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宁日报社记者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采访 为不断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西南宁日报社开展“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活动从8月9日开始历时3个月,报社组织3个新闻采访小分队深入全市12个县区102个乡镇进行采访。开展这一采访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倡导和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到基层、到生活、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2.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3.
陈春燕 《青年记者》2006,(12):70-71
在新闻采访中,由于记者、通讯员面对的采访对象各有所异,遇到的客观事物千姿百态,参与采访的新闻事件也在瞬息万变,这种“报道对象”的多变性,决定了记者、通讯员必须随时准备应付千变万化的情况,要善于针对不同的采访客体,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应变策略,做到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牢牢把握采访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4.
新闻采访是我们记者行当谁都熟悉、谁都离不开的话题。从新闻采访的定义来说,种类很多:如“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采集新闻素材和资料,访问新闻人物和知情人物的社会活动。”再如“新闻采访是一种独特的调查研究活动,是为了掌握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5.
由于领导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他们是本单位当之无愧的消息灵通人士和最有权威的“新闻发布官”。因此,通汛员荇想获取更多的新闻素材,做一名报纸、电台的“优质”、“高产”通讯员,就必须学会和掌握与本单位领导经常打交道的方法及技巧。通讯员采访自己的领导时,身份有别于一般记者,往往会遇到许多困难。由于长期的上下级关系,通讯员常常会生出自卑感,在采访中往往言不  相似文献   

6.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从这句话中足可以看出采访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采访,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活动。采访既是新闻记者深入实际的过程,也是新闻记者对被采访对象认识思考的过程。从理论到实践,从新闻课堂到新闻单位,提到采访,前面都要加上两个字——深入。  相似文献   

7.
李英涛 《青年记者》2004,(9):100-101
2004年6月4目,在济南市农村“三夏”生产来临之际,由中共济南市委宣传部组织的济南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展,服务‘三农’”活动拉开了帷幕。来自市属新闻单位的22名新闻工作者,分赴平阴、长清、章丘、历城、商河、济阳6个县(市)区的“三夏”生产第一线,进行集中锻炼与采访。10天的时间里,他们在农村基层吃住,在田间地头采访,足迹遍布6个县(市)区的51个乡镇、100多个村庄,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锻炼培养了适应新闻事业发展的优良作风,集中采写了一批富有生活气息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8.
何学元 《新闻界》2000,(2):58-58
基层通讯员的最大优势 ,就是能亲临新闻事实发生的现场 ,抓到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的活鲜鲜的新闻。去年元月下旬 ,原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深入旺苍县高阳镇向阳村改土工地 ,我随同到现场采访 ,见他在凛冽的寒风中和农民亲切交谈 ,了解群众的负担情况 ,告诫基层干部“千万要爱惜民力”。我看、听、问、记四管齐下 ,抓住这些生动的情节 ,写出《省委书记来到向阳村》 ,在《四川经济日报》和《广元日报》一版头条发表。近年来 ,我先后采写的《农家妇笑答洋博士》、《朋友县长“够朋友!”》、《“厅长是个老把式”》等数十篇现场短新闻 ,因其…  相似文献   

9.
2012年6月底至7月下旬,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织全省市州报开展了以“深入贯彻落实省十次党代会精神”为主题的“荆楚行”大型采访活动.全省15家市州报组成5个采访组,分别结对赴对方市州进行交叉采访.所采写的稿件统一时间和版面,在全省15家市州报上同步刊出.这一主题采访活动在全省市州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0.
林晨 《新闻三昧》2006,(11):49-49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通讯员进行新闻报道时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也是关系到后期的新闻写作是否全面、真实、精彩的关键因素之一。我们在新闻采访时不仅要注意方法、技巧,而且在采访过程还要有一股“韧”劲,一股“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劲头。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真正具有深度和高度的新闻作品。面对被采访者的拒绝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往往会碰到被采访者不合作的情况。这时,采访人不能因为一时的“碰壁”而放弃采访,使原定的新闻报道中途“流产”;也不能一味地胡搅蛮缠,激起被采访者的反感,使采访工作受到更大的阻碍。而是应该依…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记者、通讯员与被采访对象之间,总会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是采访中活跃气氛、引出话题、开阔思路、交流思想、融洽关系的重要媒介,也是迅速接近被采访对象的“突破口”和“接近点”。因此,在新闻采访中,要善于及时判断和寻求与被采访对象之间的“接近点”,使采访取得圆满成功。  相似文献   

12.
“无可奉告”在四川省遭遇红灯。前些日子,该省对59位省直部门的新闻发言人 和21个市州政府新闻办公室的发言人行为进行了规范,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政府新闻办编写的《 四川省省级部门新闻发言人手册》,对新闻发言人的主要职责、日常交往礼节等作出了一系列规定,其中新闻发言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要说“无可奉告”,不要说“ 对不起”、“这件事尚未证明”,不要不负责任等,还明确规定:“ 无可奉告”是新闻发言人永远的大忌。“新闻发言人”在时下是个很时髦的词语,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各地被推广,甚至许多乡镇也群…  相似文献   

13.
徐泉 《新闻界》2003,(4):61-62
从事新闻工作10多年,常听有年轻同行抱怨:“唉,情况不准,又白跑一趟。”意思是说,抱着很大的希望采访一条线索,结果发现跟自己当初的想象有比较大的出入,稿子出不来或者不怎么好写不说,还白搭了工夫。这样的情况,有不少刚进门的记者和通讯员都曾有过亲身体验。那么,怎样来减少这类尴尬?笔者以为有必要在采访中学会“柔性思维”。采访中的“柔性思维”,就是根据采访中遇到的新情况,随机应变,临时调整原有的采访及报道思路的一种灵活务实的考虑问题方式。在我们的日常新闻采访中,碰到线索与事实有出入,应该说是常有的现象,这也很正常。因为线…  相似文献   

14.
记者、通讯员所从事的新闻采访活动,绝不是打开本子和采访对象搞个问答式笔录,而是一种艰苦复杂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搞新闻的同志常挂在嘴边的所谓的“六分采访三分写作”,即充分印证了这一道理。面对各行各业的采访对象以及采访中遇到的千变万化的情况,成熟的记者和有经验的通讯员,就会巧妙地运用听、记、思、问等多种手段,处理好采访中的边听边记边思边问的“四边关系”,从容自如地采访。对于初学新闻采写的同志来说,采访中如何做到听记思问四者的辩证统一呢?听得仔细记得认真我们知道,新闻采访离不开听和记,从某种意义上讲,口…  相似文献   

15.
如何运作大型活动,是近几年来各地地市报面临的普遍难题.一方面,不运作,在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地市报的新闻影响力越来越弱;另一方面,如何寻找地市报与重大题材的结合,寻找读者群,都是迫在眉睫的问题.近年来,日照日报社先后进行了“鲁南行”、“江苏行”、“环渤海港口行”、“重走长征路”等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均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今年,日照日报社又开展了“记者万里走陆桥”活动,派出5个采访组,各由一名副总编带队,前往省内和江苏、安徽、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9个省区38个沿桥城市采访,总行程大约2万多公里,历时两个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南阳广播电视中心一直把深入基层,挖掘新闻资源,加强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当作经常性的工作来抓。1990年10月份组织了深入八百里伏牛山采访的“伏牛百姓采访组”,获得很好的社会反响。今年6月9日开始,又组织了两台一报(广播电台、电视台、《声屏周报》)共9名同志参加的苏区桐柏采访组。目前,采访组正活跃在桐柏山中的村村寨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看出,青年记者正是通过向人民群众学习而迅速成熟起来的。江泽民同志《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明确推出:“坚持党性原则,就要求新闻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把新闻记者及相关工作者采集新闻材料、访问采访对象等的一系列活动称为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一项对专业性要求很高的工作,新闻记者自身独有的特点可以通过他的采访活动表现出来,新闻采访活动大大反映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新闻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活动时,为了获得真实的采访材料,需要使用采访技巧深入采访对象的内心,与采访对象有效地沟通交流,以便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取得良好的采访效果。  相似文献   

18.
由兵团农五师党委宣传部组织的“单骑垦区千里行”新闻采访活动,于5月6日由博乐市起程。 参加这次采访活动的12人均为各场骨干新闻通讯员。其中年龄最大的57岁,有两名女同志也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将骑自行车深入全师15个农牧团场和师直工业企业的70多个基层连队、车间进行实地采访,历时一个多月。  相似文献   

19.
有的通讯员问我:怎样才能做到深入采访?采访需要把握哪些重点和要领?我根据自己的体验作以下回答:要把稿件写得充实、生动,关键得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材料哪里来呢?这就要通讯员到发生新闻的单位、地方去了解,有计划、有目标地去进行材料的收集,这就是采访。“先搜集材料,越多越好。”(作家老舍语)。日本一位著名的记者也说过:“要写一百行的报道,就要积  相似文献   

20.
要想写出好的新闻作品,采访必须深入到位,这是新闻从业人员所共知的常识,采访“深入”程度也成了新闻记者业务水平高低最核心的衡量标准之一。作为一名刚刚走上记者岗位不久的年轻记者,笔者试图从有限的新闻采访实战经验着手,简要论述“采访硬骨头该如何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