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应读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引自《论语·述而”,意思是:“仁这东西很遥远吗?我想得到仁,这仁就来了。”“笑人齿映曰狗窦大开”——应读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引自《幼学琼林·身体》,内容庸俗低级。原文是“笑人齿缺,胡为狗窦大开。”意思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口)象个狗洞大开着。”不应用它采教育儿童。“上九潜龙勿用”——引自《易经·乾卦》。“上九”原文是“初九”,“潜龙勿用”即所谓“龙德而隐者”。意思是说,恶势力强大时,才高德重的“好人”就要隐居起来,暂时不出去作官,以  相似文献   

2.
“中庸”这一概念,最早出于孔子之口.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作为一种美德,真是最好的了!但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在这里孔子用“中庸”这两个字,是表明他的最高道德标准的.对“中庸”二字的含义,并未作解释.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的   1.了解上古至春秋中期的古代社会生活,陶冶高尚道德情操。   2.运用联想、想像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3.领悟“我”的形象塑造,把握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1.形象思维及人物形象。   2.典型情节及精练语言。   3.树立“历史的”“美丽”的观念。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1.“切入情节,激发想像”法   如《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兄弟不知,口至其笑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些典型情节可引发学生想像女主人公的具体生活情节和“悔”且“恨”的情调…  相似文献   

4.
快揖     
一人以作揖快甚,屡得罪于人。或(有人)教之曰:“汝揖时口念正月二月至十二月,乃完一揖,则自迟矣。”一日,遇友于途,如其言作揖,又迟甚,及揖完,友已去矣。乃问傍(靠近,近旁)人曰:“是哪一月去的?”(选自明·浮白主人《笑林》)  相似文献   

5.
觅语拾语     
1、药斗 病儿服药,旋,腹痛甚。其父走问医家。医者日:“无妨,此予药与病斗也!”言未毕,家人踉跄而至,报儿死矣。医者笑日:“予药斗胜矣!予药斗胜矣!”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训诂、人情、史实三方面对“兄弟不知 ,口至其笑矣”是《氓》中弃妇被弃后兄弟嘲笑其不幸的传统解释进行辨误 ,认为这是弃妇归家途中的虚拟 ,应解释为“兄弟”不知道是被弃 ,还像往常一样喜笑着迎接她。诗选取车至顿丘、车过淇水两个场景 ,以景物为媒 ,车归为经 ,思绪为纬 ,体现了古典叙事诗的感事性质。诗通过一个遇人不淑的悲剧 ,反映了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迫 ,也凝聚着广大劳动妇女摆脱奴隶地位、争取平等人格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7.
道见桑妇     
晋公出,会欲伐卫。公子锄仰天而笑。公问何笑。日:“臣笑邻之人有送其妻适私家,道见桑妇。悦而与言。然顾视其妻,亦有招之矣。臣窃笑此也。”公寤其言,乃止。引师而还。未至,而有伐其北鄙矣。  相似文献   

8.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句云:“有的念‘仁远乎哉我欲斯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对于“仁远……”一句,中学语文课本注释道:“语见《论语·述而》”;而“笑人……”句,编者以为是“古书上一些难懂的话”,却恐怕未必妥当。因为它出自大家所熟知的儿童启蒙读物《幼学琼林》中,意义也不算难懂。有人解释为“大意是:笑人家牙齿缺了,(那嘴象个狗洞大开着。”(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5期郁秉坚汇编的“引文简注”)我基本同意这一看法。  相似文献   

9.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10.
《毛遂自荐》,用毛遂敢于自荐赴楚、力说楚王签约合纵和平原君盛赞毛遂奇才三件事情,充分表现了毛遂超群出众的胆量、见识和辩才。其间,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衬托的写作技法,使毛遂形象蓬壁生辉,性格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突出。对比 1.十九人的“笑”与“服”。在平原君终于同意毛遂自荐赴楚时,十九人自以为文武具备,乃平原君首次选中的人,对毛遂不屑一顾,藐视之极,流露出“相与目笑之而未发”的傲气。但至楚后,毛遂侃侃而谈天下大事,竟使“十九人皆服”。这一“笑”一“服”,突出了毛遂与众不同的见识。 2.平原君的“疑”与“赞”。毛遂自荐之初,平原君对其才能甚是怀疑,曰:“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诗人王祈,年轻时写过一首咏竹诗,有两句云:“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作者颇为自得。不料苏东坡见后批评道:“好则好矣。只是十条竹竿,共一片叶也。看王大夫(祈)诗难得不笑。”此后,王祈这两句诗一直被人当作夸张失真的典型,加以笑话。最近,《语文知识》上有穆俊浪先生一篇论夸张的文章,再次对它提出了批评,认为它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对庾信及其作品,时有过崇高的褒奖,时有过不甚公允以至十分偏激的评判,致使庾信的文学地位难以确立,并在后学当中引起了一些混乱。清人全祖望,对庾信的人品及作品,就持否定态度:“甚矣,庾信之无耻也。失身宇文,而犹指鹑首赐秦为天醉,信则已先天醉矣,何以怨天?”(《鲒埼亭集》外编《题哀江南赋后》)隋代学者王通也说“徐陵、庾信,古之夸人也,其文诞”。(《文中子·事君》)《周书》撰写者令狐德芬评价庾信说:“其体以淫放为本,其词以  相似文献   

13.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他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美德”.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庸”有平常的意思,也有不变(常规)的意恩.“中庸之道”的核心是“致中和”,就是在对立的两端中不偏不倚,既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把两端调和折衷起来,求得和谐.中庸之道就是取消对立面的斗争,鼓吹对立面的调和.这种矛盾调和论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反动世界观.孔子宣扬中庸之道,就是要人们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完全按照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规定办事,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违背和偏离历代统治者鼓吹中庸之道,就是要用调和折衷、平庸保守的思想,掩盖社会矛盾,反对阶级斗争,巩固旧的统治秩序.  相似文献   

14.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芙蕖》一文,用“得”字共有三句: (1)则谓非草本不得矣. (2)在人则为应得之资矣. (3)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很明显.(2)(3)句中“得”字都是“得到”的意思.“应得之资”意即“应该得到的享受”;“竟不得”则是说“竟然不能得到”. 问题在“则谓非草本不得矣”句,课本注释曰:“等于说,不能说荷花不是草本植物.”此注将“不得”提到“谓非草本”之前翻译,并且将“不得”释为“不能”,殊可商榷.  相似文献   

15.
帅哥     
帅哥姓韩名帅 ,因其海拔足有 1米 82 ,所以兄弟们便冠以“哥”字。除此之外 ,帅哥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帅得罚款的帅哥。他绝对英俊的外表以及一副酷死人的表情 ,使得那些见到帅一点的男生就两眼发绿的“美眉”们将其封为“谢霆锋第二”。谢霆锋何许人也 ?笑  相似文献   

16.
“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宋范温其人也。”接着,作者引了《永乐大典》范温论“韵”的一段话: 定观请余发其端,乃告之曰:“有余意之谓韵。”定观曰:“余得之矣。益尝闻之撞钟,大声已去,余音复来,悠扬宛转,声外之音,其是之谓矣。”(第四册第一三六一至一三六二页)  相似文献   

17.
一部中国历史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经”的发展史。“经”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造就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文化个性,承载并涵养着民族精神。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矣子罕》)“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得其心,斯得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孟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五十八章》)“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风萧萧兮易水寒…  相似文献   

18.
桑文彬 《现代语文》2006,(11):112-112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日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  相似文献   

19.
夏业文 《高中生》2008,(16):55-55
1.古代思想家孟子认为:使百姓有“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最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的思想体系核心部分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  相似文献   

20.
提到启发式教育,人们常常引用孔子的一段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何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东汉郑玄的解释是:“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重点是笔者加的,下同) 宋儒也有人认为:“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发,则沛然矣。”他们都强调一个“待”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