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对正史的态度历来不一,对一些史学家的著史也有不同的评价,如对司马迁、班固这两位正史源头作家就有谁优谁劣的争论.从司马迁、班固的生活年代、著史背景、创作好尚等角度去分析并加以考辩,可知司马迁、班固都是我国古代正史著名作家,他们著史各有所长.司马迁主要贡献在"通史"体例上,班固则体现在"断代史"体例上.在创作方面,他们都十分艰辛,意志坚强.争论他们著史谁优谁劣实没必要,能写出<史记>、<汉书>这样的史著实在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相似文献   

2.
《鸿门宴》是《史记·项羽本纪》中脍炙人口的篇章,是司马迁写入述史的传神之作,被誉为《史记》文学的精品,在教学上既要张扬其写人述史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成就,也要尊重历史事实不改其正史本色,教学时不可重文轻史。  相似文献   

3.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古籍浩如烟海。在浩繁的古籍中,“二十四史”是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在封建社会里,“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隋书·经籍志》说;继《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三国志》之后,“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第一次出现了“正史”这个名称。后来,当清朝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之后,“正史”的说法,就被“二十四史”所专用,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尊崇地位。“正史”除《史记》等少数几种外,都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组织有关人员修撰的。  相似文献   

4.
汉代文史三大家:司马谈和司马迁、刘向和刘歆、班彪和班固,以其通达古今的学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侧身于西汉前期、后期和东汉前期学术领军集团的前列。司马氏父子发凡起例,首创纪传体通史、传记文学之先河。刘氏父子考镜源流,开启了大规模校理著录图书文献的范例。班氏父子继踪前贤,包举一代汉史,成为后世正史的“不祧之宗”。三家学术思想,不仅父子相继,承变有序,又因时变迁,各显异趣,以其丰富的内涵,再现了两百年期间汉代政治演变、文史并进、经学转合的历史轨迹。汉代三大家的不朽成就,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推进与发展,影响至深弥远。  相似文献   

5.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报任安书》一·文提到“膑脚”和“断足”,对此各家有不同的理解。邓明、沈官撰文《“膑脚”不是“断足”》(《文史知识》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邓文”)认为“膑脚”并不是“断足”,指刖去下肢。孙云《“膑脚”“断足”语焉不详》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常这样说:“在我国古代文史不分家”。其实在古代文与史还是分家的,只是没有象现在这样严格罢了。如《诗经》、《楚辞》是文,《左传》、《史记》属史。所谓不分家,是指它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往往是文中有史,史中涵文。《诗经》是我国古代第  相似文献   

8.
现在,很多中学语文教材都收录了《陈涉世家》一文。众所周知,《陈涉世家》节选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然而,对于“尉剑挺”中的“挺”字应该如何解释存在许多争议。  相似文献   

9.
“二十四史“,也称“正史”,是我国古代24部历史书籍的统称,为一种纪传体史书。这套书卷帙宏大,内容丰富,总共3259卷,约4000万字。它记述的时间,从《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始,至《明史》记叙到明崇债十七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详细记载了我国4000多年各个朝代的人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情况,所以说它是我国的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历史大事记”。具体地说,“二十四史”指下列史书:西汉司马迁著的《史记》,东汉班固及其妹班昭著的《汉书》,南朝宋范晔等著的《后汉书》,晋陈寿著的《三国志》,唐房玄龄等著的《晋书…  相似文献   

10.
清代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正式确定纪传体史书为“正史”,并强调只有皇帝钦定或官方批准的纪传体史籍即二十四史为“正史”。自此,“正史”遂成为“二十四史”专有之名称。笔者就纪传史及其体例进行研究,详细介绍了此种体例的优缺点所在,进而对二十四史及其善本加以探讨,且点出研读佳法。  相似文献   

11.
社会文化史的兴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文化史是继文化史和社会史复兴之后而出现的一个新兴交叉史学流派,自产生十几年来,从学科的理论方法到研究实践,都取得了较大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被吸引到这一领域中来。社会文化史扩展了史学研究新领域,开拓了史学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势将成为史学发展创新的一个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与经济一社会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国内外近一个世纪学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看,社会史、经济史虽然都十分关注与妇女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但它们并不能代誉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三者之间是一种交叉、互补的关系,而不是包容的关系。妇女一社会性别史作为历史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它不只关注妇女的生活与命运,以及历史上两性之间的关系,同时还担负着对以往历史知识建构的全面审视和包括两性经验在内的新的历史知识建构的任务。因此,它应该成为整个历史研究中观察、分析、阐释的一个新视角和新方法,进一步拓展延伸历史研究的视野与空间,为历史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三分法与中国历史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学术的视阈显示,中国历史上对“历史”有一种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中国的历史哲学;史义包含“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史义与西方历史哲学的重大差异在于:前者与史事、史文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又以史义为体、史事为用,以史文传事载义,而后者是于史事、史文之外的注重对历史反思与批判的以期资治育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4.
史学、史才、史识,是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提出的治史三长,是作为一名史学家必须具备的三种基本的要素。把它移到当今的历史教学中非常契合,符合素质教育对课堂改革的要求,也可以解决目前历史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5.
公共史学产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虽然还远未成熟,但是其产生的原因、独特的学科属性以及社会公众对它的角色期待,均标识着传统意义上的"史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正经历着一次较大调整。导致公共史学产生的那场"危机",与其说源自史学专业化的发展,不如说是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进一步强化之后,社会要求史学做出应变的指令。顺势而兴的公共史学充当连接学院史学和社会公众的特殊社会角色,从而使史学发展中原先存在的诸多困境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界对图书馆史研究内容方面的认知,主体看法有两种。一是应强化近当代图书馆史的研究,二是倡导拓展有关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研究空间,如区域图书馆史、个案研究、学科建设、学术史等。至于外史与内史之争,以前者居有优势。总体而言,我国图书馆史研究内容可资拓展的空间巨大,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7.
世界史观念有怎样的来历?在对思想史材料作历时性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性概括和分析,结果发现,近代以来,世界史观念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到20世纪以前,这个时期的世界史观念是一元的、进步的和乐观主义的,思辨多于分析,并通常带有目的论指向,可称为"哥德巴赫式猜想"式的。第二阶段是20世纪上半叶,一是分析性的批判,二是思辨性的重建,实质是对普遍史观念所作的反思,可称为"哥白尼式革命"式的。20世纪下半叶以降为第三阶段,表现为全球史观,可称为"哥伦布式交流"式的。这三个发展阶段一方面表现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理论张力的逐步减弱。  相似文献   

18.
女性无论是在历史研究客体还是研究主体(历史学及其成果)中长期处于边缘位置。主流的历史哲学论争更是罕见女性的参与,这便造成了一系列因素的失衡。伴随着妇女史学科的成长,妇女史学理论正在形成,这个边缘族群开始要求改变史学认知模式的气候。  相似文献   

19.
通俗史学热正潜在地腐蚀着高校史学教育的目标。面对通俗史学热的冲击,高校史学教育必须寻求相应的对策。通过增加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吸收和借鉴优秀通俗史学作品的观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课堂教学语言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青年学生的史学素养,使学生能够初步掌握理性的研究和阐释历史的能力,为史学的健康发展培养后备人才。  相似文献   

20.
西方历史哲学根据对历史的两分法,即历史事实和历史著述,而有“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两大流派.中国古代对历史有一三分法,即史事、史文、史义,史义即为中国的历史哲学.同时史义又包含有“历史之大义”与“吾心之精义”两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