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冬天不至于冻着就行。母亲也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她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饭,便可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2.
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3.
①从1950年到1959年,从8岁到17岁,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我一直生活在母亲身边。“最疼我”的也许的确是母亲,可是我却并无那一个“最”字横亘心中。  相似文献   

4.
我是母亲最小的孩子,一直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直到90岁高龄,才到石家庄我二姐家度过了她最后的四年。母亲是我在世界上最亲的人,每当想起她,一种温馨、留恋和孤独交织在一起的奇怪感情,就笼罩在心头。  相似文献   

5.
母亲是退休工人,平日操持家务,年过六旬还没出过远门。一次,母亲对我说:"那些老姐妹退休后都出去旅游,有的还到了香港……"  相似文献   

6.
父亲去世后,我将母亲接到郑州,不让她回老家,因为那里保留着她和父亲生活的太多痕迹,这些痕迹会日复一日地让母亲联想到父亲。还有,母亲相信老家一种说法,老夫妻走了一个,另一个不出三年也会跟着去。所以我坚持让母亲住在郑州,直到父亲三年的祭日过了,我才对母亲说,明年春天,你可以回老家住几天。于是,去年春夏,母亲在老家住了三个多月,我接她回来后,发现她身体明显好于在郑州时,我就问母亲原因,母亲说:"人是离不开太阳的。在城里,你整日寻着晒太阳,到乡里,太阳一直跟着你。"  相似文献   

7.
那年,我才3岁。父亲欠了竹制品厂一万多元货款跑了,而我和母亲成了厂家扣押的人质。可不久母亲也偷偷跑了。 几位股东怎么也找不到我父母。他们以"暂管"为由把我"扔"在了股东之一的爷爷奶奶家。  相似文献   

8.
岁月无痕     
这幅照片是我的相册中最珍贵的一张。中间的那位和善的妇人是我母亲。周围的4个孩子 ,最高的那个是我 ,母亲怀里的那个男孩是我弟弟 ,其余的两个是我妹妹。将近30年了 ,我们一家犹如波涛汹涌大海上的一叶扁舟 ,动荡不定。但多亏有了母亲这位坚强的掌舵人 ,才使这小舟漂到了彼岸……让历史回转到1972年的春天。我的父亲———一位呕心沥血 ,为党工作多年的优秀校长 ,不幸患了血癌 ,住院仅一个月就撒手人寰 ,给29岁的母亲留下3间草房和几个孩子。当时我才8岁 ,还有两个妹妹和即将出世的小弟。有人劝母亲改嫁 ,她断然谢绝 ,硬是凭着…  相似文献   

9.
意外的机遇     
10岁时,惠特尼·休斯顿在她母亲——20世纪60年代美国"甜美灵感"乐队创始人的悉心教导下,具备了良好的歌唱才能。17岁那年,有一次她正在为当晚与母亲同台演出作准备时,突然接到了母亲打来的声音嘶哑的电话:"我的嗓子坏了,不能唱了。"  相似文献   

10.
高公鑫 《海南教育》2014,(20):66-66
1989年9月,我师范毕业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偏僻小学当了"孩子王"。我的家乡在巍巍八百里的井冈山脚下,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也是我的母校,周围都是熟悉的面容。那天,我中午放学回到家,母亲做了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午餐,又听到"噼哩啪啦"的鞭炮声。我问妈妈是谁家办喜事,妈妈说:"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1.
①这么些年来,在我心目中,母亲简直就是故乡的一部分。我炊烟般袅袅升起的乡愁,最浓郁最无法割舍的一缕是属于母亲的。从十八岁开始,我就多了一重古典气息浓郁的身分:游子。但在现实中,这种身分简直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断线的风筝?无根的浮萍?抑或四海为家的流云?我的爱常常只能从剪票口开始,到另一个剪票口结束——我常常只能借助一枚创伤的车票来维系与母亲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7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3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令人欣慰的是,孩子们都乖巧懂事,尤其是我,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钟爱。  相似文献   

13.
2岁就用积木教更大的孩子如何数数,9岁开始学大学数学课程:13岁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金牌获得者,20岁获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24岁成为正教授,31岁获得被誉为"数学界诺贝尔奖"的菲尔兹奖。他被看作世界上最强大的“数学智囊”。他就是陶哲轩,世界顶尖华裔敞学家。1972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香港大学的父亲陶象国和母亲梁葸兰移民到了澳大利亚,后来生下了陶哲轩。陶哲轩2岁时,父母就发现了他在数学方面的早慧。  相似文献   

14.
马亚伟 《家长》2012,(5):1-1
那天,我对女儿说:"母亲节到了,你送我什么礼物啊?" 没想到,女儿仰着头反问道:"妈妈,母亲都是女的,我也是女的,所以我也要礼物!"  相似文献   

15.
一、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10小题(30分)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物质上,母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  相似文献   

16.
平分母爱     
我是母亲唯一的孩子,按理说她会在我的身上倾注所有的爱心。然而母亲却把这份爱平分给了两个孩子———我和表弟。由于舅舅、舅妈都是生意人,长年累月在外边跑,忙得不亦乐乎。于是在表弟3周岁时,舅妈便将他托付给我的母亲。那年我才8岁。我的母亲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纺织工人,厂里的工作制度是“三班制”。母亲每天要持续8小时的工作,回家还要照顾我和表弟。父亲因不理解母亲的做法而暂居到奶奶家。母亲默默拭泪却毫无怨言。因为辛劳,年仅38岁的她便已经“视茫茫而发苍苍”了。周末便是我和表弟最快乐的日子了。母亲准会忙里偷闲,带我们逛商…  相似文献   

17.
继母的爱     
李哮 《小读者》2011,(3):8-9
我9岁那年,小妹才5岁,生母去世了。她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嘱咐爸:"我不行了……孩子小,赶紧给他们……娶个新妈……"我哭着说:"我不要,我不要,我就要您。"然而,操劳过度的母亲还是离开我们,永远休息去了。  相似文献   

18.
七片口香糖     
青春岁月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我第一次驾车驶往大学的路上。途中,母亲和我正欣赏着收音机里飘出的优美音乐,她突然说:"山,你有口香糖吗?"母亲从来都没有嚼口香糖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相似文献   

20.
李金坤 《学语文》2012,(2):46-47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1972年创作的《乡愁》(见卷首),分别以"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人生成长四阶段的时间顺序,逐一展示了诗人"我"与"母亲"(生离)、"新娘"、"母亲"(死别)、"大陆"之间朝思暮想、难以排遣的"乡愁"。全诗采用层层递进、渐次放大的表现形式,将诗人对亲人的相思与挚爱之情升华到对祖国母亲的眷念与酷爱之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