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和发动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同时 ,在抗日根据地对旧有的婚姻观念与婚姻形态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造 ,并依据党的理论对建设新型婚姻形态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要任务是抗日 ,婚姻解放也需要服从这个大局 ,一旦婚姻解放影响了抗日的整体利益 ,根据地政府也不得不在政策、方式、力度等方面做出调整 ,这也是抗战这一特定背景下婚姻解放与婚姻建设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和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婚姻立法对中国妇女婚姻自主权、人格权、财产权诸权利的法律保障,试图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妇女人权保护的历史性贡献,从而为完善当代中国妇女人权法律保障制度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婚制度,以聘娶为主要形式,其程序一般要具备“六礼”。徽州的婚礼基本程序与“六礼”一致。明清徽州早聘之风较为盛行,乃至指腹为婚,因为早婚对徽商家庭具有特别的意义。明清徽州婚姻禁止性原则主要包括同姓不婚与良贱不婚。由于受到明清普遍的婚姻习俗和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徽州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导致妇女的守节、殉烈或婚姻生活的不幸。  相似文献   

4.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晋北根据地大张旗鼓地进行的妇女社会教育,使极少有机会读书识字的晋北广大农村妇女的身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于受晋北农村特有的地理、历史、习俗、经济以及封建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处在严酷抗战的特殊环境中,晋北农村妇女的社会教育明显表现出阶段性、不平衡性、多样性、政治化及男性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婚姻制度改革,太行山农村地区人们的观念和当地的婚俗因此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婚姻观念开始逐渐被打破,一些妇女自觉起来反抗不合理的婚姻;男女青年反对包办婚姻成为潮流,买卖婚姻减少,童养媳和早婚现象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妇女积极参与生产,勇于参政。随着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促进了她们群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妇女的社会舆论表达。她们提倡妇女解放和生产、婚姻解放,宣传妇女参政和妇女教育,参与抗日宣传表达等。通过妇女组织引领社会舆论,通过开展多种形式活动扩大了舆论传播力,同时也推动了自身解放。  相似文献   

7.
传统婚姻制度延续数千年,严重落后于抗战新形势,极大地阻碍了妇女参加抗日斗争。于是,晋察冀边区改革了传统婚姻制度,大致分为反对虐待妇女、提倡婚姻自由和建设富裕和睦的家庭三个时期,有效地发动和组织了广大妇女,为抗战增添了一支新的生力军,并促进了妇女解放,初步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不过,晋察冀边区改造旧婚姻制度的初衷是动员妇女参加抗战,而不是以妇女解放为目的,这种实用主义倾向导致了婚姻制度改革的简单化、表层化,故现代婚姻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8.
婚姻问题,是广大妇女的切身问题。在封建社会妇女当作商品买卖,尤其像山西这样交通落后,文化闭塞地区,旧的婚姻制度更是具有不可动摇的垄断性优势,很少受到新的婚姻观念的影响,生活在农村的广大青年男女,俨然承袭了传统的礼俗和规范,婚姻不得自主,一切由父母包办。在抗日战争时期,这种落后的、不合理的状况,开始起了一些细小的变化。但婚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可以帮助读者对抗日战争时期山西妇女的婚姻状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家长制的宗法社会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为数千年婚姻手续的定则,封建制下的旧式婚姻制度有种种弊端。辛亥革命对旧式婚姻制度有强烈的冲击和影响,从此以后,婚姻生活领域里出现了一些富有时代特征的新动向。但影响又有一些不平衡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在传统社会中,女性在婚姻关系中的自由权利一直被漠视,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仍无改变。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后,为发动妇女参加边区建设,将妇女从传统的封建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实施《晋察冀边区婚姻条例》等新的婚姻政策,彻底改变了旧的婚姻制度下无婚姻自由、男女不平等、包办买卖婚姻等封建陋习,女性的自由婚姻观念得以确立,妇女在婚姻和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极大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一、传统婚姻生活特点:中国传统婚姻生活是宗法制下的婚姻生活.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在宗教制下人们的婚姻生活对社会来说是独立的.而在宗法制度下,人们的婚姻生活必须和家族的利益相一致.宗法制本身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对婚姻要受到家庭的支配;在男女婚姻生活中,女方又要受到男方的支配.这就是中国传统婚姻生活的宗法制特点.  相似文献   

12.
庙会是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具有信仰、娱乐、商贸及交往等功能。随着山西革命根据地建立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政权的社会组织和动员能力也不断增强。在这期间,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庙会也经历了自发存在到政府力促恢复再到不断被改造的过程。革命根据地政权在延续传统的同时,赋予庙会以新的功能。这一过程表明了根据地政权对传统文化既传承又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婚姻生活史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是社会风俗史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婚姻史的研究却被忽略。本文旨在对传统婚姻生活特点及贞节观、婚姻限制诸问题作一尝试性探讨。文中所谈未必言中肯綮,不是之处,望同志们给予批评指正。一传统婚姻生活特点谈到中国传统的婚姻生活,我们不能不涉及到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法制特点。中国传统的婚姻生活是宗法制下的婚姻生活。中国社会传统的宗法制度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宗法制度的形  相似文献   

14.
我校历史系资深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张邦炜先生长期致力于宋史研究 ,著述颇多 ,且视角新颖 ,别开生面 ,独具个性 ,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人民出版社 2 0 0 3年 12月出版的《宋代婚姻家族史论集》是其自选集之一。全书收录论文 2 1篇 ,凡 35 .5万言 ,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 :婚姻。在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共性作了新的概括之后 ,着重探讨宋代婚姻制度的种种特色 ,特别是“婚姻不问阀阅”而“贵人物相当”这一足以反映唐宋社会变革的历史现象。著者还对两宋时期的性问题发表了独到的看法 ,描述了少数民族特点鲜明的婚姻制度与习俗。…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冬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进入1941年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为了克服困难、争取胜利,中共中央要求全党加强对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教育工作。太行根据地政府根据中央指示,利用和改造了农村中传统的学习方式“冬学”,将政治教育渗入到根据地中,不但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而且起到了教育群众认清形势、增强胜利信心的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落后封闭地区改造社会传统进行的一次成功尝试,同时也成功地建构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使植根于华北乡村社会中的“冬学”获得了新的语境,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群众基础、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鉴于我国事实婚姻立法现状的不足,我国应立法规范事实婚姻制度,明确事实婚姻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事实婚姻自动转正制度和婚姻监督制度等,以加强对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婚姻制度、婚恋习俗、婚恋观点三个方面对商周的婚恋文化进行了考察分析,结论是:商周虽然实行的是夫权制度下的一夫一妻制,但由于社会依然保留了部分原始习俗,才使得妇女在婚恋活动中较为自由,对妇女的贞节观也很淡漠.  相似文献   

18.
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造就了世代人的落后婚姻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思想的传播,打破旧有的婚姻现状,建立新式婚姻制度迫在眉睫。苏区内部制定新的法律条例,颁布《婚姻法》,以此开展了以实现婚姻自由、一夫一妻、保护军婚、保护妇女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婚姻制度变革工作。通过变革婚姻制度这一工作,促进了苏区妇女的解放进程,越来越多的妇女投入到扩红支前的革命中来,为苏区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上海二期课改高一历史新教材第七课《婚姻与家族》中的婚姻制度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婚姻制度的演变是人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传统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对此问题很少涉及。对婚姻制度演变的探索,学者们质疑、释疑、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20.
人类婚姻制度、习俗很早就在民间歌谣中有所反映了。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曾经历了原始群婚、血缘群婚、亚血缘群婚、对偶婚等形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实行了一夫一妻制或一夫多妻制。就《诗经》而言,就有三分之二的诗篇是反映婚姻问题的。从这些诗歌中,可以看到当时婚俗的一个侧面以及婚姻制度,同时也展示了婚姻制度发展历史痕迹。试从内婚制、先从妇居制、媵婚制、收继制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