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爆竹二题     
从发声原理来看,爆竹可分为两种。最初的爆竹正如其名所显示的,是通过火中燃烧竹子,使竹节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将竹子爆破,从而发出声响,可称为天然爆竹。后来将火药装入竹筒或纸筒,点燃引线来引爆,这就是我们今天使用的爆竹,可称为火药爆竹。以下就两种爆竹出现的时间略作考释。天然爆竹不少人认为天然爆竹出现于汉代。如较为常见的说法是:“放爆竹庆贺春节,在我国己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①《中国风俗辞典》“爆竹”条也说“已有2000年历史”。这种说法的根据就是《神异经·西荒经》中的下面这段记述:“西方深山中有人…  相似文献   

2.
《寻根》2016,(5)
正乐平地处赣东北,是闻名江南的戏曲之乡,并享有"中国古戏台博物馆"的美誉。因此,乐平具有较为独特的民间戏风戏俗,并且在这些民间戏曲的习俗中,无不浸透着民间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性的戏剧节乐平民间宗教信仰的习俗,内容极为丰富。酬神演戏是其中最为壮观、最为动人的活动。比如乐平民间祭祖是头等大事,古时有四大祭祖节日,即除夕、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祭祖时  相似文献   

3.
抢头水     
每年大年初一早上,白族农家有抢头水的习俗.这种传统习俗祖祖辈辈传承下来,不知延续了多少代,一直传延至今. 除夕,吃过团圆饭,农家男人准备好次日抢头水的用具,女人则备好明早做早点的食料,一家人便去看电视了.  相似文献   

4.
趣话年俗     
正辞旧岁迎新春春节,是我国传统的重大民俗节日,人们习惯把春节称为"过大年"。过年的习俗,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腊祭"是史前部落的"岁终大祭"。当一年农事完毕后,为报答天地神灵之恩,便在腊月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除夕,是辞旧岁、迎新春的日子。民间以"岁"字命名的风俗在我国大江南北极为普遍。这  相似文献   

5.
袁兴荣  崔珍康 《寻根》2022,(1):51-53
男婚女嫁是中国传统婚姻习俗,除招婿入赘倒插门之外,女娶男嫁并不多见.但在甘肃陇南康县、武都区、文县接壤地区和四川北部、陕西西南部一些地方则存在女娶男嫁的婚俗.在陇南市公布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习俗类中就有"女娶男嫁".综合文献资料,本文对陇南女娶男嫁这一婚俗现象从文献记载、主要形式等方面做一综合考述.  相似文献   

6.
张帅峰 《寻根》2013,(1):47-52
饺子,集面食菜食于一身,兼充饥调味于一体,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沿革,它不仅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食品,而且形成了以它为中心的饺俗,从果腹充饥满足食欲的生理需求,扩充到内涵丰富的文化需要。北方饺子的品种纷繁多样,吃饺子的习俗也绚丽多彩。这里仅以河南为主的中原食饺习俗为例,展示中原人在食饺的同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心理。日常食饺饺子的名称据说是因年三十夜里吃它而得名。旧时讲究守岁包辞岁吃,  相似文献   

7.
在古代尤其是先秦两汉典籍中,"三年"一词主要存在于哲学、伦理习俗、政治、经济、礼乐教育等语境中,对伦理习俗和政治语境有较强的优选性,在年头时间和"三"字组合中具有强势存在的地位,这使得"三年"具有了典型文化概念的价值.这种优选性和强势存在的地位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国古代"尚三"文化传统;二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本质;三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8.
庄小芳 《寻根》2015,(2):58-62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而闽台两地的冬至习俗,既有高度的相似性,又有因时因地产生的变异性,一  相似文献   

9.
丰家骅 《寻根》2011,(3):46-51
中国是一个爆竹烟火大国。它的爆竹烟火不仅在世界上出现最早,历史最长,而且产量之大、种类之多,也都无与伦比。但是如果有人问我们这个爆竹烟火大国的子民:中国的爆竹烟火缘于何因、起于何时?恐怕很多人难有确切的答案。尤其是烟火,研究者都慨叹史料太少,难探其源。我试述之,以就正于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10.
"花女园"与"产业林" 我国少数民族的生育习俗多姿多彩.居住在云南鹤庆四角山乡苗族群众生孩子要栽花、种树志庆,真是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1.
何红一 《寻根》2005,(6):57-63
“和谐”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词语之一,这不仅在于它寓意美妙,契合东方民族所一向奉行的中和之美原则,还在于它在民间口头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微妙的谐音表意方式以及由这种表意方式所指代的民俗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2.
李映发 《寻根》2009,(2):43-46
四川人的信仰习俗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藏、彝、羌、土家等兄弟民族十余个,本文主要讨论汉族的信仰习俗。清代四川是一个移民社会,各省入川移民绝大多数是汉族。清代移民“五方杂处”,长时期的“习尚相染”,逐渐形成共同的信仰习俗。四川地域辽阔,各地习俗虽有些地域差异,但也不过是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13.
孙发成 《寻根》2010,(1):12-15
<正>在文化成为软实力和生产力的现代社会,民俗、民俗文化、民俗艺术、民俗旅游等字眼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民俗不仅作为一种文化被重视,更是作为一种资源被开发,其在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人们民俗知识的不足和社会上存在的急功  相似文献   

14.
马紫展 《寻根》2009,(1):102-104
“天人合一”的理念在浚县正月古庙会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比如,该庙会的日客流量是数万人次;而对应如此庞大人群的“神”亦可谓众多:浮丘山上有干佛寺、干佛洞,大伍山上有万仙阁;前者“灵石”雕像996尊,后者原塑有9000多个神祗,现在也已恢复了3000余位,再加上其他寺庙的仙、佛,数量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人们在香烟缭绕中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丁兴旺,锣鼓声、鞭炮声里,数十种民间文艺形式互相穿插,高效地体现着“人神共娱”或“名为娱神,实为娱人”的灵性宗旨。  相似文献   

15.
畲族起源与风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兴金 《寻根》2004,(5):58-64
“畲”字来历甚古。唐刘禹锡《竹枝词》云:“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宋范成大《劳畲耕》道:“畲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畲族的“畲”字原是“火种田”的意思,早先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法,这样勤劳的人民,被称为“畲民”。 畲族起源于广东潮州凤凰山,后迁居福建、江西、浙江。传说畲族始祖是盘瓠。盘瓠与高辛帝的三公主结为夫妻后,生下第一个孩子跟父姓盘,叫盘自能;生下第二个孩子时,放在篮子里养,就姓蓝,叫蓝光辉;第三个孩子生下时,天上响雷,就姓雷,叫雷巨 ;第四个孩子生下时,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采诗 《寻根》2007,(6):102-105
孩子出生之后,总要有人为之命名。那么谁最适合为孩子取名呢?或者说,中国传统的命名习俗,一般是由谁来充当这个角色而最具有权威呢?  相似文献   

17.
袁宙飞  吕文佳 《寻根》2022,(1):118-126
渔灯节溯源 礼俗互动的关键是"互动",而节俗祭祀是这一互动最为集中的代表.一国之内习俗各有不同,决定这种不同的,一是地理环境,二是文化传统.山东半岛地区依山傍海,在黄渤海和齐鲁大地的交汇融合下,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和民俗.  相似文献   

18.
黄细嘉 《寻根》2005,(6):22-26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说明婚姻对于成年男女来说具有必然性和不可抗拒性。对于中国人来说,婚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是家庭和子嗣合法存在的基础,而且婚姻的缔结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宗族系统的发达与否。所以婚姻虽然是好事,但在其缔结过程中又会受到各种有形无形的社会力量甚或某种神秘的、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马玉臣 《寻根》2011,(2):31-35
宋代节日很多,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五至卷十、吴自牧的《梦粱录》卷一至卷六和陈元靓的《岁时广记》卷五至卷四十等,对宋代的岁时节令及民俗活动都有较为详细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李积庆 《寻根》2010,(2):15-19
<正>清末著名诗人、梅州人黄遵宪在《人境庐诗草·己亥杂诗》中写道:"筚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黄遵宪以其客家人的身份、用诗的语言描述了客家人南迁辗转逾千年,依然保留中原语韵、固守古朴礼俗的事实。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地区间,所见所闻时常让人不禁发出"礼失求诸野"的感慨。而当我们细数留在客家礼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