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世界观方法论上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哲学课如何贯串邓小平理论教育的探索赵甲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整个贯串着...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科学方法论初探胡涵锦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这一伟大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曲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以资本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前提下论述发展的当代诸多发展理论不同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是在敏锐把握时代主题转换的基础上 ,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深邃的历史眼光 ,对当代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 ,尤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系统完整地研究与阐述而形成的。当代中国处于社会转型和飞速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对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进行科学探析 ,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邓小平作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他的理论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用武之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伟大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在当代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践已证明还将继续证明:在当代中国,要解决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问题,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理所当然地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 ,是贯穿邓小平理论各个方面的灵魂。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哲学 ,是在深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基础上 ,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社会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 :它是当代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5月29日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突出提到了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并用这个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党中央之所以突出强调要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首先是因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机制和途径的新思路,在实践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认知,邓小平运用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即: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为导向,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方法论,特别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认知精髓,科学运用历史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和实证调查法等,探索出一个“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新模式,为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指明了方法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从国家主权与人权的相互关系上, 作出了当代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新判断。他以“什么是社会主义,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红线, 就当代中国实现人权的原则、条件、道路及国际人权合作进行了深刻的理性思考, 从而构成了邓小平人权理论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机制和途径的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矛盾机制和途径的新思路,在实践上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根本性的指导原则。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造,开创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孙翠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学习、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方法论。本文就此作一点探讨。一、世界历史的观点和方法世界是一个经济、政...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之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方面有飞跃性的理论建树,是由他科学的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决定的。科学的方法论是形成科学理论的前提。邓小平经济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科学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是其经济理论本身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其分析、解决经济问题方法的指导作用。因此,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分析、解决经济问题的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实践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不断地进行理论突破和制度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邓小平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的指导关系,邓小平本人有过很多论述。在知识经济时代初见端倪,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都在认真研究创新理论和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及改革开放进行广泛创新的今天,深入研究邓小平进行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以指导在知识经济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广泛创新,无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在唯物史观方面的杰出贡献是他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时代新特征和当代中国实践的新特点,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坚持的唯物史观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唯物史观的新贡献主要表现于以下基本方面: 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邓小平在改革初期就指出:“不要离开现实和  相似文献   

15.
文章认为,邓小平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是对毛泽东思想方法论原理、原则的创造性运用。作者从四个方面论述了邓小平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方法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逻辑起点。邓小平从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原则出发,汲取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结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构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科技理论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等基本特征。邓小平科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为广大人民崇尚科学 ,反对封建迷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提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战略思想 ;是唯物辩证方法在当代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分析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理论具有四大方法论特征:它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决定因素这一理论基础上的,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它以辩证联系的整体观把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它强调在实践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它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以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具有人民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社会的法治建设。随着各具体法治目标的实现而得了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邓小平法治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法治建设过程中的奠基石和催化剂,为这一发展过程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指导和坚实的理论基础。从而加速了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20.
<正>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他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结果。它之所以被誉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因为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回答了当代中国的时代课题。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以及它的体系中,都不难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一、特色理论充分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有两大特征,即联系和发展的两大观点。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联系、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同时唯物辩证法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要求用矛盾观点分析事物。邓小平正是运用了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社会主义,用矛盾观点分析社会主义,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