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学创作方法是作家艺术地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的基本方法,它客观地存在于文学创作实践的过程中,并通过文学作品反映出来.这些作品无论怎样充满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但却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些共同性的创作规律.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其创作理论的形成绝非偶然,绝非一成不变,尤其是现实主义精神的贯通与传承有其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古典传统现实主义、欧洲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毫无疑问地构成了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三大理论渊源,并由此推动了"五四"现实主义文学、建国后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和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三次高潮.  相似文献   

2.
泰华新文学以泰国为主体、中国新白话文为表达语言,既受中国传来的“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影响,又因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而有其特色。从总体上看,泰华新文学都属于新人民文学的范畴,但就文学自身发展而言,它经历了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期、20世纪40年代末至70年代、20世纪80年代至今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3.
建国五十周年,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巨变。 其发展均是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遵循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 选择;中国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中国社会主义的制度创新和伟大成就;把中国社会主义推向 二十一世纪。  相似文献   

4.
美国建国后,特别是20世纪以来,总统的外交权与国会相比,一直呈现着增长的趋势。总统主要通过增加对外政策机构、签订大量行政协定、扩大立法参与权三大途径扩大其外交权。  相似文献   

5.
人道主义思潮随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兴起而出现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大致贯穿了此后20世纪中国的思想史。从“五四”时期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80年代初,尤其是90年代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性、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人道主义思潮在20世纪中国社会的历史命运,折射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6.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爱的主题与自然主题、顽童主题一起构成了儿童文学三大主题。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父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国六十年来中国儿童文学在对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的书写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改革开放以前作品中的父爱主题与儿童成长的书写主要集中表现在革命斗争的叙事中,1980年以后对父爱主题和儿童成长的言说更加丰富和多面;进入新的世纪,青年儿童文学作家更多的关注新的环境-FJL童成长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7.
苏曼殊与五四浪漫文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曼殊是20世纪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开风气之先者。他对拜伦、雪莱的翻译,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他自由不羁、多情放诞的单纯气质,都成为五四浪漫作家的精神资源。他为现代文学贡献的艺术形象———叛逆、孤独而感伤的飘零者———也成为五四浪漫小说的经典形象。探讨五四浪漫派与苏曼殊的关系,是理解现代中国浪漫主义产生与沉寂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西方妇女的解放在三大关键领域展开,首先是争取选举权以望取得对社会劳动成果的分配权;其次是就业问题,寻求通过劳动获得解放;三是妇女在观念领域发生变化,希望走出家庭摆脱生殖奴役。这些妇女运动的主题与19世纪以来的改革运动结合,促成了西方妇女的地位变化,也开创了西方女性历史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9.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至1987年共发表论文624篇,不少论文引起国内学术界的注意,有些在国外学者和刊物中也引起重视。据不完全统计,其中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28篇,252篇次;被《新华文摘》、《国内哲学动态》、《中国史研究动态》、《经济学文摘》、《文艺研究动态》、《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献题录》、《世界历史》、《史学情报》、《文物》、《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哲学研究年鉴》、《中国文学年鉴》、《编辑参考》、《人民日报》(含海外版)、《光明日报》、《文摘报》、《文汇报》、《理论信息报》、《陕西日报》、《西安晚报》、《教育文摘》等近30种国内主要报刊摘要报道181篇,292篇次;索引249篇,316篇次;另有部分论文被收入有关学术专著。从1979年至1986年发表的536篇论文中有33篇获奖37次,其中25篇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篇获市、地区级科研成果优秀奖,9篇获高校校级科研成果奖。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集中体现了他对毛泽东同志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和对我党建党六十年,特别是建国三十二年发展轨迹的总结,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思想方法上,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党继往开来,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翻译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近代晚清时期和现代五四以后到建国前。它对中国文学在思想、语言、艺术形式上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2.
鸳鸯蝴蝶派是20世纪上半叶流行于旧中国的一个都市文学流派。它起源于清末民初,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近十年间,是它的“全盛”时期。“五四”以后,随着新文化的发展壮大,鸳鸯蝴蝶派逐渐走向衰落。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流派便完全从文坛上消失了。鸳蝴派的创作以小说为主,不仅数量多,而且成就也较其他体裁作品为大。小说的内容极为驳杂,大致可分为言情、社会、武侠、神怪、侦探、军事、历史、黑幕、宫闱、娼门、滑稽、民间等类别。其中,言情小说居于首位。20年代以后,言情小说仍占据主要位置。本文试图探讨早期鸳蝴派(偶尔也兼及非鸳蝴派)言情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因为这一问题至今还少有人讨论。而要研究鸳蝴派的兴起,似乎又不能回避这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化史的发展主脉可以归结为“中国文化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化”,转化的目标是以建立现代性为核心的“文化重构”。这个转化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启动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的历程可以概括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阶段,但不能忽略五四后马克思主义传人和发展这条主线。五四后形成了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三大思想流派并行竞秀的文化格局,而这些不同思潮都力图从五四思想中寻找活水源头,开发五四思想的资源。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实事求是地总结了建国三十二年来党的基本经验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进一步指明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六中全会公报指出:“《决议》  相似文献   

15.
“五四”前后发生的关于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论战,是一场曾关系到中国向何处去的深刻广泛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场论争中,郭沫若先后写了《中国文化之传统精神》、《论中德文化书》、《伟大的精神生活者王阳明》、《太戈尔来华的我见》、《论诗》等多篇论文,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西方近代文化及新文化的建设等问题作了不少重要论述,见解独到,不同凡响,不但在当时新文化运动中产生过巨大反响,就是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对“五四”前后这场论战进行历史的反思,探讨郭沫若这一时期在文化思想方面的建树,很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就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建国近60年来,体育新闻报道既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也是其参与者和建构者。本文通过对体育新闻报道在新中国体育发展进程中的表现及作用的分析,说明体育新闻报道形态的变迁研究是认识和理解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史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唐诗研究一直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唐诗特别是盛唐诗歌兴趣甚浓。这不仅是因为盛唐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还因为这个三教并重的时代,儒道佛三大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三大支柱。因此,谈到盛唐诗歌,总能给人诸多的话题,让人对中国文化产生很多的思索。然而,在唐诗研究不断深入的今天,除了诸多研究总论、作家专论以及现象别论之外,却一直没有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儒道佛三大文化精神与盛唐诗人的生活与创作的论著,近读傅绍良先生的《盛唐文化精神与诗人人格》一书(1999…  相似文献   

18.
左翼文学曾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它上承“五四”“为人生”的文学传统,严肃地关注现实,同情民众的苦难,自觉地探求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在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然而,在20世纪40年代后左翼文学一步步走向被消解的命运,真正的左翼文学精神也由于极“左”思潮在文艺中的泛滥而受到了遮蔽。因而,只有还原左翼文学的表来面目,才能认清真正的左翼精神之所在,从而正确地评价左翼文学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五四运动六十周年之际,我校于五月三日举行《纪念五四学术报告会》,热情赞颂“五四”革命精神,交流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从四月中旬开始,文科各教研室部陆续安排了这方面的活动。四月底到五月初,文科五个系和马列主义教研室分别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在这次校、系两级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论文共四十三篇,内容较为丰富,使与会同志受到了教育和启发。广大师生决心继承和发扬五四革命精神,再接再励,进一步搞好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以更出色的科研成果向建国三十周年献礼。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计划经济的确立并不是简单地对苏联模式照抄照搬的结果,也不单纯地是为了适应当时国家重工业化的政治任务,而是一个理论和历史统一的复杂过程。20世纪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构成了这个过程的逻辑起点,从关于战后中国市场化发展道路的设想、新民主主义计划经济观的形成到向计划经济的转变,计划经济在中国的确立有着内在的思想和历史推动。客观分析这个过程,是当代中国经济史和经济改革史研究中一个具有持久重要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