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主要有综合型、分科型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型模式。它们各有特点。现行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反映了人们对该专业的基本认知和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但是结合小学教师的专业属性分析,小学教师具有教育专业性强、教师职业性强的特点,因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高等应用型人才”。小教专业要引进职业教育理念,创立以“教育教学能力”为本位、“教育实践导向”的课程设置、模块化课程结构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建设是培养高素质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以国家的相关政策和融合教育的时代背景为依据,从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等方面,阐述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普特贯通、专通融合这一颇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应继续深入思考融合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的素养结构、处理好学科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关系、探索课程设置的“小学教育特性”。  相似文献   

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专门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是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中出现的一个新兴专业,如何构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从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专业性质、定位、培养目标、培养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小学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小学教师为目标的专业,如何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小学教育专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了解当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及师范生和小学教师的感受和建议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够用""突出实训",完善人才培养新方案;"产出导向""学生中心",实施人才培养新模式;"走出去、请进来",构建高校—小学协同育人机制等多种举措,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文化自觉、学理更新、课程专业化是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发展趋势。课程设置重专业实践体验、重课程整合、重差异分层等凸显了国际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特征。亚洲和欧美国家课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多元文化意识传播,给我国课程文化功能的发挥以启迪。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以培养“反思性实践型”小学教师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我国课程设置提供了内在框架,指明了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6.
小学教师的全科型特征,要求小学教育专业应建立适应基础教育需求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小学教育专业通识教育课程指的是能够凸显小学教师复合的知识结构,体现高雅情趣和全面素质的课程。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外课程和专业内课程两部分,具有“广博性…‘基础性”“创新性”的特点,并且具有结构上的整体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时,要紧紧围绕“职业导向”原则,协调好通识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通识课程体系内部各种门类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建立较合理的课程结构。  相似文献   

7.
小学教育专业模块整合式课程的建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建设,需要满足教师教育由终结型向终身型的转换、教师角色从“支配者”向“对话者”的转换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要求,其目标依据是使学生成长为现代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模块整合式”课程,指向课程设置模块化、资源整合化、学习者成为行动研究者以及内容动态化。它由具有弹性和可整合的公共课程模块、小学教育理论课程模块、小学教师职业技能课程模块、小学教育实践环节课程模块以及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组成,表达着课程是学习者学习发展过程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时代要求,走“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培养道路。“全科-应用型”小学教师,是指能基本胜任小学小班化需要的专业知识广博和专业能力全面的优质小学教育师资。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全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文章构建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345”模式,即确立“三大目标领域”、倡导“四年-贯实施机制”和重点打造“五类专业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课程设置对提高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取国内22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教师教育课程标准》(2011)、《小学教师专业标准》(2012)中涉及到的课程要求为参照,对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未来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教师是专业技术人才,需要专业的准入制度和专业知识,小学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小学教师的专业,它的本体知识即学科知识首先应当是教育知识,其次是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因为教育本就是一个专业,小学教师更应该凸显教育的专业性。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应立足培养儿童核心素养所需的本体知识设计核心课程,并通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主题模块的课程学习以适应小学教育综合性的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1.
时代发展呼唤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通过对中外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与初中教师教育课程方案的比较分析,无论从培养机构、培养模式,还是从课程设置来看,实行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一体化改革都是完全可行的。它反映出我国教师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基本趋势,适应我国教师培养模式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小学教师教育高等教育化为契机,以小学与初中教师教育培养机构一体化为平台,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重新厘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培养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的合格师资。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大致经历萌芽阶段、专门化阶段及相对完善等三个阶段。设立小学教育专业、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与提升、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设置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小学教师教育变革成功的基本经验。明确小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改善小学教师教育的准入制度和就业前景、构建"大学"与"小学"联合培养机制是小学教师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师为我国小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小学教师培养的丰富经验。当下随着中师退出教师教育的舞台及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社会上形成了深厚的中师情结,其中蕴含着择优录取形成了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豪感、提前录取促成了小学教师的职业动机、就业待遇提供了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综合化课程培育了小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小学教师培育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教师教育方案是培养本国学前、小学和中学教师的课程方案,类似于我国师范院校的教学计划。该国职前教师教育方案有五种培养模式,单学位和双学位为两种主要模式,此外还有其他三种模式。单学位模式适用于学前和小学教师的培养,双学位模式适用于中学教师的培养。该国教师教育方案的特点是结构清晰、种类多样、形式灵活、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必须与教育实践互动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师资,这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师教育政策,形成完善的运行机制。本文提出改革师范教育教学模式,调整教师教育体系,重新构建适合学校发展要求的职前、职后教育和教育实践三位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日本小学英语教学属于综合性课程设置。日本对于小学英语教育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大量的师资培训使得日本小学英语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通过对日本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探析,总结出日本小学英语教育的特点,以期能对当前的中国小学英语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晓阳 《成人教育》2019,39(5):87-89
小学教研基地是开展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开展教师培训、组织教研交流、推动资源共享和区域辐射示范等方面发挥着多元功能和作用。基于此,分析小学教研基地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提出了小学教研基地发展建设的策略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高师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顺应了国际小学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素质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迫切需求。针对本科师范生存在的专业情意和技能的不足,其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培养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为例,必须构建新型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它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完整的部分;并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全程设计、全面开放和综合培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育者是指教师的教师,既包括基础教育阶段中的教师教育者,也包括中等师范层面和高等教师教育机构中的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者模糊的身份认同是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的重要阻力之一。教师教育者是教师教育知识的生产者、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以及教师教育文化的推动者。教师教育者角色的探究是增强教师教育者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者从事教师教育工作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历史发展演变的研究,探讨教师教育在基础教育发展中的历史贡献。可以看出,教师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后),培养了大批新教师和在职教师。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与基础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引领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和持续改善基础教育质量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