友聚会,以及获取信息。上班的时候获取信息基本是互联网,不可能在上班时看电视,所有媒体都在争夺其它5个小时。第二就是72小时竞争圈。广播空间在72小时里面是极有优势的。应急突发状态之下,广播应急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黄金72小时。我们说,报道中3天确定广播的优势,5天确定广播的胜势。突发事件状态下广播威力会极大拉升它的品牌。  相似文献   

8.
县级广播电视台如何在众多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占得一席之地,节目创新至关重要. 一、时政报道平民化. 时政新闻是自办节目的重头戏.要让时政新闻出新出彩,吸引受众,就要从时政报道中提炼出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结合点进行拓展性报道,可以把话筒深入基层,多听听群众对时政报道的看法,同时也把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新闻报道反馈给政府有关部门,增强时政报道的互动性. 并充分利用广电微博、微信公众号、党政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发布新闻预告,观众通过互动方式提观点、提建议,记者也就可以从中发掘百姓关注哪些方面的时政新闻,从而有的放矢深入采访报道.  相似文献   

9.
广播记者要增强时政新闻的可听性就要从报道的指导思想、写作内容和创作手法上下工夫. 一、报道的指导思想要从民生、民意、民情出发.广播听众对时政新闻报道内容的要求往往是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而一些电台的时政新闻报道多为会议新闻报道,内容停留在程序上、会场上,造成百姓对时政新闻的厌倦和反感.其实,各级党委、政府召开的会议都有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民生"内容.如果在报道会议新闻时,记者、编辑多留意会议上什么是老百姓关注的,哪些是老百姓感兴趣的内容,将关注点放在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内容上,你想不让老百姓听,他还和你急呢!  相似文献   

10.
张晖,1967年11月出生,1990年毕业于广州暨南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被分配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工作,曾先后在国际台国际部任编辑,在时政部任记者,在英国任驻外记者。现任国际台时政部主任,时政报道首席记者。擅长国际新闻报道和时政报道,作品多次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对外新闻奖等国家级奖项。  相似文献   

11.
著名学者李良荣在《中国新闻改革的基本特点》一文中说:“时政报道是中国新闻报道中最后一个堡垒,一旦时政报道能突破,中国的新闻传媒可以与世界任何传媒抗衡。”笔者认为,在广播方面,2004年1月1日悄然登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胆改革创新,以其前卫的现代传播理念,开拓了广播新闻许多新的节目样式,节目形态和节目运作模式,其中,开创的一种新闻模式——互动新闻,对包括时政报道在内的广播新闻改革是一个突破点,它既值得人们称道,又应引起业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正>新传播形势下,如何做出受众愿意看、看得懂、主动转的时政报道?面对愈加年轻的新生代读者群体,如何站稳百姓视角,解读好一省发展大计?对于地方党媒来说,在移动传播场景下,保持年轻态,这是一个事关未来发展的核心命题。2022年9月,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集合优势兵力,面向移动端,创立了时政品牌栏目“豫头条”,重塑地方党媒时政报道方式。作为主打“年轻”的时政新媒体栏目,一年多来,“豫头条”以“河南新闻联播”为基础,以新视角、新思考探寻时政新闻新表达,  相似文献   

13.
王震宇 《新闻窗》2014,(5):55-56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新闻媒体偏重于将时政新闻作为新闻节目的主体,时政会议、经济成就和典型经验的报道占据了新闻报道的主体空间。在新闻的价值标准上过于强调重要性和指导性,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寻常百姓生活,从而使电视新闻节目远离了老百姓。随着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网络、广播、报刊、杂志与电视新闻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才能稳住阵营,发挥电视新闻的主流媒体作用,让观众感到亲切,得到观众的广泛认可?  相似文献   

14.
郭亮 《现代传播》2008,(2):97-99
2008年初的冰雪灾害,对广播是一次特殊机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异军突起,备受瞩目.节目收听率大幅攀升,短信数量是平日的十倍,同步刊发相关报道的中国广播网也空前成为各大网站转载的重要信息源.这其中,时政报道发挥了特殊作用.当我们率先播发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救灾工作、当我们反复播送温家宝总理透过广播向全国听众拜年、当我们同步报道中央领导赴灾区指挥抗灾救灾,广大群众深受鼓舞,倍感温暖.我们先于所有媒体首发的<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西河北电煤>、<温家宝总理再赴湖南指挥救灾,要求修路保电安民>等消息均被各网站争相转载,创下时政新闻网络转载率新高. 机遇从来青睐有准备的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锐意改革,为这次特别节目的异军突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时政记者多年的探索创新,注定了这组时政报道的厚积薄发.在这里,我仅从时政报道的角度出发,把我们多年探索思考的一些感受,结合这次冰雪灾害报道的实战运用,梳理提炼,归纳为速度、角度、温度、力度的"四度模式".  相似文献   

15.
时政报道,是主流媒体担负的重要任务,如何做好时政报道,也是新闻单位探索的重要课题。今年“两会”后,又逢五年一度的省党代会,如何将党代会的报道做得热烈、大气、好听,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大力改进宣传报道形式,用心充实宣传报道内容,提高广播宣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6.
时政新闻是党报报道的重要内容,也是新闻业务中报道的难点。时政新闻,又叫时政报道,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时政新闻,即甘惜分教授所谓“政治报道”,是指“对国家、政党和公民的政治思想、政治会议、政治事件、政治外交及日常政治生活等方面的报道”;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也是媒体之间展开新闻竞争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近期播出的“走基层·我这十年”、“喜迎十八大走基层·行进中国”系列报道丰富了电视媒介对重大时政新闻预热报道的形态,在报道形式上以“走基层”报道为采访路径,开启了电视重大时政报道的多维视角.  相似文献   

18.
时政类报道总是被人认为高高在上,枯燥乏味,很难深入人心。如何将时政类报道做到飞入寻常百姓家,新疆广播电视台在全国两会的报道中,从媒体融合,技术创新,优化内容,平台拓展等方面做了实践性的尝试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因此,只要抓住时代的脉搏,以受众为中心做好融合传播,时政类报道一样可以做得好听好看。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时政新闻报道的特点以及广播时政新闻的优势,并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来创新创作手法,同时坚持以民生、民情、民意为出发点,深入透析时政新闻,以期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进行全面推广,进而使之能够将广播时政新闻报道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0.
时政要闻是反映党和政府重大活动的主要新闻报道方式,既十分重要又具有较大信息量。在任何一张党报中,时政要闻的报道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群众大多对生硬的时政要闻报道不太感兴趣。为此,笔者认为,应用民生视角去报道时政要闻,吸引读者眼球。当前时事要闻报道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群众对从上到下的时政要闻不爱看呢?笔者认为,当前时政要闻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