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为而治     
美梦 《家长》2005,(12)
认识我的人都羡慕我有一个人见人爱、“不用管”、“不用操心”的好儿子。殊不知,好儿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精心教育的结果。在儿子出生前,我曾当过一段时间的管理学教师,深知“无为而治”是最科学、最高深的管理艺术,也是管理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孩子出生后,我尝试着用“无为而治”的管理方法来教育孩子。一方面,对孩子的思想动态、朋友圈子等情况了如指掌,对孩子的受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用百般挑剔的眼光去选择和营造;另一方面,对应该由孩子自己处理的事情,绝不轻易插手,对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太满意时,绝不简单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  相似文献   

2.
前几日,偶遇许久不联系的两个朋友.他们夫妇现在都已是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寒暄之后,我们谈到了普天之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谈及此话题,两位朋友无不羡慕我有一个成绩优秀又听话懂事的儿子,而他们自己的儿子却让他们非常头疼。对此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前几年我曾见过他们的儿子.那是一个很聪明可爱的孩子.在班上总是考前三名,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并掌握了许多英文单词,他是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理所当然是家长的骄傲、教师的宠儿.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会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而担心。  相似文献   

3.
前几日,偶遇许久不联系的两个朋友.他们夫妇现在都已是复旦大学的副教授,寒暄之后,我们谈到了普天之下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子女的教育问题。谈及此话题,两位朋友无不羡慕我有一个成绩优秀又听话懂事的儿子,而他们自己的儿子却让他们非常头疼。对此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前几年我曾见过他们的儿子.那是一个很聪明可爱的孩子.在班上总是考前三名,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很多古诗词.并掌握了许多英文单词,他是一个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孩子……在我看来.这样的孩子理所当然是家长的骄傲、教师的宠儿.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居然会为这个孩子的教育而担心。  相似文献   

4.
粗说细节     
与几位朋友聊天,说到教育孩子的事。有朋友抱怨,如今的孩子是“刀枪不入”——道理讲了无数遍,利害关系说得明明白白,可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这可怎么办!怎么办?笔者当然也拿不出现成的招数。但是有些家长的做法,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有一位家长,因为儿子“煲电视”而苦恼,什么招数都用了也不行。一天,儿子放学回家,不等儿子开口,老子便诚恳地和欣喜地对球迷儿子说:“今晚世锦赛上,姚明和大郅都上场,你可  相似文献   

5.
美国评价好学生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书育人》2005,(3):26-26
一个朋友到美国十几年了,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的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去看一看,可能家家都是如此。朋友介绍说,每学年结束时参加家长会,总看到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得到奖状,空手而归的寥寥无几。“老师评奖不是为了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是为了表彰某几个人,而是为了鼓励所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6.
编者语:有一位教师家长抱怨道:有孩子的教师一定有这种体会,孩子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表现好就可以得到一个小星星(红花)的奖励,有时候就直接贴在孩子额头上,开始孩子很兴奋,睡觉也不让揭下,后来很快就不在乎了。我儿子现在上小学一年级,还是这种做法,不过小星星多了,十个换一个大的,但儿子只是偶尔提到。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一个朋友从国内来美国十几年了,他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在他家,我发现每个孩子的屋里都有一大堆奖状和奖杯。我不禁称赞朋友很会教育孩子。没想到朋友说,你到有孩子的美国人家里  相似文献   

8.
怎样让孩子过一个有意义的假期,许久以来一直是家长和教育专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一些有识之士纷纷指责家长们忙着为孩子“充电”加重孩子负担,强烈呼吁还孩子自由的时候,笔者却注意到报上这样一条消息:2002年暑假,哈尔滨市流行易子教育,即和朋友“换”孩子,让孩子换一个环境,接受另一种教育,改掉在自己家里改不掉的坏毛病。这让我立刻想到了鲁迅说过的“易子而食”那句话,笔者非但不能明白其中的奥妙,倒是对此做法有了几点疑问:首先,从孩子一方看,一般而言,听话的孩子家长绝不会舍得“易”出去,也没有那个必要,而大…  相似文献   

9.
有一次和住在加拿大的一个朋友聊天,听他讲自己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觉得很受启发。他的儿子11岁,是个独子。朋友说,从两年前开始,儿子就承担了每天晚饭后洗碗和倒垃圾的任务。他的劳动不是无偿的,做爸爸的每星期付给他一定的报酬作为他的劳动所得。不过,这劳动所...  相似文献   

10.
《教育》2008,(4)
笔者的美国朋友Randy有5个儿子,小的12岁,大的已经大学毕业工作了。这5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到中学12年级,全都在自己家里上学,妈妈当老师。在美国,学龄孩子不上学是违法的。但是,孩子和家长对教育的形式有  相似文献   

11.
一日朋友小聚,一个朋友谈到他教育孩子的失败:为了孩子可谓不惜血本,托人找关系,让孩子上了全市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结果折腾几年下来,钱出了不少,到头来儿子连个高中都没能考上。因为儿子自始至终都有一种优越感,反正考不好,老爸有的是钱,照样能读好学校。无独有偶,我的一位亲戚的女儿小学快毕业了,生活还不能自理,因为她家太有钱了,结果把孩子娇惯得不成形。家有保姆二个,一个管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拜访一位朋友,发现他正在与儿子抢吃一块巧克力,朋友先是跟儿子讲道理,让儿子分一半给他,儿子不干,朋友生气,儿子最后乖乖地分了一半给他。我感到奇怪,朋友是不喜欢吃巧克力的人,怎么今天破例了,朋友解释说:“我不爱吃巧克力,但我想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让孩子从小学会回报,”这句话说得真好!的确,回报意识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相当的重要性。第一,它可以使孩子由回报父母变成回报他人和社会,从而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吝于付出,我们是无法指望他向他人和社会奉献爱心的。相反,一个从小懂得回报父母…  相似文献   

13.
江奔 《早期教育》2001,(22):7-7
儿子五岁那年,他妈妈在一场车祸中走了。“没妈的孩子橡根草”。我天天要上班守候那几百元钱的工资,每天下班去接儿子时,幼儿园的孩子早己所剩无几,儿子常常是一个人趴在窗台上哭泣。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慧,后来她成了儿子的后妈。当后妈最敏感的问题就是如何同孩子处理好关系。我对慧说,儿子同他的妈妈有很深的感情,他妈妈在世时,把孩子当成心头肉,“儿子接纳你.肯定有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巴述丽 《家长》2012,(Z1):8-10
朋友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常常说谎,明明所有的证据都指向孩子在说谎,可孩子就是不承认。朋友说自己很痛苦,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听了朋友的述说,我除了安慰朋友以外,还跟她讲了自己对儿子进行诚信教育的方方面面。言传身教,让儿子意识到讲诚信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我的孩子     
张立 《学前教育》2006,(7):64-65
当初带班面对别人的孩子时我就常常问自己:如果这是我的孩子。我会怎么对他?我和班上的孩子相处得很好,工作也比较顺利,许多人都说:你是一个好老师,一定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儿子——飞飞。  相似文献   

16.
暑假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位母亲打来咨询电话,讲述了她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她说她离婚后一直一个人带孩子,朋友邀请她和儿子暑假期间去外地旅行,可是儿子说什么也不跟她去,非要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看电视,玩游戏机。把儿子放在家的假期就要结束了,她和儿子还是没有吵出个结果来。她还说,为了能够引诱儿子一起出去旅行,她许诺了非常优厚的条件:给儿子买一个最想要的游戏机;买一双名牌运动鞋;再买5盒他最爱吃的薯片儿……可是,儿子的话依然斩钉截铁:“你咋这么黏糊呢?我说不去就不去!”有的父母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去旅行,也不能大胆地…  相似文献   

17.
孩子该不该放自己班上教小林是某市实验幼儿园教师。儿子入园时,她有了烦恼:儿子能不能放在自己班上?放自己班上,是否利于儿子的成长?是否会影响自己对其他孩子的关爱?再三思量后,小林将儿子安排在别的班级。有一天,小林看见儿子在区角活动时被冷落了,原来任教老师正在单独教自己的小孩。这时,小林后悔没将儿子放在自己班上。孩子入园时,许多教师可能也有类似的困惑。那么,孩子究竟该不该放在自己班上教呢?  相似文献   

18.
前一阵子跟一群朋友聚餐时,其中一位有一个五岁儿子的朋友提到她已经有五年不曾进电影院看电影了,因为带孩子忙,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单身时,三不五时要做个脸啦、泡个澡的,有了孩子后,什么都别想了。有些女人当了妈妈后,就让自己退到人生的第二或第三或更后面的顺位置了。  相似文献   

19.
孩子是家中的宝贝。为了争得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殊照顾,许多家长便绞尽脑汁、暗送财物给老师。于是,一些教师的“爱心”便染上了“金色”:你送礼来,我就格外关心你的孩子;你不送,对不起,你的孩子我就不闻不问,反正你又不能看着我。什么“师德”呀,“教育原则”呀,统统置之脑后。 我有位朋友的儿子在上小班,由于年龄小,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第一学期,孩子每夭回家,不是里面衣服没扣纽扣,就是穿错了别人的衣服;不是鞋子穿反了,就是裤子上的洞洞穿到后面去了。朋友自嘲地对儿子说:“这  相似文献   

20.
“自己的孩子自己爱,自已的孩子自己疼”,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然而您是否已经和自己的孩子成为“朋友”了呢? 我的儿子已经30多岁了,有一次听他和朋友交谈时说:“我最好的朋友是我爸爸,从我开始记事以来,最关心我的是爸爸。我最需要帮助时,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