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知识》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发表方明同志文章《新闻转轨刍议》,从论证新闻事业的服务性着手提出了新闻转轨问题,我认为这个命题是值得研究的。方明同志在《刍议》中提出了“新闻事业也是服务业”、“服务性与指导性相辅相成”,认为新闻事业的服务性既“是优良传统,也是新问题”等论点,我  相似文献   

2.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3.
我在《新闻大学》1988年夏季号发表《关于新闻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后,卢惠民同志在冬季号发表了与我商榷的《关于新闻和新闻价值定义问题》(简称“卢文”)的文章。卢惠民同志与我商榷的主要之点是:我在文中,列举的全国二十所大学联编的《当代新闻学》关于“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的定义,是否包含着唯物辩证的观点?《当代新闻学》对新闻价值的表述,是否比较恰当?鉴于“卢文”提出了一些值得深思的观点,就有必要对“卢文”的、“商榷”进行再商榷。  相似文献   

4.
谭筱玲 《新闻界》2006,(5):65-66
高举“民生新闻”旗帜的《南京零距离》自2002年1月开播以来,在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引发大陆各地电视媒体纷纷效仿。一时间,以反映平民百姓生活状态为主要内容,新闻体裁与文学体裁相融合的结构、语言①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新闻,成为了各地电视新闻的主流。同时,  相似文献   

5.
大凡评判一件事,首要的是应弄清被评判的事情,不然就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这是常识。贵刊1991年第4期发表的时统宇同志的《攻克短新闻还需清理新闻环境》(下简称《攻克短文》)一文,自然总的趋向是好的,但其中拿深度报道来同短新闻相对立,把长文的种种罪名栽在深度报道的头上,就未免太不公正了。原因还是对深度报道的误解。深度报道并不等于长文。众所周知,深度报道是一种报道形式,而不是一种新闻体裁,与文章的长短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4,(12):30-30
《当代传播》2004年第5期发表何志武的文章《时政新闻的“结构性紧缺”现象》。文章说,受众需求调查显示,时政新闻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出现了时政新闻信息的“结构性紧缺”:时政新闻的总体数量不少,但读者真正需要获知的信息却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7.
我与《新闻知识》打交道已三年多了。认识她后,每期必读,尤其新闻知识讲座、业务研究和各类体裁的采写经验,还有各地优秀通讯员的经验交流,更加引入爱读,使我受益匪浅。我的豆腐块文章及新闻报道,先后在地、省和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我上学时就钟爱文学.向往“记者”,上十年的闭门造车,一切良苦用心付之东流。经文化馆一位老师的指导与介绍,我与《新闻知识》交上朋友。认识她,我这个小人物在工友眼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记者”。当年我在《中国电视报》上就发了2篇稿,《汉中日报》7篇,《中原铁道报)、安康铁道报》共19篇。《新闻…  相似文献   

8.
胡耀邦同志在《关于党的新闻工作》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建立了一支大约三十万人的新闻队伍。总的来讲,这支队伍是好的。”这对于我们新闻战线的广大同志,是一个很大的鼓舞和鞭策。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这支队伍无论是在思想作风方面,还是在业务水平方面,都还存在不少毛病,同作好党和人民的喉舌的要求相比,还有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10.
“摄影文章”并不是以文为主的文章,而是美国新闻摄影报道的一种体裁。它是以照片为主,以几张、几十张,甚至更多的照片,组成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来阐明一个主题,或深入地探讨一个问题。“摄影文章”与找国的摄影专题报道有类似之处,但又不尽相同。“摄影文章”最初出现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展到今天,它包含的内容越加广泛,形式也日趋多样,在报道手法上也有着不少的发展与创新。美国《生活》杂志曾以“摄影文章”的报道形式闻名于世,后来不少画报、杂志也竞相采用这种形式。有不少的“新闻摄影文章”还汇集成  相似文献   

11.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12.
评议“新新闻主义的复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大学》杂志95年冬季号上刊登了一篇由楼坚编译的原刊于《美国新闻评论》杂志1994年10月号的论文,题为“新新闻主义的复活”,作者是马里兰大学新闻学院的查里斯·哈维。文章认为,本世纪六七十年在美国风靡一时的“新新闻主义”,在一度销声匿迹后在九十年代奇迹般地重新兴起。文章分析了新新闻主义复兴的原因,所引起的争论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新新闻主义真的复活了吗?”在九十年代的最后一年里,我们回过头去重新推敲“新新闻主义的复活”这一命题,无论是对于研究新新闻主义或是讨论新闻与文学的关系都是有益的。 新新闻主义(NEW JOURNALISM),又译为新集纳主义、简单地说,所谓新新闻主义是指用小说的  相似文献   

13.
我国第一个具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新闻组织,可说是经历了几个阶段的摸索实践,才逐渐发展形成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10月23日,以“左联”外围刊物《文艺新闻》周刊的工作人员为核心,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群众组织“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简称“新研”。《申报》、《时报》、《新闻报》的进步记者和共产党人瞿秋白、邓中夏同志都参加过这个组织的活动。1932年1月,“新研”用《文艺新闻》出战时特刊《烽火》,鼓动抗日。同年4月,“新研”在《文艺新闻》上发表《檄告全国新闻记者》,向“新闻界全体在业的同志们”发出了“赶速的集合,组织起来,从研究到行动,负起新闻界对社会所应负的任务”的号召,表现了要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愿望。但不到一年(1932年6月)时间,即被国民党政府查禁。  相似文献   

14.
《新闻纵横》1986年第1期发表周晓频的《“视觉新闻”浅议》和萧兆平的《谈谈写“视觉新闻”和突破模式化》两篇文章,对“视觉新闻”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等作了论述。现摘要如下: 1983年穆青同志曾提出“学会写视觉新闻”的口号。“视觉新闻”一词来源于日文。在西方  相似文献   

15.
以新闻的形式刊出的工作总结,究竟算不算新闻,曾有过争议。就算是新闻,它也只是新闻的一个部分。但是,有的同志在谈新闻“整体真实”、“宏观真实”时,常以工作总结的标准要求所有新闻,这种倾向值得考虑。《新闻战线》第5期《一月谈》上范持发表的《宏观失实更可悲》一文就有这种倾向。他在文章中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叫做“微观  相似文献   

16.
写新闻的根据只能是事实─—与李文喜同志商榷罗纲新闻中有“生活真实”吗?从广义上讲,作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的新闻,当然报道的是社会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但是,具体到李文喜同志在《新闻界》1995年第二期上以《新闻中有“生活真实”》为题发表的文章...  相似文献   

17.
胡耀邦同志1985年2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的发言《关于党的新闻工作》,到现在已是一年了,一年来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谈体会的文章,也有过一些讨论。党中央的负责人系统地论述党的新闻工作,这几十年来有过三次。第一次是毛泽东同志1948年4月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第二次是1948年10月刘少奇同志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第三次就是胡耀邦同志的上述讲  相似文献   

18.
我的飞毛腿     
本刊今年第五期“读者点题”栏刊登了宋继闻同志的点题,希望详细谈谈当代名记者顾执中“飞毛腿”的故事。我们以为,这个题点得好,很有针对性,顾老“飞毛腿”事迹,对全国三十万名正战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尤其是中青年同志,会有启迪作用的。本期除发表喻速同志的回答文章外,还发表了顾老一九八三年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我的飞毛腿》和周胜林副教授《记者当有“飞毛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可读性,理应是新闻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什么?因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天生”应该具有可读性。且看迄今人们对于新闻的几种权威定义:徐宝璜在《新闻学》中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中说:“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范长  相似文献   

20.
刘振 《新闻知识》2001,(9):45-45
读者在阅读时,总是先看标题,在知其新闻大概意思之后,再选择感兴趣或关心的文章细读。在各类新闻体裁充斥的报面上,现场感强的新闻,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读者为什么相对喜欢这类新闻呢!众所周知,现场新闻的特点能使读者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增强其感染力和可读性,但现场新闻自身的优势远不止这些。首先,现场新闻符合新闻规律———新闻要求新鲜的原则。人们常说新闻姓“新”,说出了新闻的主要特征。这里的新除了时效新之外,要注重的是内容的新,这才是新闻本质的“新”。现场新闻这种体裁,要求记者必须最集中的体现“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