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数字影像是有着特殊审美意蕴的网络艺术形态,它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为虚拟现实及超现实的功能审美,在线交互的活性审美和随机创意的个性审美。网络数字影像既受益于技术的进步和开发,又需对技术持以清醒的批判和警觉。  相似文献   

2.
陶莉 《新闻战线》2016,(4):22-23
大数据时代,网络审美作为网络文化的一种新形式,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作用,给当代审美教育的繁荣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如何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是网络审美生态系统建设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薛万庆  谢方方 《视听》2016,(11):110-111
手机媒介的功能多样化带来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的高度泛化。以女性网络自拍为例,手机媒介泛化社会审美主要表现在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审美解构表现为从亚文化形态到潮流兴起,再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转变中自拍对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审美建构表现在网络自拍对女性审美和身份的重构。在分析文化的解构和再建构的基础上,指出手机媒介审美泛化的原因在于满足审美创造者的心理和社会身份的认同,男性审美主体的指导和影响,手机媒介技术的催化。  相似文献   

4.
网络是个万花筒,网络中的美也独具特色,如何审视网络审美的内涵,是当今文化发展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从网络审美的传播基础出发,集中探讨了网络审美的标准,进而深入分析了当今网络审美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消费主义观念的渗透,各类网络视频直播平台异军突起并快速成为用户消费的对象,快手app作为网络视频直播的后起之秀,逐渐抢占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收视人群。但是,视频直播在为用户带来审美娱乐的同时,也为消极文化的思想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条件,导致用户的审美风尚在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需要我国采取相关的措施积极地引导,保障社会的审美风尚健康向上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下的网络传媒文化参差多态、丰富多元,但审美格调整体上有待提高。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主流媒体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和公共决策的参与主体之一,承担着包括审美治理在内的社会治理责任,其进行网络审美治理的有效路径包括感染、批评、示范等。但在当下的网络空间中,主流媒体的审美治理实践仍显被动,存在主体缺位、参与滞后等问题。在理解网络习性的基础上,主流媒体应当以个体化的姿态参与网络互动,以视频化的形式带动受众沉浸,从而扩大网络声量,实现审美净化,在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为网络综艺的内容与媒介形态的迭代提供了技术支持,现阶段主要体现为在综艺中向受众介绍创作过程和背景知识的"意义生产"模式.这种意义生产不仅是网络综艺井喷式发展的新实践,同时也是大众艺术消费品审美标准化规范的要求.本文通过大众文化的审美标准化阐释意义生产的价值,分析了概念、框架与意义在网络综艺节目中的呈现;从自我...  相似文献   

8.
杨佩 《报刊之友》2014,(4):147-148
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大众文化转播载体,其所引导的网络文化不仅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特征还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结构与意义。网络文化的审美的独特性在于去崇高化、自我丑化、虚无化等特点。网络文化的审美还突出体现在审美文化作为社会感性文化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缺陷。从人类社会发展来看这是现代化文明必由之路。只有经过在网络文化中的反思才能使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公共图书馆缩微影像数字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缩微制品的模拟影像转化为数字影像的角度出发,阐述在网络环境中缩微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度成熟和深度融合,催生了网络这个“第四媒体”的飞速发展,网络正越来越快、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全社会的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职业类别,都与网络结下了不解之缘。网络在自身发展和为人服务的过程中,既有不可忽视的种种负面影响,又表现出异常强大的优越性。研究网络艺术的审美特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优劣,使之更好地为大众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建  李益 《新闻爱好者》2012,(23):24-25
3G技术带来了高带宽、高速率,大大拓展了传输渠道,伴随着以提倡个性化为主要特点的Web2.0概念兴起的手机UGC"用户生产内容",不久的将来由用户生产出的这些"微内容"必将成为3G时代手机内容的重要来源。3G移动网络让审美信息的交换与流转变得十分方便,大大激发了人们审美创造的热情和主动性,自主、自觉、自由地审美化创造让人变成审美的人和具有创造力的人。  相似文献   

12.
常江  王雅韵 《现代传播》2023,(1):102-109
互联网与数字技术的发展破坏了传统审美实践赖以维系的媒介间性,通过不断挤压“反思”和“协商”在审美实践体系中的存在空间,消弭了文化公共性在审美实践中得以形成所必需的批判性距离,进而全面导致了大众品位的私人化,制造了“审美茧房”。这种私人化的大众品位,则进一步与技术发展的既有趋向“合谋”,以文化民主为名制造了新形式的社会区隔,令旨在追求共同价值和道德目标的公共美学几无生存土壤,整个社会文化进而向反公共性方向演进。而身处审美茧房中的每一个人,在“消费自由”的幻象中,日渐丧失对超出自己趣味范畴的文化艺术形式与文本的包容,并有可能在“适宜”的舆论氛围下,将审美的排异诉诸话语乃至行为暴力。鼓励或容纳各种类型的网络趣缘社群的发展,或许是“破茧”唯一可行的实践。  相似文献   

13.
历史意义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讨论局限在艺术理念本身的变更,电视网络、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络三网合一的立体网络时代的媒介革命真正把大众和日常生活作为两个主要的"在场"召唤进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审美范式,推动了当代"审美事件"的发生,从而形成了事实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14.
美学视野中的网络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海峰 《现代传播》2007,1(4):97-100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图书封面体现了设计者对图书内容精神的深度把握,也是设计者自身思想世界的自然呈现.在数字化技术主导的“读图时代”,图书封面审美迫切需要一场范式变革,图像学为这种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范式.图像学视域下的图书封面审美,通过“历史的重构”和“方案的重建”两条路径,重新构建起图书封面设计的图式网络,力图回到作品本身而实现对图书封面的整体解读.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的网民数量不断增长,网络流行语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与大众的审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它的盛行也反映出了大众审美所出现的诸多问题,例如审美思维的从众化、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有个人的、媒体的因素,还有社会的影响,本文将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意见以促进大众审美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彭文祥  张丁祺 《现代传播》2023,(12):101-109
作为民族瑰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作为新兴艺术形式,VR艺术依凭技术赋能而具有沉浸、交互的鲜明特征。在当代中国的VR艺术创作中,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VR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另一方面,伴随现代技术与艺术的深度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面目得以转换与表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VR艺术的相互成就中,借助沉浸、交互所蕴含的可供性和能产性,VR艺术创作在“审美转换”与“审美表征”两个层面呈现出审美表意实践的新特点和新风貌。VR艺术创作的探索、创新所寓含的审美现代性意义可为VR艺术发展乃至当代中国艺术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文英  修倜 《现代传播》2016,(4):104-109
人类学纪录片是纪实与审美的融合统一,其审美创造机制在心理层面上源于创作者对被拍摄对象的理解、感悟而产生的创作冲动,在技术层面上主要体现为摄影和剪辑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在艺术层面上主要以修辞和叙事的妙用来创造富有审美文化内涵的影像符号。审美创造机制的综合作用使人类学纪录片得以超越"政论性"的话语模式,呈现为带有某种意识形态色彩的审美幻象,在真实的风景下潜藏着品读不尽的审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档案的审美价值看档案的休闲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作为实践活动的客观产物,具有审美价值的三个构成要素,即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及审美关系。档案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内容美、文字美、载体美和技术美。本文认为对档案审美价值的开发,可实现档案的休闲利用。  相似文献   

20.
回顾整个二十世纪,人类在科学技术领域里最伟大的进步,不是原子弹的爆炸、航天飞机的上天,而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在艺术领域中最重大的突破,不是电影、电视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而是数字影像技术的诞生。数字影像是真正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真正的信息革命的产物。如果说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技术时代,那么,数字影像技术就是真正的知识经济时代和数字技术时代的典型象征。广义地说,数字影像技术包括数字电视技术(如VCD、DVD、高清晰度电视和数字电视传输等)、数字电影技术(如电脑制作、电脑特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