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扬州,临江,近海,运河贯穿其中,有水陆交通之便。在清代,两淮盐运使署设置于此,成为全国的盐运集散中心。那时,许多盐商大贾集聚扬州。盐商的财富是惊人的,"富者以千万计","百万以下者,皆谓之小商"。经济必然影响文化,盐商们以有文化、有修养为荣。在"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的世风影响下,很多盐商大贾喜欢附庸风  相似文献   

2.
南京国民政府的盐政改革基本体现了其对现代化目标的追求,但在改革中出现的"验票"之举,却明显违背了其意旨。"验票"是南京国民政府摆脱财政困境的权宜之策,它构成南京国民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环节,有效地限制了专商与地方势力的联系,使盐商就范于以取得中央政府承认来换取自身利益的保证。所谓的南京国民政府验票的"政权基础说"以及验票的盐商集团"撵金运动说"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3.
1915年的"赔款报效"是北京政府向盐商索取的巨额变相盐税。北京政府为偿付当年到期赔款,向各地盐商摊派巨额报效款,盐商为维持或恢复其特殊权益,借机提出认缴报效的附加条件,官商勾结,互为利用,达成利益交换。这不仅对民初盐务改革中刚刚建立起来的近代化盐税管理体制造成了破坏,而且直接影响到了民初盐务改革的进程和走向。  相似文献   

4.
从前扬州有一位盐商广交士人,在平山堂作东大宴宾客,请金农首座,以此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席间,大家一致决定以古人诗句“飞红”行酒令,以作诗来助酒兴。  相似文献   

5.
清代淮安府是京杭大运河上的重镇,文学活动曾经繁荣一时,盐商的参与是一重要因素。来淮的盐商,很多是儒商,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园林,并以此为平台组织文会,吸引各地文人前来参加,活跃了淮安府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的两淮盐商所操盐业曾在扬州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盐业为中心的盐商经济拉动了其他众多经济行业的发展.两淮盐商对扬州城市发展及名都结构布局与地位、性质的最终奠定作用非凡.它对扬州经济生活等领域的远期影响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清初盐业赈济和河道疏浚经费相关制度的回顾,表明了这两项经费都来自于盐商的捐输并给予盐商沉重的负担。同时盐商运销过程中的沿途官员的陋规索需也十分巨大,进一步加重了盐商的负担,加重成本、影响销售。盐商寄望于返程运输粮食的赈济效果,希图皇帝能够取消地方官无度的陋规索需。耗羡归公后,雍正帝革除了沿途地方官的过度陋规、浮课。虽然盐商获得了更多利益,但是归公后的耗羡之外,盐商仍然不敢不向各地衙门缴纳部分已经被革除的额外陋规。为了避免官员收受额外陋规,雍正帝和盐政当局建立盐义仓,将这笔额外陋规直接用于赈济和服务河道疏浚。这种盐义仓制度是既有的盐商缴纳赈灾疏浚经费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实质上包含了盐商和盐政当局保卫耗羡归公成果、反官僚腐败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盐法策》史料和“变结联宗”史料中,并无关于徽州盐商与盐务官吏勾蛄以压贿赂等事实依据。王振忠先生是用“捕风捉影,无中生有”的手法。将勾结、贿赂等耸人听闻的炒作言辞加在盐商身上,并又夸大其词,称盐商夹带盐斤是“贪赃枉法”。这些都是欠妥的。  相似文献   

9.
考察清代的扬州书院教育是探索扬州党派的一个切入口。扬州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的掌院中,有些人又是盐商的上宾,盐运使的幕府中,有些人是著名的学者。扬州书院的经费,有两淮盐政、盐商的资助,束修、膏火皆优于其他书院,吸引了著名学者来扬执教,优秀学子来扬求学。这样难得的历史机遇,是扬州学派产生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代官僚资本是盐商发迹的主要资本来源之一。清初,盐商依靠官僚资本的扶持得以迅速发展,并于乾隆中叶达到顶峰。但乾隆后期以来,随着官僚资本的日益高利贷化,盐商因受累于官僚资本的剥削和压榨而逐渐走向衰败,嘉道以后,终于发展到纷纷倒闭的局面。事实表明,清代盐商的兴衰与官僚资本之间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盐商和扬州的人文盛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交通便利、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城市,两淮盐商由于业盐而富甲天下.扬州的繁荣发达与两淮的盐商有很大的关系,本文就是从这一点出发通过盐商修建学院、延致名人等方面来来分析扬州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清代的扬州在文化事业上能达到鼎盛状态,缘于盐商们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清代的两淮盐课“动美国计”,两淮盐商富甲天下。盐商的大量资金相当一部分用于自己奢侈性的消费,其饮食消费对扬州饮食风尚产生了极大影响。清代盐商对扬州饮食文化有着应予肯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清代,盐业经营有利可图,盐商通过经营盐业发家致富后,成为地方望族,他们往往会凭借自身的财力和地位等参与地方社会建设。本文试以广东盐商的典型材料为个案进行分析,集中展现盐商对地方宗族的参与建设情况,从而揭示盐业与地方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清咸同年间和民国时期先后两次"川盐济楚"带来了自贡盐业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因盐致富的盐商群体的形成.这一群体作为地方精英,在近代社会中既扮演着功利性角色,又扮演着表现性角色,其慈善行为正是双重角色纠集的结果.对近代自贡盐商慈善行为的讨论,将近代史材料与社会学分析框架联结起来,提供了观照当代社会问题的间接路径,对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康熙年间,汉口出现了一种由两淮盐商设立的专款“匣费”,主要用于逢迎官员。随着匣费逐渐增多,需要一种专门人员来管理匣费,这些人员多从商人中产生,所以被称为“匣商”。文章主要探析汉口匣商的性质、出现的时间、影响以及消失。通过对汉口匣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的了解两淮盐商这一群体。  相似文献   

16.
丁日昌在两淮盐运使任上首先对盐务本身进行改革。针对以往的弊病,在运销环节上,他采取了固定引额和成本的方法,不准盐商多请引,也不准盐商少运盐;在生产环节上,他督令修复生产盐的场垣,划定界限、筹备煮盐用的草薪,减轻盐的生产者灶户和盐商的负担,以恢复和发展盐业生产。其次,他通过拟定在任盐官功过奖惩章程,并定期对官员进行选拔、考核,对管理盐业生产、流通的各级官员的作风进行了整顿。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运城的盐业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在盐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为了方便盐商子弟的入学受教,运城形成了以河东运学为主,三大书院和五所社学相互补充的较为完备的教育体系。而这些教育机构创立与发展也都离不开运城盐务机构、官员以及盐商的支持。教育的兴盛已然成为了明清时期运城盐文化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盐专卖制度中国家与盐商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杰 《培训与研究》2003,20(3):61-64
本从国家与盐商的法律关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盐政的发展历史。笔以为国家与盐商的法律关系具有多重性与多变性的特点;盐引作为国家与盐商法律关系的凭证,其法律性质也应是多重和多变的;两法律关系的发展史对我国经济制度多有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9.
山西商帮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人集团,其经营的商品以盐、茶规模最大,两者均为官府严格控制的专卖商品,均能获得垄断利润,因而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盐商与茶商在兴起的时代背景、经营活动的地域范围、衰落的原因等方面又有明显的相异处。本文就山西盐商和茶商之间的异同作一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中贯京杭大运河,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造就了扬州的几度繁华。"扬州繁华以盐盛",由于扬州盐商崇尚儒雅之道,扬州盐业在推动扬州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动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盐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