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程中,我国以高校为原始创新动力源的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日臻成熟,并逐渐涌现出若干合作模式及特征,对藉由高校基础创新能力来提升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科技能力并最终提升国家整体创新竞争力的发展路径给予了较好的论证。但其间仍存在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诸如:是否存在一些能稳定产出创新成果(如专利、标准、重大科技奖励等)的长效产学协同创新模式?成功的产学合作实践是否存在可复制(或可借鉴)的某些特征?对于新兴的产学合作平台而言,如何构建产学合作的长效协同创新机制?等等。基于以上思考,本研究尝试以"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选取(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五所"985"高校作为研究样本,检索并整理表征创新主要产出的专利数据对五所高校的产学合作进行分析,并根据专利分析结论,选取典型案例深入挖掘,提炼出目前在我国高校现行并实现了长期有效合作的产学协同创新模式及若干特征。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并提出了构建有效"产学协同创新模式"的政策建议,对产学合作理论和发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产学协同创新是湾区经济创新的重要范式,是健全区域创新体系发展必不可少的途径。从大学知识溢出的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案例研究,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实现路径。研究发现大学知识溢出、产学协同创新网络及多维邻近性是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产学协同创新路径模型,对推动大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创新体系,提升产学协同创新绩效,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政策思路及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校的科技活动人员、科技经费、专利数量等近年来持续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却没有明显提升。文章选取中国3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为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提升路径进行研究。研究结论表明:政府支持力度、人才规模、科研激励和校企合作强度是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同时根据不同的组合要素归纳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四种路径,分别是支持型、激励型、人才型和全面型路径;最后结合中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给出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协同创新是打破创新壁垒,整合创新资源,实现政、产、学、研深度合作,提升区域经济创新能力和绩效的有效组织方式。囿于协同创新主体的利益冲突和文化差异,高校在参与协同创新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和制度性障碍。经研究证明,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校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建立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以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和产业链融合为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提高高职产学合作绩效的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高职产学合作绩效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产学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进行了创新研究,最后提出了提高高职产学合作绩效的创新思路及创新运作。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内蒙古地方高校科研团队现状的基础上,以协同创新为研究视角,运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内蒙古地区4所高校的科研团队进行了对比,选取政、产、学、研、用作为主要指标。根据所得结果对提升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重视人才培养;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健全组织与管理制度创新;增强高等教育的整体规划;与政府、高校、产业、科研院所以及用户开展多方位、多样化合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定期对地方高校科研团队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7.
从高职产学合作绩效的涵义入手,论述了高职高绩效产学合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宁波高职院校高绩效产学合作的实践进行了实证分析与研究,指出:只有构建起高职教育产与学双方绩效藕合机制才是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绩效优良是以产学双方双赢互动为基础的;双赢既是产学合作的切入点,又是产学合作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强省作为一个本土性学术概念,具有历史生成性和政策导向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来看,提升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是高等教育强省的本质属性。江苏省高等教育经历规模扩张、内涵建设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通过政策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了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历史性成就。面对2035教育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总结江苏高等教育强省建设的历史经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考新时代高等教育强省的路径选择,需要坚持立足本土,形成省域特色;走内涵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加强制度创新,增强治理能力;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始终聚焦提升省域高等教育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校企合作,是越来越多高校选择的一种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科研转化、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21年“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推选认定结果公示名单》,其中有70所以上的高校200余个校企合作案例入选。这些高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了产教深度融合,在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0.
产学合作有利于大学提升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企业降低改革创新成本与提升竞争力,实现校企互利共赢。文章从组织体系、实践活动、政策保障三个方面分析了东京大学产学合作模式的成熟经验,并总结了其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加强领导,夯实合作基础;增进校企交流,助推联合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确保合作成效;推进校内创业活动,并提供全力支持;推行配套政策体系,保障合作顺利推进。  相似文献   

11.
"支撑传统、引领新兴、产学融合、贡献重大"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宗旨,也是其绩效考核的目标导向。深入了解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绩效内涵与表现形式,从影响要素、过程要素两个层次阐明协同效应的实现过程,具体分析行业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绩效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可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绩效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沈佳坤  张军  陈娟 《高校教育管理》2023,(3):100-110+124
本研究以三所理工类应用型高校为案例,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探究应用型高校的校企融通创新模式与动力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型高校基于内外生优势因素,选择高校主导型、政府引导型和企业主导型三种校企融通创新模式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应用型高校以校企融通创新参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依靠专业教师、创新成果、实验平台等内生动力要素的内源驱动,以及政府、科创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等外生动力要素的外源带动的协同作用来实现。因此,应用型高校应突出办学特色、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为建立高校主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增加砝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参与政府引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创造条件;基于产业人才和技术需求创新工作机制,为开展企业主导型校企融通创新合作奠定基础;优化内部科创制度环境,发挥好专业教师、创新成果、实验平台等内生动力要素的推动作用;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增强其他创新主体等外生动力要素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钦州学院服务地方实现自身办学能力提高的办学实践昭示:只有服务地方、融入地方,地方高校才能得到不断发展;以服务求发展、以“为”求“位”是地方高校立校之根本。钦州学院转型发展要面对如“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产学研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够”、“转型发展资金短缺”等问题和困难。其路径与策略是:改革学校治理结构,顶层设计产教融合;对接产业构建专业群,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对接产业岗位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为核心,加强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积极争取资金,保障转型发展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4.
我国要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在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业产业发展,核心在于高水平农业科技人才培养,重点在于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在政策支持、经费投入、成果转化、合作模式等方面不断进步,但在机制创新、供需结构、产学结合、校企协作等方面仍存在矛盾。为促进我国农业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一流理念为导向构建协同创新机制、以要素联动为引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以多方参与为路径打造校企实践基地、以效果反馈为目的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产学合作可以将高校的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的实际生产中,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提升高校的影响力及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目前,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壁垒还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合作层次低、时间短、变动大,信息、资金、技术和人员等流动性不强,没有建立一种长期、稳定、和谐的战略共同体。规模大的企业具有较好的实施产学合作的资源条件,但有可能产学合作的动力不足;研发强度高的企业有较强的产学合作动力,更多地选择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而低技术企业更多倾向于购买同行成熟的技术或与高校进行短期项目合作。针对不同情境,企业、高校、政府等各合作主体应从知识转移、人员交流、政策保障三个方面促进企业动态能力的培育,提高产学合作绩效。  相似文献   

16.
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举措,是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按照“政府搭桥、园区聚能、校企共建、实体运行”的整体思路,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将产业、城市、职教拧成一股绳,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生、共荣的创新产教联合模式。面对组织配合、协同育人、长效动力、技能适应等方面的困境,未来西部职教基地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推进路径为:构建多方共赢的联合体组织运营机制,推动多方共享的资源建设机制改革,深化多元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多域共生的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产业发展过快引发的产教失衡失配问题,德国学习工厂兴起与发展,这既是产教融合的需要,也是产教融合的载体,具有功能耦合整体性、多元主体协同可持续性、构建路径前瞻性等特点.我国高校亟待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育人机制,注重多功能耦合,解决企业主体育人合作缺位问题;强化可持续发展,提升高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聚焦前瞻性设计,提升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创建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基于100家福建省建筑施工企业的调查数据,从组态视角,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sQCA),探究创新投入、创新合作、创新队伍、创新激励、创新条件与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的多重并发因果关系。研究发现,建筑施工企业创新绩效是受多重因素共同作用,根据核心因素总结双驱突围型、三驱突围型、多元驱动发展型三条非对称性提升路径,为选择不同路径的企业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9.
高校是社会创新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研发(R&D)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有限的社会资源,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将高校创新绩效定义为科技创新、学术创新和经济创新三个维度。以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的相关面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多指标面板数据因子分析对R&D投入"降维",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究高校R&D投入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全国总体水平而言,高校R&D投入对其创新绩效有高度显著的促进效应。其中,对经济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科技创新绩效次之,对学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弱。对区域水平而言,东部地区的高校R&D投入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中西部高校的创新绩效受R&D投入的影响不明显,且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0.
传统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本质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基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变化的商业模式创新逻辑,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路径研究纳入到商业模式创新的系统分析框架,可见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建设应围绕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等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具体的举措是转变办学与培养目标定位来创新价值主张;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模式与开展应用研究等实现价值共同创造;构建网络平台,采取情景式、互动式和做学结合等教学方式方法来创新价值传递过程;通过联合办学利用校外资源以及注重人才培养结果等提升大学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最终的价值获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