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成语“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僵”,注家都注为“硬”。我们认为,这个“僵”应作“仰倒”,“死而不僵”就是死后不倒翻的意思。按《说文解字》:“僵,偃也。”“偃,僵也。”僵、偃互训。段玉裁《注》云:“僵谓仰倒。”“凡仰仆曰偃。”可见僵和偃都有仰倒义。《吴越春秋》记载要离谓吴王语曰:“臣迎风则僵,负风则伏。”僵与伏相对,也可证僵为仰倒或仰卧。魏人曹冏《上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因《项脊轩志》这一篇抒情佳作,而被闻一多先生称为“欧公以来唯一顶天立地的人物”。这篇散文几经周折终于从幕后走到台前,获得了作为散文精品的应有地位,可是几处不甚妥帖的译注,却影响了这颗圆润之玉的光泽。一、失“信”的“借”、“诸”先说“借”。原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译文:“借来的书籍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教师教学用书》)“借书”即“借来的书籍”,这种译法孤立地看实在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就疑窦重重了。其一,借的数量太大。求学问,不借书那是不可能的事,借…  相似文献   

3.
12月18日 晴 语文课上学的文言文《项脊轩志》里有几句话总是念念不忘、浮现眼前: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椐,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相似文献   

4.
一、组材,疏中见密,突出一个“巧”字。《项脊轩志》全文不长,涉及到的内容却很多。有景色,如日影返照、明月半墙等:有事件,如偃仰啸歌、庭院变迁等;有人物,如老妪、先妣、大母、吾妻等,不一而足,时空跨越几十年,记忆散漫琐屑。但整篇文章却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5.
别了,伊甸园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乐土,在那里可以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方圣殿,在那里可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相似文献   

6.
《项脊轩志》被选入高中语第三册.每当教学中沉醉于其清新淡雅之时,却有些遗憾。此中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之句,对其中的“借”字,教材中没做任何注释,但《教师教学用书》上则译为:“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这令笔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7.
肖阳  汪新华 《师道》2004,(4):60-62
长江之滨,蛇山之麓,有一所全国闻名的重点中学。这里铺青叠翠,廊回亭雅;这里群英荟萃,偃仰啸歌。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管理模式、一流的教育成果引人注目……她钟灵毓秀,含英咀华,作为荆楚基础教育的窗口,展现着骄人的风采;她锐意改革,求实创新,作为华中素质教育的先锋,引  相似文献   

8.
有兰香竹韵、“桂影斑驳”的淡雅情致;有“风移影动、姗姗可爱”的清幽月影;能使人陶醉于“借书满架、偃仰啸歌”的读书生活,陶醉于“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的寂寂庭阶……无论怎么想象,那都应该是一处有“曲径通幽”、有假山花池、有亭台楼阁的去处。但,当你打开《项脊轩志》,你会发现,使归有  相似文献   

9.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一个句子是“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人们历来对这个句子中的“借”字的理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10.
数钱     
那是一天中午,我回家吃了午饭返校,发现路旁绿荫处坐着一位白发苍苍气喘吁吁的老人。我一时好奇,停住脚步。老人身穿一件褪了色且打了几处补丁的衬褂,左边仰着一顶破草帽,右边  相似文献   

11.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桶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所施设也⑤。  相似文献   

12.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用了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陶醉在百年老屋里的读书生活的情形:“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笔者每每读到这里也总是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  相似文献   

13.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达他对百年老屋的特殊亲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每读至此,笔者在陶醉于这种“幽人独往,孤鸿缥缈”的佳境之余,却对“借书满架”一句心存疑惑。查看《教师教学用书》及多种针对教材的注解,此句均被译为:“借来的各种书籍摆满了书架。”结合作者身世,联系课文情境,又经多方查证推敲,笔者认为:四部备要本《震川先生集》卷十七中的“积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比教材中选用的“借书满架”于情于理都更为圆满。理由之一借书不易,何…  相似文献   

14.
"夫欲书者先乾研其墨,凝神静思,豫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只有意在笔先,才能意在笔中,达到意在笔外,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胡小兵 《学语文》2006,(6):3-13
明代散文家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语言简洁质朴。描写细腻生动。是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名篇。县中有句“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句中的“借”字。有的版本作“积”。就“借”来说,解释却颇为纷纭。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并略作讨论,以供同行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董西厢》卷二[沁园春]:“捧一员骁将,阵前立马。披乌油铠甲,红锦征袍,鼻偃唇轩,眉粗眼大,擔一柄截头古定刀。”凌晨埏注本《董解元西厢记》释“鼻偃唇轩”为“塌按:凌注未确。《裴度还带》二折:“五露者,是眼突、耳反、鼻仰、唇掀、喉结、《经》曰:一露二露,有衣无裤;露若至五,天寿孤苦;五露惧无,福寿之模。”《董西厢》  相似文献   

17.
针对新品种小麦-商麦8928的抗旱性,通过其色素含量、气孔数目及外部形态与抗旱性较强的小偃22对比,结果表明:商麦8928的抗旱性与以上几项指标密切相关,其抗旱性极强,适合在坡塬、旱坪地种植.  相似文献   

18.
《项脊轩志》是苏教版必修五的一篇课文,文章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下面是一位教师在串讲第一小节时的一个教学片断。当研习到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一句时——师:借来书籍堆满书架,归有光安居于轩内,长啸高歌,多么逍遥自在,怡然自得啊!  相似文献   

19.
李光地是康熙盛世时期杰出的名宦能臣,政治家与思想家,功勋卓著。李光地也是一代知名书法家,书法受董其昌的影响很深。小楷典雅而朴实,清和又严密,饶有生趣,平易简淡,超脱尘世。行书师法传统,融汇贯通,章法自然,俊逸洒脱,行云流水,偃仰揖让,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20.
《静听松风图》,南宋杰出画家马麟的山水画代表作品,图绘深山流水间的古松两株、只见幅中古松老干横偃如虬龙蟠空,一高士正端坐于松根处休息,其身向后倚斜,左手支于松干,右手轻执衣襟,倾首凝神谛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