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录片的真实性是一个难以描述的概念。原因在于纪录片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充满纪录片人不懈探索的和复杂的主客观感受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而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又是一个从新生的技术样式的媒介崇拜,到不断认知和全面体验影视媒体本质并走向媒介批判的过程。对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也是从早期单向度的认识,向多层面、多视域的多维领域延展的深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陈瑞娟 《声屏世界》2009,(11):44-45
纪录片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点滴纪录,提取有代表性的零碎片段,经过加工后,使原本松散而毫无逻辑性的材料变成了能够被理解的并能给人以关于生活、生命、人生感悟的意识形态载体。那么,纪录片的这些意义是怎样生成的呢?我们又是如何从纪录片中得到这些信息的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纪录片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短暂辉煌后,在90年代逐步跌入低谷,究其原因,缺乏人本理念和人文关怀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纪录片与人本理念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通过怎样的途径可以促使当代中国纪录片重新找回人文精神,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纪录片与人本理念的关系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与展现,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纪录片的素材保留着生活的鲜活、真实的信息,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在选择和结构的过程中,则有创作者主观的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兴趣、爱好的介入,  相似文献   

4.
在纪录片创作领域提出“表意论”概念,是指对“主题”做怎样的“表达”或能做怎样的“表达”的探讨。我们所指的“表意”更多的是从文本出发,认为影像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且有着非凡魅力的语言形态,我们探讨的目的是如何运用各种艺术要素,进一步拓宽纪录片的创作空间,营造纪录片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空间。也许有人会担心,纪录片创作一旦提倡“表意”,那拍出来的纪录片还会是原来意义上的纪录片吗?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们对纪录片本质的进一步认识,纪录片的叙述模式也在不断变迁。从最初的格里尔逊式发展到今天风格流派的多元并存,每一步探索都是对纪录片把握现实的方式、或者说探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调整。何谓纪录片的叙述模式呢?按照斯坦策尔的叙事理论,叙述模式就是“按一定的规则排列的基本叙事结构”。就是说纪录片叙事过程遵循一定的叙事模式。在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模式是不可回避的一个环节,通过对素材的重新排列组合,不同的叙事模式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  相似文献   

6.
“纪录”实际是对纪录片概念、范围的理解程度,就像人们给新闻、电视下定义一样,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纪录片到底是表达观念还是纪录生活?稍微把握不好,就会出现认识上的误区。其实纪录片最终目的并不是还原存在的现实,而是通过“纪录”真人真事真景表达一种“真实”的理念,传递一种理想精神或  相似文献   

7.
《纪录之门:纪录片创作理念与技能》认为,就纪录片的属性而言,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如文献性、社会性、文化性、审美性、娱乐性,但作为最本质的属性,则是它的真实性。这不仅因为其他特性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电视新闻纪录片?这是近年我国电视传播实业界和理论界众说纷纭的热门话题。本文讨论的“电视新闻纪录片”不是人们传统认识中的“纪录片”,但又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关系,为廓清认识、指导实践,本文拟从纪录片的兴衰、电视新闻纪录片的概念认定及其发展三方面展开阐述。一、纪录片的兴衰1.纪录片的兴起(1895-1910年)1895年12月28日,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咖啡馆地下室里第一次公映电影,上映的是法国摄影师路易·卢米埃尔拍摄的世界上第一部纪录影片──《工厂的大门》,同时放映《火车到站》、《婴儿喝汤…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轨迹──兼及电视纪录片在四川的兴起李习文人们一会儿把电视专题片叫电视纪录片,一会儿又把近年来流行的纪实型电视片叫电视纪录片。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关系,有等同说、从属说、畸变说、独立说种种观点,学术界也争论未体。电视纪录片的概念有点混...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在我们国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探索和把握其中的规律,有利于电视纪录片的发展。笔者揭过多年专题片.近两年只揭纪录片,对两个片种都有切身的体会,想谈几点认识。一、纪录片与专题片的区别从广义上讲,专题片和纪录片都属于非虚构、非剧情片范畴,都要求真实的人物、真实的事件,不允许虚构和演饰。那么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二者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差异。1.主题上的差异。专题片是主题先行的片种,一切从主题需要出发,要带着明确的主题去拍摄、写解说词、进行后期制作;而纪录片在拍摄之前没有明确的主题,它的拍摄与…  相似文献   

11.
自从电视纪录片走进荧屏以来,它就开始以一种任何电视节目都难以替代的独特的存在价值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不但纪录片的创作有了一定的规范,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制片人和DV爱好者,他们酷爱纪录片这片土地,并快乐地耕耘着。然而近来事关"纪录片到底需不需要摆拍"的争论也是日益激烈,本文试图通过对几部优秀纪录片作品的解析,谈谈对纪录片的纪录与摆拍的再认识。对于电视纪录片,业界较为认可的一个定义是,"电  相似文献   

12.
科学家纪录片应该怎样拍?如何用科学家纪录片这种形式阐释科学文化?这是科普工作者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真实与纪录     
纪实与表现,是电视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也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纪录片工作者们在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始终探索不止、争议不休的论题,其焦点在于:作为纪实艺术的纪录片,究竟应该是纪实的,还应该是表现的?纪实与表现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正是基于这种不同理解,才催生了不同风格的纪录片导演,衍生出不同流派的纪录片,而这一切本质上又都源自于人们对于“真实”的不同认识。 事实上,人们对于“真实”的认识的探索和实践,自1895年电影发明之时就开始了,这一年路易·卢米埃尔执导的《工厂大门》和《火车进…  相似文献   

14.
记得有一次在网上看到关于纪录片概念的讨论,问什么是纪录片,很多人答像Discovery那样的。仔细想想是那样吗?回答是否定的,它只是纪录片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纪录片在不同社会形态、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段和创作方法。姑且不论学界对纪录片本质的认识差异,事实上各种基于重现生活原生态的纪录片都具备以下特点:直接取材于现实,真实记录人和事件,编导采用跟拍采访的方式,通过蒙太奇技术制作完成。纪录片不允许虚  相似文献   

16.
广闻博览     
经济学家王珏谈走出公有制的认识误区 中央党校经济学家王珏说,在我国有关“公有制”还是“私有制”、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持续了很久。我们对公有制的认识主要存在三大误区:首先,人们对公有制的理解,主要局限于前苏联的传统经济学观念,把公有制理解为财产集中在同一主体上,即所谓实行财产“归大堆”。其实,公有制主要特点是实行财产社会化占有。如果财产非社会化占有,就没有体现公有制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杨蕾 《新闻前哨》2001,(8):13-15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始,以《望长城》为转折点,我国的电视纪录片逐渐形成“纪实”创作风格,随着《东方时空》栏目以及《舟舟的世界》、《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作品的出现,纪录美学作为一种创作观念已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在纪录片创作中尚存在若干“误区”,比如,从理论上承认纪录片,应该是纪实与艺术并重,但实践上对究竟什么是纪录片所应追求的真实,纪录片能够到达怎样的真实,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要不要以及如何使用更加丰富的媒介和语言手段等,认识却比较模糊。这些问题有必要对纪录片自身作一番考察,从源头探…  相似文献   

18.
王慰慈:台湾淡江大学大众传播学教师,台湾文建会文化纪录片推广研讨计划主持人,台湾电影资料馆纪录片历史与目录整理计划共同主持人,台湾纪录片双年展选片委员。 纪录片作品曾获台北电影特别奖、金带奖、报道纪实类一等奖、优等剧情片金穗奖,等等。 曾担任台北电影奖评审、短片辅导金评审、优良地方文化纪录片评审、金马奖评审、金穗奖评审,等等 方方: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全国艺术科学“九五”规划研究课题《中国纪录片发展史》课题研究负责人。 台湾制作纪录片的方法: 方方:现在台湾一般拍摄纪录片的组成形式是怎样的? 王慰慈:…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电视语言的不断丰富,科教类纪实节目开始由向公众灌输具体的科学知识逐渐向"公众理解科学"迈进,注重增加可视性。但是回首最近的繁荣景象,我们发现科教纪录片的探索也存在很多误区,特别是对科教纪录片形式的探索存在很多问题。一、过于看重技巧。纪录片创作技巧是表达主题必不可少的方式,没有这些技巧,再好的内容也没法做出一道"好菜"。不过,有些编导过分追求技巧,把纪录片当成一种把玩的对象,或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纪录片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对纪录片“真实性”概念的探索呈现分化和论争的多元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录片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真实观念的理解史,真实问题永远与纪录片联系在一起, 互相缠绕,无法分离,不管是过去还是今天。”本文试将纪录片的“真实性”置于哲学的角度,通过其与新闻价值体系中的“真实性”的比较,分析两者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