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以“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武装力量投降,从而使日本成为最后一个“无条件投降”的法西斯国家。但是通过日本投降的过程可以看到,由于美国希望早日结束战争,利用天皇为其利益服务,日本的投降最终是以军队投降为限定,保留天皇制,实施间接统治为前提的,采取了丢车保帅的策略,为战后天皇制的保留创造了条件,徒有“无条件投降”之形,属于事实上的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2.
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由于江西玉山机场被破坏,加上芷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国民党政府最终将对日受降地点放在芷江,但由于盟国的受降工作尚未完成、国民党政府对日受降准备工作尚未充分,加上日本侵略者投降专使地位不足以及日方的故意刁难,使得在芷江举行对日受降签字仪式条件不成熟,不得不将原计划的受降改为商谈日本侵略者投降的条件。学术界因此称此为“芷江洽降”,这有失偏颇。称“芷江受降”或“洽降”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讲的,从日本侵略者的角度而言是“洽降”,从中国方面的立场而言,是接受日本侵略者投降,是“受降”,因而称“芷江受降”更合适些,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所接受,更能明了芷江受降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多习惯称为“日本无条件投降”。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提“日本投降”或“日本败降”等更符合史实。 日本帝国主义统治集团对波茨坦公告并不是一开始就心诚意愿接  相似文献   

4.
《历史学习》2010年第10期刊登了陈新祥老师的文章《日本投降是甭真的无条件?》。陈老师针对本人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0年第7期上发表的《中学历史教科书不应模糊日本投降的性质》一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当年日本应是“有条件投降”。  相似文献   

5.
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国内外出版发表的有关抗日战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国近现代史著作中,在论及日本投降问题时,绝大多数习惯称之为“日本无条件投降”。现在看来,这一提法不够准确,历史的真实是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而不是无条件投降。今后  相似文献   

6.
也谈日本投降的条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日本是“有条件投降”还是“无条件投降”进行了分析。以大量史实批驳了日本“有条件投降”的观点。指出,在保留天皇制问题上,盟国与日本的出发点根本不同。日本能够保留天皇制,是战后国际政治的客观形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关于日本的投降方式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国际二战史学界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存在着极大的意见分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加强了对这一学术问题的研究,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围绕着无条件投降原则的内涵、无条件投降原则的作用、日本投降是否附加有条件以及日本有条件投降的利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热烈的争鸣。  相似文献   

8.
罗斯福出于维持同盟国团结和大规模改造轴心国社会的考虑,制定了"无条件投降"政策,即包括武装力量、政府和民众的全面投降。由于罗斯福的突然去世,美国政府在如何将"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应用于结束对日本战争这一具体个案上出现分歧,形成"无条件投降"与"有条件投降"的争论,焦点在于是否保留天皇制度。传统现实主义派信奉"均势理论",担心"无条件投降"方式会彻底摧毁日本的国力,从而严重削弱战后制约苏联的力量,主张满足日本提出的不损害天皇制的条件。新政理想主义派认为天皇制是战争的策源地,保留这一不合时宜的制度将留下战争隐患,因而持反对意见。杜鲁门的选择是:既不公开承诺保留天皇制,继续执行"无条件投降"政策,又将"无条件投降"解释为日本军队的无条件投降,并以秘密的方式与天皇达成有条件保留天皇制的协定。这是新政理想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政策折中的产物,也是战后美国新政理想主义让位于传统现实主义的一次预演。  相似文献   

9.
1945年8月10日,日本向中、美、英、苏四大盟国发出紧急乞降照会,以"不变更天皇统治国家大权"为交换筹码,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同一天,盟国围绕日本乞降照会交换了意见,盟国军民举行了首次胜利狂欢,延安总部下达了日本已无条件投降形势下的进军令,侵华日军惶惶不可终日。以上事态表明8月10日应为日本的投降日。基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形成的关于处理天皇制问题的既定方针以及有利于减少美国伤亡和战后占领日本的考虑,8月11日,美国经过与各盟国紧急磋商,在所拟的复电中颇有保留地接受了日本的乞降要求,日本的投降并非无条件。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终战诏书》,日本军队停止作战、缴械投降。《终战诏书》为战后日本官方的历史认识"终战史观"提供了依据。在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今天,重新判读《终战诏书》,不乏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日本“有条件投降”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投降不是以盟国接受日本保留天皇制的要求为前提的,是无条件投降,而非“有条件投降”。在保留日本天皇制的问题上,盟国的出发点与日本的出发点是不一致,双方也未达成任何协议、契约,战后一系列事实也表明盟国并未按日本的意愿兑现。  相似文献   

11.
自动投案是一般自首成立的条件之一,但是在司法实务中,自动投案的情形多样而复杂,有诸多争议。尽管最高院对自首的"自动投案"情形进行了细化规定,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这些相关"自动投案"的司法解释应如何理解以及应如何运用适当,成为了一个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自首的司法解释的实践应用为视角,对于司法实务中所涉及的相关自动投案诸多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将有利于行为人是否存在自首情节的判定。  相似文献   

12.
自首分为一般自首、准自首、特殊自首是有法律依据和法理基础的。一般自首以自动投案与如实供述罪行为要件,而不应包括“接受国家审查和裁判”,自动投案也不必“出于自由意志”。刑法第67条第2款的规定从哲学与逻辑上看不应理解为特殊自首,而应是准自首,准自首的“其它罪行”从定罪量刑角度分析宜为异种罪行。特殊自首是独立的自首美型,主要规定在刑法分则或附属刑法中,以特定的犯罪和特定时间段行为为要件。  相似文献   

13.
自首是我国刑法确立的一项重要刑罚量刑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应结合特定情形,探讨自首的认定问题,克服在内容理解和适用方面产生的分歧,充分发挥其打击犯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受贿罪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成为近年来在职务犯罪中最严重的一种犯罪,甚至成为整个犯罪体系重要的一罪,在立法和司法上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受贿罪客观的隐蔽性、办案机关的主观功利性使得受贿罪自首的问题变得比较莫测复杂。以刑诉法为根据在时间段上类型化地客观判断受贿罪自首能否成立,直接有益于受贿罪正确的定罪和量刑。  相似文献   

15.
芷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重要历史见证和纪念地。为成功打造"中国和平文化旅游第一品牌"目标,本研究从游客的情感体验与消费需求视角出发,以实地调查为依据、重要性与可行性分析为基点,进而具体提出深挖民族抗战与和平内涵、创新旅游宣传营销策略、加强与异地旅行企业的互利合作、促成辖区内各景区组合与侧重特色旅游商品与娱乐开发等五项建议。  相似文献   

16.
旅游景点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翻译的好坏直接涉及到交际的成功程度。文章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从景观名称、解说中蕴含的审美情趣、解说中蕴含的不同思维模式及解说中的文化信息翻译四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跨文化意识在翻译中的运用,并根据不同的翻译内容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翻译建议。  相似文献   

17.
理论和实践对于过失犯罪是否存在自首,一直存有争议,从法律规定和审判实践的角度论证肯定了过失犯罪存在自首。并认为,实践中应放宽对过失犯罪案件成立自首的时间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依附性特点,决定了其人必须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和许可下才能实现他们修齐治平的理想,所以他们与统治者的关系往往是以统治阶级的需要为转移.在统治阶级需要他们为政权建立和巩固出谋划策的时候,是他们才能得以施展的时候,也是他们和统治阶级关系的融洽期;一旦政权巩固下来以后,统治阶级为加强专制王权,从而开始限制知识分子的权力扩张,此时,他们与统治阶级的关系恶化,处在了统治者的严厉约束之下.降清知识分子与清朝统治者的关系也是如此,经历了一个由密切合作到逐渐疏远乃至于最后的严厉批判和打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