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有限的沦陷区研究成果中,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的研究与伪满洲国、汪伪政权研究比较,无论是从深度还是广度上,都相对薄弱。张同乐教授的专著《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版)的出版不仅弥补了以往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而且有助于从学理上深化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如何处理和应对沦陷区问题,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1939年10月1日毛泽东发表的《研究沦陷区》一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篇。毛泽东认为,研究沦陷区问题,应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论",根据"调查",正面直视抗战时期的沦陷区问题,收集有关沦陷区的各种档案资料,研究中国共产党在沦陷区的抗战策略和史实,研究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干了什么和即将干什么",研究沦陷区存在的"亡国论"及其具体表现,研究有关沦陷区苦难和抗争的舆论等。从学术史角度看,该文提出的理论指导、研究路径、基本内容等,建构起中共有关沦陷区研究的基本范式。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日伪政权实施的殖民主义统治,给山东沦陷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其间所推行的奴化教育后果也十分严重。本文对山东沦陷区的奴化教育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对青少年及广大民众实施文化渗透及精神毒害的事实,并热情讴歌沦陷区民众反抗或抵制目伪奴化教育的爱国行动。  相似文献   

4.
论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传统的延续和现实政治环境的影响力变更了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沦陷区人民的社会心理主要表现为不畏强暴的斗争性,被迫统治的奴性,麻木不仁的惰性。这既有别于非沦陷区,同时,两者又是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传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共通性。沦陷区人民的这种社会心理,呈现出很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只有恢复民族自信的中华民族才是不可战胜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持编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的编辑工作现已开始。我院中文系承担《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资料汇编》部份的编写任务,并为此成立了编辑组。关于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的资料,过去从未有人搜集整理过,也极少见到较有系统的记述及回忆文章。因此编辑这部分资料,借以初步填补中国现代文学史料上的一段空白,是有一定意义的。所谓抗战时期沦陷区,地域广阔,其文学活动则集中于几个主要城市。故拟重点搜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在沦陷区采取了军事化的殖民统治,尤其强制建立奴化教育体制。为了向沦陷区提供所需要的师资及各种技术人才,日伪注重各占领地的师范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及军事教育,反映了日伪在沦陷区竭力推行殖民性专门技术教育的事实,其目的在于希望以此为途径控制广大民众,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同时培植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及技术能力的亲日群体,以满足日本军事侵略与殖民统治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为奴化中国人民,实现其灭亡中国的野心,利用伪政权在中国沦陷区实施奴化教育:一方面摧毁沦陷区原有的学校,阻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另一方面设立教育行政机构,建立学校和社会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日伪在沦陷区所推行的奴化教育,使中国沦陷区的教育事业蒙受了沉重的打击,也对学校学生及社会民众心理、思想和感情产生了重大的伤害.  相似文献   

8.
杨劲平 《考试周刊》2008,(52):118-119
在一次"创作与批评"座谈会上,沦陷区作家关永吉如此发问:一篇小说为什么必须集中、单线地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发展,不允许散漫的结构呢?他说:"我们是生活在这么复杂的社会里,我们为什么不能将许多有着关联的事件写在一起呢?那不是更能使一个故事‘立体’么?"他的发问从某个角度昭示了当时时代对新的小说艺术的呼唤。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1931—1945年)的东北作家文学,存在着"流亡文学"和"沦陷区文学"两支流脉。面对中华民族被欺凌的历史事实,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表现出共同的反帝诉求,但由于他们分别身处不同的政治环境,其反帝表达又有直抒胸臆和隐晦曲折之别。对于五四文学的另一大传统——反封建主题,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的开掘路径也并非一致。在作品的题材处理上,东北流亡作家和沦陷区作家基于各自的创作语境、阅历心态、政治理解等因素,对于战争、乡土、胡子、工人和知识分子进行了角度不同的书写。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史》简评容生在中国现代文学新的研究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国抗战时期沦陷区文学研究始终是一个不断开拓、渐次推进、逐步扩大着其研究成果的领域。由于这一研究领域历史情况的复杂,每一个真正研究意义上的成果的取得,都需要经历史料上的挖掘、...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国内文艺学研究集中在"文学与新兴媒体的关系受到重视"、"关于文学经典的讨论趋于热烈"、"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进一步深化"、"文学理论教材改革引起注意"、"关于审美主义的社会批判的误区和消费社会的美学评价"、"文化研究向个案研究推进"等方面,它们共同组成了2006年的文艺学热点。  相似文献   

12.
对中国古代学理论范畴的梳理以及对古代学批评实践的考察,可以归蚋出中国古代学批评中特有的诗意言说方式及其特点。中国古代的学理论为古代学批评提供了诗意言说的理论范式,中国古代的学批评又呈现出这一特有方式。具体表现为在学批评中批评主体运用“诗性思雏”,以意象作比喻进行言说。  相似文献   

13.
文学批评是建立在一定的作家、作品、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之上,它在某种程度上指导着文学创作实践活动。但是在20世纪40年代解放区文学中,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却呈现出与此悖反的情形。功利主义的艺术观是延安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产生悖逆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当下学理论批评领域,十分忽视学中的道德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大众的忽视。要想拓宽学批评的生存空间,使学批评更具生命力,应该有学批评家来关注学中的道德问题,并从道德切入,展开对人生、人性的深入关怀和揭示,并由此形成一种新的道德批评观。  相似文献   

15.
每一种文学批评理论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由于文学场域不断被冲破,既有的文学批评理论面对新近出现的文学式样表现得滞后僵化,不能给予充分有效的阐释。针对这种文学批评阐释不完整或失效的现状,笔者认为,虽然传统的文学批评模式有其不可或缺性及阐释的权威性,但是其对新的文学样式却缺乏深刻有效合理的阐释,一种新的批评模式——张力性的文学批评结构模式有待深刻挖掘,从而对新的文学样式进行有效阐释和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16.
武夷文论是武夷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武夷文学家、文论家的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美学思想所构成。武夷文论作为一种区域文学思想系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不可或缺的一环、一隅。历史上的武夷文论家群体众星璀璨、著述丰赡、影响深远,尤其在宋代,武夷地区的文学理论批评成果丰硕、全国突出。  相似文献   

17.
新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但是新批评对中国文论界的影响始终不大。英美新批评与作为中国现代主流文论的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上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艺术理论上也有着鲜明的异质性。中国古代文论带有强烈的印象式批评特点,而新批评则带有强烈的形式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尽管新批评与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之间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相通之处,但是两者之间这些强烈和根本的异质性,决定了新批评在中国始终处于边缘化的境遇。  相似文献   

18.
罗瑞宁有关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新著《审美与欲望的纠缠》,以"审美"与"欲望"的冲突作为研究文学创作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中心环节,以"人学"作为基点,介入当下现实的思考与批判,这一学术视野和学术理路不仅对当代文化审美理论创新有一定裨益,也有助于改变以往僵化的文学批评模式,是当下国人人文学者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一次新的尝试和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政教审美原则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诗歌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二是词学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阐说;三是散文理论批评对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阚说。上述三个维面,其论说的内容都主要围绕中和之美、微婉合度、温柔敦厚等论题加以展开。它们相互生发、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代文学批评政教审美原则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20.
在左翼作家对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批判中 ,茅盾对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是他的独特贡献 ,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由作为理论基础的两个命题和一个基本文艺主张组成。两个命题是 :第一 ,文艺原本是表现民族意识的 ;第二 ,近代是民族主义文艺时代。一个基本文艺主张是 ,要创造以民族意识为“中心意识”的民族主义文艺。茅盾通过概念的澄清和具体实例的剖析批驳了民族主义文艺理论的两个命题 ,然后又结合政治现实的分析 ,指出了国民党文人的民族主义文艺主张的欺骗性和反动性。就当时的情况而言 ,茅盾的批判是恰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