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蓬莱市钓友刘春隆同志,发明一种炸弹钩糟饵塑料薄膜聚团法,奉献给钓友参考使用。 此法比聚糟饵器经济简便,四十至五十秒钟,可做一只糟饵团,入水后五至十分钟溶解。方法是:取一块二十平方厘米韧性好的塑料薄膜,包入鸡蛋大的糟饵。  相似文献   

2.
江南水乡水网密布沟渠纵横,许多灌溉渠和泄洪沟,宽则三五十米,窄处十余米。枯水期水深1~2米,盛水期2~3米。春夏时节,沟渠中长满了浮萍、水葫芦、菱角秧等浮水植物,里面野生着大量的鱼类,其中不乏有周边养殖塘内因洪水漫溢逃出的大量家养鱼种。沟渠内不仅能用手竿钓,而且还能海竿钓。笔者有此发现,是出于一次无意中的事。有一次,笔者同钓友去一个水库钓鱼,用剩的团饵正打算扔掉时,接到另一个钓友的相邀。第二天,我带上手竿和昨日剩下的团饵来到钓场。结果,手竿根本就不上鱼,于是想到竿包中的海竿和剩下的团饵,很随意地挂上团饵顺着沟渠的走…  相似文献   

3.
杨凯 《钓鱼》2006,(6):45-45
我的钓友何晚成、钟礼杰、钟信标等人在钓鱼实践中,摸索出了用活红虫做拉饵的方法,现将其使用方法介绍给大家。步骤是:先将活红虫从盆中捞出大约100 ̄150克,微微滴干水后,用纸巾或干毛巾将活红虫表面的水份吸干,置于拉饵盆上,将红虫团轻压于分开的双钩上(钩用“伊势尼”4号左右),轻轻向上提拉就行了。若觉得钩上的红虫太少了,可多拉一二次,反正拉大拉小随您的意思,在水深3 ̄5米的情况下虫不脱钩。使用此法将有效解决活红虫捆绑装钩的繁琐,使钓友用活红虫钓鱼变得简单、方便、快捷,用“速功”、“九一八”或其它钓鲫商品饵与其混合后打窝效果…  相似文献   

4.
用饵误区     
谭佛航 《中国钓鱼》2007,(12):70-71
北京钓友老彭对我说:现在渔具商店出售的钓饵非常之多,仅香料就不下百十种,钓鲫饵也有几十种,这为钓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可是老彭还说:饵多饵全这是好的一面,但是他见到有的钓友在调饵时什么都往一块儿凑,很多东西都用过火了,这样的饵料绝不受鱼儿欢迎。我接触的一些新钓手中,在用饵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在这里我将这些用饵不当的现象归纳为几个问题,供钓友参考。一、鱼儿并非来者不拒。有  相似文献   

5.
北京钓友余先生说:他用海竿配炸弹钩加活坠垂钓,抛投时饵团向前冲,可活坠却渐渐后退,越退越远。如投得远,这种现象就越严重。坠子远离饵团肯定影响上鱼,不知是什么原因?余先生所说的用海竿垂钓,在抛投时出现饵、坠分离的现象,如果我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句话:活坠太轻。现在我就活坠轻重对海竿的影响,谈一些个人见解,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初学拉饵悬坠钓的时候,我总不能很好地调配饵料,不是各种成份比例不当就是水的份量掌握不好,开出的饵团始终不尽人意。几个月的勤学苦练,终于掌握了拉饵的配制方法,但也渐渐发现了拉饵的不足:“鱼儿吃口好,密度大时,拉饵确有它独到的妙处,反之则功效大减,如改成搓饵底钓,则拉饵的雾化散落,动态诱鱼的功效就荡然无存,且一团拉饵的有效使用时间太短,反复调制也略显麻烦。发现蒲公英的妙处实属偶然。那是一个秋风骤起的日子,我和钓友启朋同去驼山水库钓鱼,那天钓鱼的人特多,长短不一的钓竿如参差不齐的芦苇,沿岸一溜排开,待我与众钓友打完招呼…  相似文献   

7.
罕见的鱼     
今年4月19日,气温24~31℃,阴天,早上还下了一阵小雨。我和5名钓友一起到市郊大王滩水库垂钓。水库库容5亿多立方米。早上十点多钟时,我的手竿上了一条不知名的鱼,当时问了其他钓友,也不知它的名字。在回家的  相似文献   

8.
怎样拉饵     
近几年,随着垂钓活动的风靡与发展,使用拉饵钓法在广大钓友中越来越盛行。拉饵已经不是竞技塘中钓鲫的专利了。在一些水库、野塘等自然水域,经常也见到有人使用拉饵大放光芒。有部分较传统的钓友感到使用拉饵挺困难,其实你只要在钓组配备和调饵的状态上稍微注意一下,你也一样能为拉饵高手。在钓组上,钩子型号不宜过大,钩条一定要细,以便于鱼的吸入,最好使用短柄钩。长柄钩有一个缺点,拉饵时经常会在钩柄顶端和钩门底部出现两个饵团,会影响信号。短柄钩会使两个饵团合成一体,效果相对要好。子线号数不宜超过0.6号,也不宜过长,并尽量选择柔软…  相似文献   

9.
化绍新 《垂钓》2009,(1):38-39
竞技比赛一般不允许手抛窝料或用器具打窝。但在比赛中,钩上挂规则允许范围内的大饵团连续抛竿到钓点,实则就相当于打窝。然而,有的钓友能善加利用,打窝鱼聚;有的钓友却是盲目随从,胡乱打窝,甚至适得其反。  相似文献   

10.
马建华 《钓鱼》2005,(18):36-36
垂钓时,常常听到些钓友问一部分现场钓获好的钓友:你用的什么饵,得到答案后,就按照配方照猫画虎的炮制一团饵,抛钩入水充满希望的静候佳音,但最后的结果往往会是很失望,这时就会怀疑别人告诉他的配方一定有所保留,或者怀疑别人藏有什么小药、偏方。其实,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配方完全相同的饵料,由于开饵和上饵手法的不同,最终的鱼获可能相差极大。我常见到有些钓友使用的饵料既硬又粘,入水后10几分钟提出来再看,钩子上的饵几乎原封不动,这样的饵除了在闹钩很凶的水域有些作用外,一般是不会引起鱼的青睐的。因此,根据不同的鱼情,使饵料体现不同的雾化速度、溶散速度和附钩程度等物理状态,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小鱼儿 《钓鱼》2006,(14):47-47
我周围的钓友绝大部分都喜欢用商品饵.而不像国外的钓友那样普遍使用假饵。而且我每一次去展会,总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假饵.虽然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饵都爱不释手.但是却不知道那些东西究竟怎么用来诱鱼。后来,我认识了几个中国台湾友人。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我渐渐学会了一些如何使用假饵。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选择假饵的颜色和形状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2.
小鱼儿 《钓鱼》2006,(10):55-55
我周围的钓友绝大部分都喜欢用商品饵,而不像国外的钓友那样普遍使用假饵。而且我每一次去展会,总能看到五颜六色的假饵。虽然对这些五花八门的饵都爱不释手,但是却不知道那些东西究竟怎么用来诱鱼。后来,我认识了几个台湾友人,在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受到他们的影响,我渐渐学会了一些如何使用假饵,并在他们的指导下,学会了选择假饵的颜色和形状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13.
钓友们垂钓时经常使用蘸饵,蘸粉饵、蘸糖稀的都有。针对所钓对象鱼,有时需使用较小或钩条较细的鱼钩。由于钩小(细)附着力差,上饵时往往需要将钩湿水蘸饵重复几次方能完成。垂钓关键时,非常误事。怎样才能一次完成蘸饵?我给钓友支一招。找一根自行车气门心,剪下几个2~3毫米宽的皮圈备好。垂钓蘸  相似文献   

14.
用蝇蛆钓鱼,鲤鱼鲫鱼都爱吃。这是许多钓友常用的钓饵。但蝇蛆钓饵都是用在单钩或双钩上。在组钩(炸弹钩)上应用,则未听说过。那是去年5月中旬的、个星期天,有钓友相约,胡乱吃了早饭,带些面粉和两星期前未用完的炸弹钩饵就匆匆上路了。到水库边一看,又酸又臭的炸弹钩饵中长满了白色小蛆不停地蠕动。又没多备饵料怎么办?只有一坨挂在炸弹钩上试试。但饵料因发酵变得很稀,连甩两坨都“天女散花”了。不得已只有把上好钩的饵团放在手心里小心抛到不太远的地方,也不敢紧绷钓线怕钩饵分开。在完全不报任何希望的情况下,过了大约40分…  相似文献   

15.
史为林 《钓鱼》2008,(9):22-23
近几年,笔者所在地的钓友中盛行一种蘸饵钓饵,别的商品钓饵常见钓友在媒体上介绍,广告宣传也多,唯独蘸饵鲜有钓友把使用的心得体会写成文章发表在媒体上交流,恰恰这种蘸饵在应对狡猾的鲤鱼和闹钩的小杂鱼上有其独特的效果。如今野鱼越来越难钓,小杂鱼闹钩厉害,少量的野生鲤鱼和鲫鱼被钓得猾而又猾,  相似文献   

16.
我从1989年3月底开始尝试用底浮钓法钓鲢鳙,经过不断地摸索,形成了自己认为有效的方法,现介绍给钓友们。 底浮钓,即一竿双饵,都为炸弹钩,一饵沉底,一饵浮于水面下约1米左右。浮饵钩为10枚,底饵钩为6枚,底饵既能起到作坠为浮钓定位的作用,又可起到诱鱼咬钩的作用,故称底浮钓。 一、装饵方法: (1)底饵。取稍小于乒乓球直径的饵团,将钩的脑线包于饵团中心,捏成圆形,然后将6枚钩的脑线拉出,均匀地分布于饵团  相似文献   

17.
《垂钓》2009,(7):42-43
问:我是东北的钓友,我们这有一座水库,里面有很多鲫鱼,春天的时候。我们当地钓友用河虾钓。往往能钓上很大的鲫鱼。我嫌用河虾上饵麻烦,请问用什么样的商品饵能代替?答:如果能用河虾钓到很大的鲫鱼,说明此处的鱼在这个季节喜欢吃荤饵。如果想用商品饵代替河虾,可用较腥的饵料作基础饵(比如倚天剑腥),然后在此之上添加虾粉,使饵料味道浓一些。  相似文献   

18.
说起钓鱼,我已有30多年钓龄,也该算是老钓友了。 我认为在常硕饵中加一点韭菜和面比起单一型的常硕面饵的效果要强许多倍。我给它一个名称叫“常硕韭菜饵”,我介绍给我周围的几位钓友,他们都说效果的确不错。 配料:(广谱)鱼儿宝1粒,上白面粉50克,鲜嫩韭菜10根,白糖10克,味精少许(根据垂钓时的情况配料可相应增加)。 制作:先将韭菜切成细末,越  相似文献   

19.
水库边,一位钓友问我:“为什么你能钓着白鲢,我却钓不到?”我说:“因为你钓白鲢时睁着眼,而我钓白鲢时闭着眼。”这位钓友说:“你真会开玩笑!”我说:“信不信由你!”这位钓友在我身旁坐下,看我钓鱼。我像平时钓鱼一样,把饵钩抛到水中之后,不管是否有鱼吃饵,等二三分钟后就提竿,一次,两次,三次  相似文献   

20.
东山  张天林 《垂钓》2001,(7):20-21
鲢鳙既不吃蚯蚓、红虫等荤饵,也不吃面团、糟食等素饵,以前不被当作垂钓的对象鱼。20世纪80年代末期,北京的钓友们发现鲢鳙喜欢酸臭味的饵料,尤其对水中雾化的面浆团感兴趣,于是发明了“飞钩”酸臭饵钓鲢鳙的妙方。从此,鲢鳙鱼也成为人们垂钓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