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4 毫秒
1.
文章运用大量史实阐述了施琅收复台湾的经过。今年是纪念施琅奉旨收复台湾 32 0周年 ,此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在清初统一台湾的过程中,福建总督姚启圣四荐施琅任福建水师提督,之后两人发生了"风向之争"和"专征权之争",关系交恶。康熙帝最终下令施琅专征,姚启圣在后方负责后勤军需之供给,并继续招抚郑氏集团成员。在收复台湾后,姚启圣、施琅又异口同谏保留开发台湾。这不仅表明姚启圣和施琅都为清朝统一台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表明二人在面临私人恩怨和国家统一大业的矛盾时,都做出了为国为民摒弃个人恩怨的正确选择,这种精神尤其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同大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六八三年(清康熙二十二年),割据台湾的郑克塽及其部属刘国轩、冯锡范等人在清王朝的强大的军事和政治攻势下,纳土来归。台湾又统一于大陆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这是台湾开发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在促成台湾问题和平解决的过程中,担任清军福建水师提督的施琅,在军事和政治诸方面有过突出的贡献。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晋江人。生于一六二一年,卒于一六九六年。他少长滨海,壮岁从戎,“通陈法,尤善水战,谙晓海中风候”。康熙元年(一六六二年),施琅任福  相似文献   

4.
姚启圣与清朝统一台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熙在统一台湾过程中有两大功臣,一位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另一位是福建总督姚启圣。史学界对施琅研究较多,对姚启圣却关注不够。与这一局面相反,日前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康熙王朝》(以下简称《康》剧),则赋予姚启圣以重头戏,以艺术形象塑造了这一历史人物。当然,电视剧所追求的是引人人胜、波澜壮阔、荡气回肠,所以,往往既有史实又有虚构。而作为史学工作,理应分辨出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虚构。  相似文献   

5.
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终于以和平方式统一了台湾.在完成统一大业之后,清王朝的政治形势更加稳定,经济更加发展.其中,台湾在这些方面则表现得更为显著.康熙统一台湾不仅是有清一代的重大事件,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康熙能够取得这样杰出的政绩,首先取决于他的雄才大略、爱国立场、知人善用和善后措施;同时又与施琅在台、澎的战略行动,以及郑氏集团在关键时刻的正确决择,都有密切的关系.本文拟对康熙统一台湾的历史背景、回归过程、善后措施和深远影响,做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1999年8月31日-9月2日,南开大学为纪念校庆80周年和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教授百年诞辰,主办了“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来自海内外的114位(其中海外学者28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学术集会。与会者对明清各个专题及近现代以来的中国社会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明清人物王锺翰通过施琅与洪承畴的比较,认为施琅是推进民族统一的英雄。陈捷先(台湾)分析了康熙对中西医学的认识,指出康熙重视西洋医学,但未能以政令普遍推行,致使医学现代化不能成功。彭云鹤对治河专家齐苏勒进行了研究。申龙…  相似文献   

7.
统一台湾是清朝康熙皇帝在位时的重要决策,然而,这个决策却经过决定、动摇、放弃、再决定,最后得以施行并获成功的复杂过程。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的全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人物,那就是施琅。他多次向清政府建言统一台湾,尤其是在康熙四年(1665年)进兵澎湖因遇飓风失利之后,仍矢志不渝,继续向清政府献计献策,终于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他率军完成统一台湾的大业。本文探讨了施琅在清政府统一台湾决策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1683年,康熙帝一举统一祖国,丰功伟绩,彪炳日月。但七十年代前,史学界尚有一部分同志从大汉族主义观念出发,对康熙统一祖国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对“奉明正朔”的郑氏割据政权歌功颂德,斥责归附清王朝、原郑氏部将施琅为“叛徒”、“叛将”,对姚启圣也认为不屑一提。近年来,对此问题已取得基本一致的正确看法。本文试就康熙亲政至台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施琅作为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伟大事业的继承人角度,阐述了施琅统一台湾奋斗历程的三个阶段,论说施琅对统一台湾、主张捍卫和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10.
1683至1895年间,许多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他们在捍卫台湾领土主权;为官清廉,科学整顿台湾社会次序;任官教职,热心办学;实施农业减税政策,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处理民族矛盾,促进土族民族与汉族融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清朝康熙皇帝统一台湾政策与军事将领施琅对台湾的收复;康熙时期农业、矿业众多行业的发展,为清朝治理台湾,提供了经济实力;清代大陆进士在去台湾任职前,均有在大陆内地任职的丰富经验等,系清代大陆进士在台湾任职时能发挥积极作用之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施琅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及保护其家族、子孙后代的利益出发 ,在率师统一台湾以后 ,及时地提出了保留台湾、治理台湾的正确主张 ,促使施氏族人大批移居台湾 ,从而对台湾农业生产、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实现了台湾与大陆的统一。针对当时清政府内部有人提出放弃台湾的错误意见,施琅上疏力主保留台湾,并屯兵镇守。施琅保台,主要是看重台湾的地缘战略价值,是为了加强海防,以保证清政府在东南沿海的长治久安。施琅300多年前提出的保台主张及其地缘战略眼光,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施琅是一个伟大人物,年少时,在郑芝龙手下任左冲锋,后因与郑成功不和,而投靠清廷,这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在清廷统一台湾的过程中,施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收复台湾后,他不计私仇,善待郑氏后裔,坚决反对清廷弃台湾不守,这对台湾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光地简论     
生活于康熙时代的李光地,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清初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的多贡献,特别是他举荐施琅,力主收复台湾,成为造福全中国的大事。至于后人常非议的"三案"说,丝毫不能影响到他在清初社会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最可议者,而是他在收复台湾后提出的"弃其地,迁其民"的荒谬主张,但因其中途流产,并不影响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士。清初,郑氏集团割据台湾,阻碍了国家的统一。康熙重用降将施琅武力收复台湾,设府建制,发展经济,化,促进了两岸特别是台湾的发展,维护了国家了的统一完整,保证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历史延续,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警醒后人珍视两岸关系,维护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施琅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通过探讨施琅作为投诚者而受猜疑,直至被剥夺兵权内调京师任内大臣期间的活动,说明施琅极力主张收复台湾的背后,与其个人的利益、需求及心理密切相关.只有全方位研究历史人物,才能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台湾与施琅     
清朝初年,清廷中曾有一场保留还是放弃台湾的争论。后来,清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击败郑氏军队并开始了在台湾的统治,其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的人物就是施琅。 施琅,字尊侯,号琢玉,福建晋江人。少从戎,原为郑氏部将,后降清。其人精通阵法,尤善水战,熟谙海上风候。历任清军副将、总兵、水师提督,后加左都督、靖海将军、靖海侯。 在台湾,自郑成功死后,其长子郑经嗣为延平郡王,其势力一度曾发展到福建等地。“三藩”之乱平定后,郑经被迫退守台湾。在此期间,清朝将军赖塔曾遣使致书与郑经,声称“本朝何惜海外一弹丸地”(指台湾),以不剃发,不易衣冠和称  相似文献   

18.
清朝时候,康熙皇帝派水军提督施琅将军去收复台湾。出发以前,将军用50个铜板在案板上占了一卦。结果50个铜板都是正面朝上,预示着出征必胜,于是士兵们士气大振。那么50个铜板都正面朝上是真的吗?我们来做个实验证明一下。  相似文献   

19.
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这是一般的常识。但是只凭历史事实就能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吗?显然不能。以前不久有关电视剧的施琅为例,施琅的身世与功业基本上都很清楚,没有什么疑点。先是海盗郑芝龙的部下,后来随郑归顺明王朝。清军南下后,随郑抗击清军。后来又随郑投降清朝。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高举反清复明大旗,施遂率部加入郑军。但后来因故与郑龃龉,又掉头投奔清军。结果在很长的时间里从传统的正统观念出发施琅一直是被看做变节者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在祖国统一的大义下,对施琅的评价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但如果说施琅是爱国将领就牵涉到爱什么国的问题,是爱他原来的大明国?还是后来的大清国?显然他起初是爱大明国的,后来却背叛了,转而爱大清国。因而以易代之际的忠君观点来看,无法说他是爱国将领,更不能说他是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康熙朝原始资料的考证,证明清朝廷在康熙二十三年前后未曾授封妈祖为天后,清代文献中记载康熙二十三年赐封天后的记载,是后人篡改原始文献的结果。但是,康熙中叶,闽台沿海民间皆有人称呼妈祖为天后,受其影响,雍正年间的闽台官员多以为康熙二十三年确实有天后之封,并将其上奏皇帝,造成雍正帝的错误。乾隆皇帝不愿彰显其父的错误,将错就错,正式封赐天妃为天后。其后,在官方政书中,将封赐天后远溯康熙二十三年,编造了施琅请封天后、康熙帝批准的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