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梅  何奇 《新闻三昧》2008,(5):35-36
常言道,看报先看题。在阅读报纸时,无论什么人,面对报纸版面上登载的大量的新闻,都有一个不自觉的对新闻的选择和取合过程,而这一选择和取合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报纸上的一个个新闻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正因为此,有人把标题形象地比喻成新闻作品的“眼睛”,认为只有“眼睛”传神,才能让新闻“留”住读者,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经济摄影报道是当前新闻摄影的热点和难点。如何使这类照片吸引人,许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可喜成绩。下面我从一个版面编辑的角度,来谈谈对经济新闻摄影的看法。 首先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品” 一张新闻照片,版面编辑是否采用,如何用,首先取决于它的新闻价值有多大。报纸是新闻纸,新闻版就更加强调新闻性。新闻就是新闻,新闻不是艺术。摄影记者的报道首先必须是新闻。没有—个新闻编辑用艺术摄影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摄影报道作品。摄影报道的“好看”,首先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性上,体现在照片较大的新闻价值上,而绝对不首先体现在简单意义上的照片的“美”上。那种把摄影记者的最高追求理解为应该是“艺术摄影家”的价值观,对摄影记者是有害的;当这种价值观被版面编辑接受并体现在报纸上的时候,报纸就会变得不伦不类了——由于版面上的照片比文字醒目,因此读者对照片新闻性的要求就更高,-旦照片不是新闻,版面编辑用得愈大,报纸就愈显得难看。 什么是“新闻”?这里无须做理论阐释。但我们应该时刻记住:读者看报先看什么?那些真正吸引读者的,大多是“新闻”——新闻照片的拍摄原则还是要从此入手。让读者拿起报纸,首先看你的照片!  相似文献   

3.
有感而发     
《新闻战线》要我给《总编辑札记》专栏写篇文章,现把过去看稿时想到的一些想法简述如下: 报纸切忌“老面孔”读者看报的共同心理,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喜新厌旧”。读者打开报纸会不出声地问:“今天有什么新闻?”意思是“今天报纸上有什么吸引我看的新闻?”要把读者最关心的新闻放在报纸头版最重要的位置。这是报纸每天给读者第一眼看到的“面孔”。单一化的主题、机械地拼凑的中心、程式化的编辑手法,会使读者感到报纸面目可憎。设计第一版,要统筹全局,力争先声夺人,不拘一格选头条,打破各个报道领域分布的界限,择“要”上第一版,择“新”上第一版,既要考虑头版新闻报道面上的“丰富性”,又要考虑新闻处理上的“鲜明性”。重要新闻,特别是具有本报特色的新闻,要不惜“工本”,运用一切手段突出处理。总之,要使报纸第一版内容“琳琅满目”,“眼神明亮”,一派新鲜。  相似文献   

4.
周昶 《记者摇篮》2006,(1):44-45
常言道,看报先看题。在阅读报纸时,无论什么人,面对报纸版面上登载的大量的新闻,都有一个不自觉的对新闻的选择和取舍过程,而这一选择和取舍过程的第一步,就是通过对报纸上的一个个新闻标题的浏览来实现的。正因为此,有人把标题形象地比喻成新闻作品的“眼睛”,认为只有“眼睛”传神,才能让新闻“留”住读者,并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你的报道才有价值;反之,如果标题平淡,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拒绝阅读,那么你的报道写得再好,也没有意义。留意当今的报业市场,近年来兴起的一些都市类、生活类报纸和网络媒体,特别是网络媒体,在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5.
我们从报纸上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消息,开头不是写“最近”、“日前”等含糊的时间概念,就是写“近年来”或“多年来”如何如何。前者多是事件性消息,用含糊的时间概念来掩盖报道事实的“事过境迁”;后者又多是非事件性消息,报道那些非一朝一夕形成的事实,却缺乏构成新闻的“由头”。如一家报纸报道郑州××区城郊农业上台阶的新闻,开头这样写:近几年来,郑州市××区委、区政府以服务城市为出发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作支撑,发展城郊型农业……。这样的新闻写法与工作总结有何区别?又怎能调动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6.
李瑞环同志在《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一文中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近年来,我们南通大众报对改进批评报道进行了一些探索,倡导记者、通讯员写一些现场批评报道,开展积极的新闻批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谓现场批评报道,以笔者之见,就是运用现场新闻的写法,对某些必须批评并适宜揭露的消极、丑恶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以明辨是非。去  相似文献   

7.
正面报道与报道正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这个标题,不是玩文字游戏,也不是绕口令,从事新闻工作的人,现在对什么是正面报道真是越来越迷惑了。有时候我们报纸一篇批评性报道刚出去,相关部门单位的同志便来电要求:“以正面报道为主啊,少搞负面报道!”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位中央领导同志不无痛切地指出,我们的新闻不象新闻,连起码的五个“W”都不具备。笔者近日看报,一连发现新的佐证,姑举三件: 3月16日,一家专业报纸最先报道国家男子篮球队中锋韩朋山突然病逝的消息,引起读者极大的关注。非常遗憾的是,韩朋山同志年龄多大?漏掉了。 3月18日,北京某报刊登了北京在“三·一八惨案”发生地建立标志牌和举行纪念活动的消息。“发生地”具体在哪里?文中只讲了是“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国务院”,却偏偏不告诉人们,在今天的北京是哪条街道,门牌几号?仿佛作者还是在为几十年前的国人写新闻。  相似文献   

9.
一家报纸应该有一家报纸的个性,而一个记者也应该有一个记者的新闻个性。 假如记者写出来的文章全都如出一炉,鼻子眼睛儿皆十分相像,毫无区别,那么这绝不是记者的光荣,相反它应该是一种耻辱。如果几个不同的记者,对写一个新闻采取完全一样的报道,那么读者怎么会不对报纸失望呢?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千篇一律的构思,千篇一律的新闻语调,最终会受到读者的唾弃。如果我们新闻工作者百般地努力仅仅是为了得到读者的唾弃,那我们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杰克·富勒[美]说:“准确地、深刻地理解读者的兴趣应该成为报纸编辑的焦点.这可以帮助报纸决定在报道中应注意什么内容,因为满足读者兴趣是我们报纸业的一个奠基石.而且读者的兴趣本身就是新闻定义中的一个要素。”刊发这篇稿件的目的,是希望编辑在编稿时多为读者着想.而不是就稿编稿,“拉在篮中就是菜”。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闻记者,天职是什么?抓出“带响”的报道来。“带响”的报道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报纸上“带响”的报道少?因为“下去”的记者太少了。 问号与答案,看起来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对我们的“位置”做点分析,就不难发现:相当多的记者一年之中大部分时间在“三线”。 何谓“三线”?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看材料写新闻,参加各种新闻发布会写新闻,已占去了不少  相似文献   

12.
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有些同志认为搞批评报道违反了这个方针,也有人提出取消批评报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这是当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他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一切事物的组成都有两面:正与反。而且又是矛  相似文献   

13.
读者看报,总要拣那些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新闻来读,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有个“接近性”在起作用。接近性不仅有地理上的接近,还有心理上的接近。地理上的接近性,也叫距离的接近性。事件发生地点与读者、听众在空间距离越近,新闻价值越大。西方报纸、广播十分重视本市新闻和地方新闻,这是基于对读者的科学分析得到的答案。苏联心理学家多柏雷宁认为:“引起人的注意的原因有三类,一是外界刺激;二是人的内在兴趣;三是人们已有的  相似文献   

14.
赵启正先生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主任,他在2003年12月3日的一次报告中提到了关于怎样看“负面报道”的问题。《新京报》在2003年12月4日报道这则新闻时用字不多,兹照录如下:“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们需要辨别什么是正面,什么是负面,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这  相似文献   

15.
三中全会以来,文汇报进行新闻改革。抓了四个问题。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本源是什么?这是针对“四害”横行时新闻的“假、大、空、长、套”提出来的。二,新闻要不要有“共同兴趣”?解决这个问题,是为了使记者从读者普遍关心的事物中开拓新闻题材。三,如何正确理解新闻的指导性?主要从报纸的任务和新闻的社会职能两个方面澄清一些模糊认识,使记者认识新闻的指导作用是通过事实来吸引,感染读者的。四,新闻如何做到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生活的问题。几年来,我们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努力。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趣味性?它是指新闻的内容引人入胜和行文的涉笔成趣。什么是读者兴趣?它是读者阅读报纸时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读者对报纸的选择性态度。主要表现为读者爱好报纸上的某些内容或某些表现形式的倾向。资产阶级报纸是非常重视读者兴趣的。美国一个叫罗勃·尼尔的学者甚至认为:“新闻的要素无他,兴趣、兴趣、还是兴趣。”在办报实践中,他们不惜经常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来搞读者调查,探索和发掘读者的兴趣。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新闻界办报的秘密就是做生意,报纸是商品。在把读者当作赚钱对象的原则下,揣摩读者心理,研究读者兴趣,自然是办报人首先要予以高度重视的。在我国,报刊、通讯社是党和政府的喉  相似文献   

17.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有些新闻报道在真实地反映现实方面打了折扣,该批评的不批评,甚至反面文章正面做,大肆表扬。久而久之,许多报道失去了读者。然而,也不尽然。有人就用一种“发散思维法”读新闻,即把报纸上报道的内容试着从另外的角度去理解。你别说,这种读报法,还真能把报纸读出味道来。  相似文献   

18.
在日常生活中,“看报看题”的读者不少.据了解,除有的读者因时间紧,无暇详看内容外,不少读者看报看题,是为了寻找自己需要的新闻.这就要问办报人:我们的报纸,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要?我在报社工作多年,办报辛苦是次要的,最苦恼的是,一张报纸摆在读者面前,只看题的人不少,详看内容的人不多.这主要是读者需要的东西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劳动成果,没有完全得到社会承认,怎么叫人不苦恼呢?最近,我做了点调查,从了解读者的需要,回到分析报道的内容,大约有三种类型内容的稿件,读者只是看看题目,有的甚至连题也不愿看.一类是所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所想、不所需,有的甚至与读者的需要相悖.新闻事实与读者的需要相吻合,新闻才有价值;如果新闻事实好,但读者不需要,就是无价值的新闻.因此,记者不但要调查研究选择好的新闻事实,还要研究读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新闻人有一个纠结,就是正面报道与批评报道的把握问题. 我想到范敬宜先生22年前的一篇文章,不长,极好,尽显大家风范.1990年,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范敬宜先生写了《正确理解正面为主的宣传方针》,发在《新闻战线》当年第7期.范老在文章中分析了业界对“正面宣传为主”的一些模糊认识,指出:认识问题不解决,就很难自觉地、满腔热情地去从事正面报道,硬着头皮“奉命”行事,是肯定写不出好文章的.  相似文献   

20.
李瑞环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谈到“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问题时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重视和改进批评报道,同样是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党性原则决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包括新闻批评,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法宝之一,是我们党克服消极思想侵袭,保持健康肌体的有力武器。正因为如此,我们党历来重视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学习了这篇重要讲话,受到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