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丽蕴 《语文天地》2014,(31):73-74
“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这是笔者批阅学生随笔时读到的一段文字。这段话让笔者思考:我的语文课是不是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灯下漫笔》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让我们享受享受其他课文的风采吧,望  相似文献   

3.
【一】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  相似文献   

4.
王美娟 《语文天地》2014,(11):73-74
“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语文课上您也让我们畅所欲言,可您不觉得那离我们太遥远了吗?与其让我们对那些遥远的事件发表意见,倒不如把时间放在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上,望老师考虑。”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上 ,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说它老实吧 ,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 ,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 ,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 ,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学生突然这样说。“是吗?”我有点摸不着头脑。“老师怎么古怪了?”我没有打断学生对我不明不白的评价 ,坚持让学生把话说完。“老师 ,您曾经跟我们讲过 ,您敢上树打枣 ,敢一个人走黑路 ,我觉得您很了不起。可今天早读时 ,当我们全班同学眼看着风将要把门吹得…  相似文献   

6.
[背景] 批阅学生随笔,我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总想睡觉.<记念刘和珍君>有必要上那么多节课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样喜欢鲁迅,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一日,批阅学生周记,读到这样一段文字:“老师,您不要生气,平时我们都很喜欢您上的课,您走了一段时间去学习,我们都很想念您。但这个学期,天天学习《论语》、《孟子》,很是烦人。二千多年前的东西,难读又难懂,如果没有相应的参考书,我一篇也看不下去。我总觉得最近语文课上得沉闷了些,恹恹欲睡。我们有必要上那么多课学习古董吗?我们很多同学远没有您那么喜欢老夫子,也难达到您理解的深度。虽说您也常常让我们谈谈对孔孟一些观点的看法,鼓励我们想到什么说什么,  相似文献   

8.
自从我和学生“唱”了两节古诗课以后,他们总希望我能多上几节“音乐语文课”——把音乐带进语文课堂。既然孩子们那么向往,为什么不行呢?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便提着录音机走进了教室。见此情景,学生纷纷鼓起了掌,一张张笑脸那么兴奋,那么激动。我笑眯眯地说:“孩子们,让音乐伴着我们今天的语文课,好吗?”“好——”“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今天让我们在音乐的陪伴下再读课文,看看我们是否有不一样的感觉呢?”有的学生已经有些按捺不住在手舞足蹈了。“你们可以先静静地欣赏音乐,也可以边欣赏音乐边看课文。”教室里回荡起…  相似文献   

9.
兢兢业业地上了十多年语文课 ,教过中师学生 ,也上过高三毕业班 ,我自认为是驾轻就熟了 ,解决学生的语文疑问就算没有十分的把握 ,也总该有九分吧。但是 ,想不到我竟被学生难住了 :“老师 ,您什么时候才带我们去遨游文学的海洋 ?文学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我平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样的问题 ,只能无言以对。  这道语文题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 :难道平时我教的没有文学吗 ?我没有带领他们去遨游文学的海洋吗 ?文学离我们真的很远吗 ?细细回想自己十几年来所教的 ,也真有些不像文学。我们总习惯把文章肢解 ,从结构层次、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一次上语文课,老师讲起了他和过去的一个学生打电话的事情。老师说这个学生考上了某名牌大学,还经常打电话过来请教一些问题。有一天,学生突然问:"老师,为什么每次您都让我先挂电话呢?"老师笑了笑,说:"这是一种礼貌啊。在和长辈打电话时,如果你先挂电话,是对长辈不恭敬。即使是和晚辈打电话,也要尽量让对方先挂电话。""哦——"学生恍然大悟,想想以前都是自己先挂电话,不禁觉得有些惭愧,"谢谢您,老师,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相似文献   

11.
在一次《写给老师的话》为题的习作训练中,一位学生的作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老师,有一件事我觉得很委屈.在上星期二的语文课上,您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其实我和洪刚的意思是一样的,洪刚得到了您的表扬,而我却受到您的批评,说我上课不愿动脑筋.因为这事,那节课我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也为这事,我几天吃不饱,睡不好觉.因为这不是我的过错!老师,您不是经常教育我们要认真听讲吗?而您能做到吗?所以,今天我借这个机会,最想给您说的话是:老师,上课时您也要认真听讲."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上,我在黑板上写了一些课文中的新词,突然,有一个学生轻声地说:“老师,你写错了。”我问:“是哪个字啊?”“‘遥远’的‘遥’。”我回头审视了一下黑板上的字,觉得并没有错,就继续问:“错在哪里呀?”他鼓起勇气站起来说:“‘遥’字的第二横应该长一些,可是您没写出来。”我仔细观察了一下,  相似文献   

13.
“古怪”     
语文课上,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孩子突然  相似文献   

14.
唐萍 《成才之路》2014,(29):72-73
正一、案例背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一文之前,有学生向我反映:"老师,有些课文内容我读不懂,即使课文学完了,老师提的问题我也理解了,但是我对文章有些地方仍然有疑惑。""老师,你课堂上提的一些问题太简单了,没有挑战性,我不愿意答,太难的,实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不会答,可是对一篇文章我还有些其他不懂的地方,老师却没有讲。"学生的话让我意识到我们给予学生的未必就是学生真正需要的。该如何提供给学生真正需要的东  相似文献   

15.
一篇学生的作文,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一次,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文题:“给某某的一封信”,班上一女学生把这封信写给了我。她在信中写到:老师,起初我对您印象很好,一心想学好语文,但渐渐地我开始讨厌语文课,讨厌老师您。或许是因为我在课堂上爱说话,你总是批评我,每当看到您用那种眼光看我的时候,我的心便一点一点的坠落,没有了信心。老师,我知道自己是一个成绩欠佳的学生。我可以向您提一个请求吗?希望您不要放弃我,课堂上能够叫我回答问题,有些问题我是会的,我会试着改变自己,会努力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马老师:您好!我是一个17岁的女生,我不知道怎样形容自己现在的心情。请您为我指点迷津好吗?初二的时候,我们班换了一位新的语文老师。他大学毕业才一年,像个大男孩儿,而且英俊、有学识,对学生也很好,每天总是早来晚走。我觉得他对我特别关心。刚开始是同学们说他对我偏心,后来我也发觉他对我确实有些偏心,但也不过是学习上的关心。初三的时候,他给语文成绩较好准备参加竞赛的同学作辅导,我没有达到要求的分数,他也让我进了辅导班。后来,我每天都盼着上他的语文课,每天都想着他。总之,我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他了。现在我毕业了,但还是常常想起…  相似文献   

17.
一、导入部分1.教学实践师:你们想了解老师吗?谁想和老师交朋友?(学生踊跃举手表达想和老师交朋友的迫切心情,老师走到学生中给举手的学生分发名片,学生兴致勃勃地看起名片来)师:大家通过名片认识了黄老师,当你有事想找老师时,怎样和我联系呢?生:您的名片上有电话号码,我可以给您打电话。生:您的名片上有E-Mail,我可以给您发E-Mail。生:您的名片上还有您的工作单位和姓名,我可以找到您。生:您的名片上还有您家的地址和邮编,我可以给您寄信。师:由此可见,名片可以方便我们联系、沟通。现在我们通过投影一起来欣赏几张名片,观察比较一下,名…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老师:近来心情可好?老师,多变的心情不仅会影响健康,也让我觉得很遗憾. 记得刚开学,班主任说您是一个严肃的老师,让我们上课听讲.可第一节课,您说了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耶!",让我们笑了半天.  相似文献   

19.
妈妈,我想向您诉说一件埋藏在内心深处许久,一直没有勇气向您诉说的事——记得那是在一节语文课上……“铃——”上课的铃声响了,我们都坐直思考着上节课学过的知识,等待着杨老师进来上课,然而杨老师进来的第一句话却使我出乎意料:〔改为“让大  相似文献   

20.
<正>一节语文课下来,老师往往觉得很累,即使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且发言踊跃,老师也难免会有疲惫的感觉。因为教师要不断"抛砖引玉",即不断设计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老师不断问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总结点评,老师再问,学生再答,老师再总结点评,如此反复,老师难免口干舌燥,常常会不自觉地羡慕理科老师能边讲边练、干脆利落。造成语文课堂如此尴尬境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在语文课堂上摸索的实践告诉我:这是因为语文课堂上老师问的问题太琐碎、太细,没有真正把学习的自主权利交给学生,而是让他们戴着镣铐跳舞,而我们还要时刻戴着这镣铐,能不累吗?我认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