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何晨 《青年记者》2009,(16):32-33
刻板印象主要是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过分简单化的、滞后于现实变化的概括性看法,具有不可避免、加速认知、沉淀共性等特点,新闻话语中通常充斥着大量的刻板印象。意识形态是将原初事实进行“符号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意识形态既能够体现为直接的观点,也可以形成一种特定的诠释事件的“框架”,作为特定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具有自然化的效果。新闻叙事不仅是单纯地报道新闻事件,更是一种通过新闻话语构建新闻事件意义,从而进行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舆论引导上有两大误区,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把受众看成是消极被动地接受信息的“靶子”,片面地认为只要媒体不断轰击,受众就会接受这种观点;二是阻塞信息渠道,以为“控制”住了主流媒体就等于“控制”住了舆论。这种简单化对待“舆论引导”的结果,会造成“媒体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疏离。从而造成“媒体舆论场”公信力的缺失,实际上是放弃了舆论引导。[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曹林 《青年记者》2016,(24):8-11
公众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靠媒体报道所塑造的,媒体报道制造的拟态环境,主导着人们认知世界和了解事实的视角.媒体报道什么,公众就会看到什么.每天大街上会有很多起年轻人扶老人的好事,可媒体不报道,却炒作渲染一两起疑似“老人摔倒了无人扶”的事件,在事实不清的情况下就往“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上去引,使人误以为我们身边都是这样的缺德现象,这就形成误导. 习近平总书记说,媒体担当着“澄清谬误,明辨是非”的舆论引导功能.舆论引导是需要能力的,尊重新闻专业主义,媒体就有引导力,反之就会形成极强的误导.新媒体时代,误导性的报道尤其容易形成病毒性的传播效果,需要防范滋生误导性报道的以下五种病原体.  相似文献   

4.
李彦俐 《声屏世界》2007,(11):29-30
纪录片的创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自身的法则。法则是一堵坚实的墙,拆毁这堵墙的创新就是一种革命。有时是平和的“循序渐进”的变更,有时却是“圈地运动”般的激烈和残酷的重新营建或者超越。而“创新“一旦被圈定,又会被视为新的“法则”,等待再一次被打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辩证的否定“原则告诉我们,在拆毁“既定法则“这堵墙时,人们并非是全盘的否定,而是保留和发展其合理的内核。于是在我们创新时,总是面临两条途径:回归或者突围。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体裁中,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是新闻宣传工作中的两种最基本的形式。新闻报道“以传播事实信息为手段间接引导社会舆论”,是新闻形成的基础;而新闻评论“通过传播理性信息直接引导舆论”,是新闻形成的灵魂。新闻评论作为“报纸的灵魂”、“媒体的心脏”,是《汕头日报》近年来精心经营并卓有成效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6.
舆论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晴雨表,伴随着舆论的产生,也就带来了舆论传播。在传播流动的过程中,舆论会在时间、空间上表现出流动的特征。作为浮动意识的舆论,它所表现出来的第一个外部特征就是“流动性”。有学者认为,作为社会意识的政治思想,虽然也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反应的速度远远比不上舆论传播的速度。舆论的这一特性.被称作是舆论的灵敏性。借用流体力学中流体的概念,可以认为具有流动性的舆论也是一种特殊的流体。根据流体力学的基本法则,流体在管道的流动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作用于管壁的流动张力,具有流动特性的舆论,其流动…  相似文献   

7.
(四)来散结合这甲说的“聚”指聚焦,“散’指发散。信息传播的最佳状态是受众聚精会神地接受信息的时空交叉点——一焦点。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会因肘因地因人不同而不同。比如去年美国人关注总统大选,中国人关注物价和香港回归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这个阶段,人民群众的需求与党和政府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新闻舆论在这个阶段的任务就是“团结、稳定、鼓劲,以正面报道为主”,该聚焦的聚焦,如本文开头提到的舆论引导的指向;该发散的要发散。发散有…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1,(9):80-80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政府要第一时间发声,做突发事件的“第一定义者”。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摄像头,个个都有麦克风,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瞬间就会形成舆论场。这个“场”容不得你慢慢研究,只有在“速报事实、慎报原因”的迅即应对下才能第一时间让舆论“安心”。  相似文献   

9.
现实社会对互联网存在“美化”和“妖魔化”两种倾向。一种倾向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是中国民主的助推器;另一种倾向认为网络热哀于展示社会黑暗面,不利于社会稳定。对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这是针对新型传媒传播特点,探索新形势下舆论工作规律的重大战略部署。  相似文献   

10.
既有对中国舆论形态的研究一般认为网络舆论存在极化的现象,但这些研究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层面,对背后的形成机制关注较少。基于网民调查数据,本研究通过两个典型舆论议题对中国舆论态度是否存在极化及其形成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网民的舆论态度结构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双峰型,而是一种单峰型的分布态势。其中在国内争议性话题上网民的态度呈现出一种偏向中立的相对温和中庸的样态,在外交话题上的态度立场则是一种“强烈同意”政府立场的一边倒分布样态。同时,中国网民中普遍存在高估他人与自己持有相同观点的“虚假共识”效应,且实际态度越极端的个体越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在舆论极端化的形成机制上,威权人格、政治价值观等心理因素以及媒体接触均能有效地预测人们的态度极端化,但虚假共识效应则是态度极化的内在因果机制。本研究有助于学界了解中国舆论的真实形态,对建设健康正常的舆论场域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三、新闻与舆论的关系新闻与舆论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既然舆论是公众对社会上有争议问题大体相同的言论,那么舆论一般具有新闻价值,是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比如,当今世界上关于中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种种舆论,不仅同我国的人口政策有关,而且涉及中美关系,这就为许多新闻单位,尤其是中美两国新闻机构所注意报道。其次,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中包括可能引起人们争议的情况问题,以及有关的种种言论,这就为舆论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变化,提供了依据和条件。美国政界出现诬蔑我国人口政策的舆论,就同美国某些新闻机构歪曲报道我国计划生育的情况有关。  相似文献   

12.
新闻与事实     
张连城 《中国广播》2006,(12):73-74
在新闻采访与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新闻与事实。这不仅是一个新闻业务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舆论导向问题。众所周知,新闻的概念和定义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的,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新闻引导着人们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正确地舆论促进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肩负的是一项特殊的社  相似文献   

13.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还是宣传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季为民  张宪春 《新闻界》2002,3(2):13-15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规律这一命题,在新闻学界一直被认同,例如《新闻界》2000年第4期赖新蜀同志的文章《用事实说话———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但它是否是个真命题或是规律,我认为很值得商榷。一、用事实说话的含义“用事实说话”这一概念包含着两个子概念:事实和说话。《辞源》关于事实的解释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代汉语词典》(1999版)关于说话的解释是:“用语言表达意思。”也可理解为’说理”(《新闻舆论学大辞典》123页)。因而,“用事实说话”可以解释为:运用一定的真实事情说明表达一定的道理(意思…  相似文献   

14.
美学接受理论:把重心移向读者陈力丹当我们谈论“舆论导向”时,几乎是理所当然地把传播者置于主导的一方,研究的重心也始终在传播者。如果考察一下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一个被人们忽略了的事实:人类80%的语言行为都属于信息接受性质,即听人说或阅读;只有...  相似文献   

15.
努力更有效地引导舆论,是新闻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实施舆论总体战略的目的所在。就如何更有效地引导舆论,人们在实践和理论上做了很多探索,获得一些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模式。但纵览成功的范例与令人扼腕的教训,可以发现,实现有效引导的重要前提是做好舆情分析。 何谓舆情分析?一言以蔽之,就是综合分析人们在说什么,从而推测出人们在想什么,进而找出其心理特点和需求,以便影响其观点和思维。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总是依据一定的思维材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这思维材料可能是一个他亲历的新闻事实,也可能是各种传播渠道传来的事实和观点。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判断总是会受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6,(3)
舆论的形成及特征文/何微(一)舆论属于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非独立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各种形态、观点常会向舆论渗透,借助舆论的力量强烈地反映出来。在人类社会出现新闻事业之前,舆论已经存在,它将继续存在下去,存在于任何形态社会。舆论既反映民...  相似文献   

17.
“新闻属于意识形态”,这是新闻界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比如,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论述: “我们要确认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的头脑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的一种形式”。“新闻是实际上发生的事实通过新闻传播者之口,或新闻记者之手报道出来的,是客观实际在人们的头脑中反映的  相似文献   

18.
陈宁 《传媒观察》2003,(11):57-58
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体是人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主要渠道,无论在舆论的形成、传播,还是对舆论的控制、管理过程中,新闻媒体都发挥着很大作用。因为现代新闻传媒并非仅仅传播信息,还向人们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如通过创造“形象”暗示哪些是重要的、合乎道德规范的和可以接受的,哪些不是;媒体还提供重要的政治传播渠道,起到政  相似文献   

19.
新闻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实现舆论监督,这是人们对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在新闻反映舆论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即新闻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产生导向错误。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从舆论自身的特点来看,我认为是舆论的“盲目性”在作祟! 所谓舆论的“盲目性”,就是舆论在形成过程中,未经任何外部压力和强制手段,人们的思想和意识自觉地,无选择地靠拢。人们一般认为,舆论具有倾向性、时评性、公开性、自主性四个方面的特点。这里提出舆论还具有“盲目性”的特点,基于以下三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这与2003年12月他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讲话时提出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的要求一脉相承,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发展和深化。这也表明党中央在社会话语权掌控问题上的一贯主张和态度,反映了党中央对意识形态和社会舆论工作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