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涸辙之鲋     
<正>你听过“涸辙之鲋”这个成语吗?“涸辙之鲋”,是用来形容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可是,人怎么会是鱼呢?其实,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中的一篇文章,名字叫《涸辙之鲋》,说的是庄周找监河侯帮忙的故事。生活中,有人需要帮助时,我们都知道要尽己所能地施以援手。那么,监河侯帮庄周了吗?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似文献   

2.
成语“咬牙切齿”是形容一个人极端愤恨或仇视。不过我们这儿讲的只是一个动作,一日三餐,谁不在“咬”牙“切”齿呢?  相似文献   

3.
《家教世界》2011,(3):48-48
我们说一个人有学问,往往会说:“这个人喝的墨水多。”而成语“胸无点墨”则是用来形容没有学问的人。墨水等同于学问,这个说法是从哪里来的呢?  相似文献   

4.
蒙秀溪 《广西教育》2013,(24):28-29
《贵阳晚报》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位母亲在检查儿子的作文时,发现文章中出现了“衣衣不舍”“向网未来”两个成语,于是立马纠正其中的错别字,孩子却振振有词地说:“我们家附近的服装店招牌上就是这么写的。哪儿错了?”许多家长表示,自己的孩子也出现过类似的错误,比如把“一往情深”写成“一网情深”。面对这样的问题,家长们不无焦虑地说:“怎么现在就没人管管这些乱改成语的广告呢?”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在你小小的脑袋瓜里一定积累了好多有趣的成语吧?什么“数字成语”、“十二生肖成语”、“三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但你有没有留意到,在成语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易序成语”呢?  相似文献   

6.
刘党英 《中国德育》2005,(2):36-36,38
趋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特性,人的天性更是喜欢被赞美。芸芸众生,“闻过则喜”者毕竟是少数,更何况是身心正处在发展中的学生呢?所以,除非万不得已,不要轾易实施批评。班主任的批评除了要实事求是、公正无误外.还要讲究技巧。那么,如何有效地实施批评呢?  相似文献   

7.
至愚与至恶     
据说,孔子的高足子路听到人家指出自己的过错,就特别高兴(“闻过则喜”)。这当然是一种极高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境界,也许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至少要牢记上面这句格言,不要“恶闻己过”,一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缺点就火冒三丈,因而成为“至愚”之人。  相似文献   

8.
在电视节目里,常能听到把“死而后已”读错。“死而后已”到底该如何读呢?我们先来看它的意思和用法。“死而后已”意思是,到死后方才停息,形容尽献一切力量。最早出现在《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不过我们对这个成语的了解,多是源于诸葛亮的骺出师表》中“臣鞠躬尽瘁,死...  相似文献   

9.
<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的本意是走千里的路程,需从脚下的第一步开始。意在劝人不要空想,应当勇于实践。但是这个成语可不可以理解成“千里之行不能一步走完,而应当脚踏实地地迈出第一步,然后坚持不懈,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呢?”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想成大事必须从小事做起。”  相似文献   

10.
成语是高考必考内容,其重要性不必多说。怎样提高复习效率呢?在此有几点想法可供参考。第一,对所记成语应作出筛选,挑选最有分量的成语。哪些成语最有分量?其依据是什么?应该注重“三常”原则,即常见、常错、常考,譬如,2010年广东卷考查的成语为“殊途同归、斗转星移、甚嚣尘上、销声匿迹”,全国卷考查的成语为“始作俑者、移樽就教...  相似文献   

11.
成语“曾经沧海”,《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那么。这个解释是否准确呢?让我们从这个成语的来源说起。  相似文献   

12.
王明辉 《学语文》2011,(3):54-55
成语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积累下来的文化瑰宝,因其精炼传神、通俗易懂成为汉语中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规范地使用成语也便成了公民的一项重要素质。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规范地使用成语,并作为一项义务来要求自己。那么正确地使用成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笔者认为在以下六个方面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简单来说,就是做到六个“防止”。  相似文献   

13.
刘段肖 《学周刊C版》2014,(8):219-219
“匪夷所思”这个成语.现在使用率颇高.文字中、口头上常能见到和听到。但大多数使用者都在成语前加上“令人”“让人”“使人”之类词.这其实是病句.成语中的“夷”含义就是平常,这里指平常人。成语含义是:不是平常人、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成语内已经有了“人”.岂能在成语外再加“令人”?  相似文献   

14.
对于言路闭塞,司马光有切肤之痛。宋神宗去世之时,“诏求直言”,高太后派人慰劳前来奔丧的司马光,并问“为政之当先”,司马光就说了四个字:“请开言路。”然而,司马光当权之后,是否就能闻过则喜呢?好像也没有这样的豁达。不要说是政见对立,即使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其识见稍有差别,也是要视之为“干扰斗争大方向”之“杂音”的。  相似文献   

15.
同表扬一样 ,批评也是班主任经常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由于人的天性是“趋赏避罚” ,很难做到“闻过则喜” ,所以 ,批评总不如表扬那样易见成效惹人喜欢。因此 ,批评一个人要比表扬一个人困难得多。尽管如此 ,正确的批评总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 ,能避免错误的做法 ,讲究批评艺术 ,就能使批评成为学生乐意接受的教育形式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笔者认为 ,批评学生应做到“四舍五入” :一、四舍1、舍“简单粗暴”每当学生有过错 ,或因某些过错造成不良后果时 ,班主任要有雅量 ,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  相似文献   

16.
<正>小朋友,你听说过成语“火冒三丈”吗?你知道“寸步不离”是什么意思吗?是的,这些成语中的“丈”“寸”“步”都是我国古代的长度单位,比我们现在学习的“米”“厘米”这些长度单位出现得要早许多年呢!在5000多年以前,我国的古人就开始使用长度单位了。那时的长度单位各种各样,没有统一,有分、寸、尺、丈、引、厘、毫、丝、秒、忽等等,并且每一个长度单位的依据也不一样。比如,有的用人体或者与人体有关的动作当长度依据。在《孔子家语》这本书里记载:“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斯不远之则也”,意思是古人觉得每个人用手指、手掌、手臂等表示长度,  相似文献   

17.
2010年高考山东卷和全国卷I都考查了成语“始作俑者”。那么“始作俑者”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误用类型呢?  相似文献   

18.
后来呢     
《红领巾》2008,(7):42-43
当合上书,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有几个人会问一句“后来呢”?对那些让我们揪心,感动的人,我们一定要问:“后来呢?”  相似文献   

19.
高中部分     
不知不觉,“宅”开始在我们身边流行了起来,一群号称自己是“宅男宅女”的人在我们身边出现。他们通常的行为是喜欢蜗居在家,对着电脑上网聊天打游戏,或对着电视做沙发土豆。他们不喜欢出门,喜欢在家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你怎么看待这个“宅”现象的呢?  相似文献   

20.
眼下,我们许多干部有很多朋友,但其中是否有畏友呢? 所谓的畏友,就是“道义相砥,过失相规”,即那些随时敢于指出自己过错、批评自己缺点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