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李健 《今日科苑》2005,(7):22-23
“人类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一直是很多科学爱好关心的话题。生命起源研究领域最高级别的会议——第十四届生命起源国际大会近日首次在中国北京清华大学举行。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和公众进行了近距离对话。  相似文献   

2.
很多人认为,人类仅有A、B、O和AB这4种血型(简称ABO血型)。其实人类的血型十分复杂,除了同卵双生之外,世界上几乎没有两个人的血型是完全相同的,近似的也是微乎其微——百万人中只有8个人的血型近似。我们一般所说的ABO血型,只是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玩具?简单地说,用于“玩”的器具,就叫玩具。每一种玩具的制造和操作都蕴含了一定的科学原理,都是创意及巧思的具体表现。它是打开人类智能天窗的工具,适合从 0岁到100岁的所有的人群。有人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那么玩具就是每一个天生科学家学习的工具。玩具成长的历史几乎和人类的进化史一样的漫长,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它的陪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爱因斯坦、爱迪生。但是,有一位科学家的成就却几乎是以上两位的总和,并且他的成就在过去的100年里早已悄悄地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并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改变人类的认知,甚至颠覆我们所知道的物理理论……他的名字就是尼古拉·特斯拉,尽管对多数人来说,他是如此的陌生。  相似文献   

5.
人类太像老鼠了,完全“形神.兼备”,简直就是“变形老鼠”!——如果这句话出自一般人的嘴里,也许你会当艺术夸张来对待,并不会太在意,但现在科学家拿出铁证,来证明这句话并不是艺术夸张,那你会作何感想呢?你愿意承认自己是“变形老鼠”吗?  相似文献   

6.
《发明与创新》2005,(12):40-40
美国科学家9月8日说,基因分析表明,直到现在为止人类的大脑一直在快速进化过程中,而且这种进化与人类文明的兴起有密切联系。早先的化石和基因证据表明,人类和黑猩猩在约600万年前由共同的祖先“分家”,此后人类祖先的大脑快速进化,并产生了较高级的认知功能,直至距今约20万年前现代智人出现为止。在人们的习惯观念中,现代人类大脑在生理上已经“定型”了。由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蓝田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人类体内管理脑容量大小的两个基因的演变进行分析。他们共搜集了世界各地59个民族、1000多人的基因样本,并发现这两个基因都正在进化…  相似文献   

7.
南都 《世界发明》2003,26(9):6-6
人类的大脑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大脑是完全相同的,即使同卵双胞胎的大脑也不相同。医生面对大脑时,凭什么判断它是否正常?科学家现在正努力理解“正常”大脑的标准究竟是什么?为此他们想到了绘制人类大脑图谱。  相似文献   

8.
《金秋科苑》2012,(14):42-45
跟大多数人一样,习惯于起床后浏览新闻的美国贝勒医学院热带病学学院的院长彼得·豪泰兹被眼前的报道吓了一跳——“新型艾滋病”来袭!全球1000万人感染!仿佛在一夜间,这种叫做“新型艾滋病”的疾患成为悬在人类健康之上的一把尖刀,决定着全人类的存亡。人们突然发现,有种病“跟艾滋病有很多相似之处”,“美洲大陆上有超过800万人感染”,“在欧洲、日本等地也陆续出现病例”……  相似文献   

9.
林子 《百科知识》2003,(6):12-12
近年来,世界各地抗老“疗法”的泛滥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美国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的公共卫生教授欧宣斯基、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解剖学教授黑弗利克和芝加哥大学国家意见调查中心的老化中心资深科学家卡内斯三位科学家带头在世界著名科学杂志《Scientific American》(即《科学美国人》)上发表了他们的立场声明.声明主要内容是向人们警告:市面上没有任何一样产品(完全没有!)是经过证实可以延缓、停止或逆转人类老化,而且有些产品还相当危险。  相似文献   

10.
圈里圈外     
白玫 《知识窗》2007,(6):10-11
20世纪末,一位名叫伊万斯的美国科学家进行了一次耗资惊人的“生物圈二号”实验,当时伊万斯已经年近六旬,他花费了30年的时间从事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研究。为了这项试验,他几乎走遍了全世界所有的原始生物聚集地,直到他自己认为已经能够制造出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生物圈。  相似文献   

11.
可能在20年或30年后,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可以和人类做朋友了。“聊天机器人”、“家务机器人”、“伴侣机器人”将使人类的生活充满乐趣——  相似文献   

12.
思维科学与认知科学的汇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我国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在继承、发展恩格斯提出的思维科学的基础上创建了现代思维科学。几乎同时西方心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rt A.Simon)也创立了认知科学。这两门科学都是以内部宇宙——即装有词汇和想象力的人类的思想宇宙为研究对象。东西方两位著名科学家将研究的目光聚焦在同一目标上,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呈现出汇流的趋向。  相似文献   

13.
骁骁 《知识窗》2014,(23):57-57
和人类一样,很多动物也喜欢寻求刺激,那种High翻天后“欲罢不能”的感觉其实植根于所有生物都共享的化学成分当中.科学家和小猫玩具制造商很久以前就知道动物和人类有些相同的生物反应,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High到爆的动物们。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文化》2007,(4):43-43
每当有机会许下一个愿望时,很多人都会选择“天天都有好心情”。而人的一生中,好的心情究竟拥有多少?在长达近20年,对500个不同职业、收入、年龄、性别、性格的人进行的追踪研究中,苏格兰科学家得出一  相似文献   

15.
我们运用遗传医学上的分析技术,来比对两个人基因图谱上的相似性,便可作为血缘关系或身份鉴别的重要依据。人类的基因图谱散布着数百个以上的“短片段重复序列”(STR),这些STR是由2-4个核苷酸为单位的重复片段组成,每个人的重复次数都不相同。科学家让STR的基因序列进行聚合酶连锁反应(PCR),然后令其产物进行毛细管电泳分析;STR重复次数多的,电泳跑得慢,STR重复次数少的,电泳跑得快。根据PCR产物跑的速度及位置,可以精确算出STR的重复次数。科学家发现,任意两个人的STR重复次数完全相同的机会极小,如此可以清楚辨识出两个人的DN…  相似文献   

16.
人类如何从猿进化为人,其间经历怎样的过程,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谜题。为了进一步让人们了解人类进化的过程,2006年11月中旬,美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机器人蝌蚪”,并且通过它们的演示进化,让人们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祖先进化之谜。  相似文献   

17.
进入2012年.许多人都担心玛雅预言中的“世界末日”是否真的会到来。不过,许多科学家都对“世界末日”之说嗤之以鼻,英国未来学家斯蒂芬·巴克斯特最近更是对100年后——也就是2112年的人类社会是什么模样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相似文献   

18.
艾晴 《今日科苑》2007,(3):55-55
社会地位对人类寿命影响有多大?这也许可以从诺贝尔奖得主身上找到答案。英国学者近日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诺贝尔奖得主不但普遍长寿,而且平均寿命比仅获提名的科学家高1岁多。“健康魔法”:寿命延长大约两年这项研究的题目为“死亡与永生”,由英国沃里克大学教授、经济学家安德鲁·奥斯瓦尔德等人主持。  相似文献   

19.
10年前,科学家提出了一惊世骇俗,振聩的理论:有一只占宇宙物质总能量73%的巨大“黑手”——暗能量,掌控着空间,渺小的人类看不到到它,但人类的命运、地球的命运,星系的命运,乃至的命运,都掌控在它的手中,在这一理论提出10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聚焦这只“黑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基于汇聚技术(NBIC)的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人类的身体、认知、道德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度”改造乃至重塑,这对人类的未来到底是祸是福,引发了不可回避的人文担忧。《增强、人性与“后人类”未来——关于人类增强的哲学探索》一书,是一部标准的从人文主义视角审视新兴前沿技术的哲学类著作。该书从概念分析、技术研发和社会传播三个层面勾勒出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概貌,对超人类主义与生物保守主义、超人类主义与后人类主义围绕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两场论辩进行了深刻的哲学阐述。对新兴人类增强技术的人文审视应超越学术流派的二元对立,重新在“人—技术”的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后人类”观点中,描绘正在发生“技术性转变”的人类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