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太武帝灭佛原因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是中国古代史上“三武一宗”灭佛的第一次。此次法难主要是由于佛教与儒、道二教之间的矛盾冲突,佛教自身的腐化堕落以及佛教与主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武宗灭佛是唐朝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事件,对于灭佛的原因众说纷纭,以往的分析过分地强调经济原因而忽视了道教的原因.实际上通过对唐朝一些反佛者的言论的分析,可以看出佛教与道教以及佛教与儒教的冲突才是武宗灭佛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巴蜀地区的佛道相争自南北朝时期即见端倪,至唐代前期愈演愈烈,双方施展各种手段,激烈地争夺信徒,以扩大本教影响,当时佛教似乎占有明显的优势。玄宗朝大力推崇道教却并不抑制佛教发展,但道教得到了朝廷的更多支持。佛道二教在玄宗时就呈现出相互融合、彼此渗透的趋势,到了中晚唐时期,最终形成三教“殊途而归、体本无异”的和谐共存局面。巴蜀地区具有深厚悠久的道教文化传统,唐代该地区的佛道之争颇具代表性,是我国中古时代佛道关系发展历史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佛道斗争是唐代两教关系的主旋律。唐代统治者的宗教政策以及宗教本身的排它性。使得佛道两教在获取上层支持和下层教徒两方面展开激烈的斗争。作为唐代重要道教文学之一的道教小说,其对佛教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唐代佛道之争的一斑。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吐蕃二百多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灭佛事件,其中后一次朗达玛灭佛,导致吐蕃境域"无佛"现象长达近一个世纪,给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最为深远的社会历史影响。本文认为,朗达玛时期之所以发生灭佛事件:佛教的过度发展是根本原因,经济问题是重要原因,政治问题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6.
陇南石窟和中国古代历史三教合一包含三教形成、三教一致、三教鼎立、三教合一等阶段。陇南石窟包括五种情况:佛教;道教;佛教为主,佛道兼容;道教为主,道佛兼容;儒、道、佛兼容。陇南石窟三教合一有五重涵义:从三教各自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从三教融合整体角度观察之三教合一;三教各自独立、和而不同;三教亦此亦彼;三教之中儒家一统。三教合一反映陇南宗教文化演变历程。陇南石窟为我们研究儒、道、佛三教和三教合一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朗迭玛灭佛运动对佛教在吐蕃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朗达玛灭佛是出于统治、维护王权的需要,作为赞普他必须要保证“权力制衡”.朗迭玛是统治者而非信徒,因此应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来看朗达玛灭佛运动.灭佛运动固然产生了很多弊病但却成功的促进了佛教与苯教的融合,为日后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埋下伏笔.  相似文献   

8.
从《大藏经》有关史料审视唐武宗的灭佛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藏经》辑录的有关唐武宗灭佛史料的辨析,认为唐武宗面对当时日益高涨的佛道矛盾,不能正确视之;在处理佛道矛盾的问题上,又采取了崇道毁佛的极端手段,这是灭佛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且认为正是有了像唐武宗灭佛这样的洗礼,才使佛教逐渐在中国走向本土化的归程。  相似文献   

9.
明代通俗文学作家冯梦龙思想上受正统的儒家影响,创作也受到晚明李挚和王阳明哲学思潮的濡染和市民阶层思想的影响.但由于晚明社会佛教中国化和道教的成熟,也由于历史上佛道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内容及艺术形式的影响,使得冯氏的"三言"也体现出了佛道教义、情境、形象的影响痕迹,它构成或影响了"三言"中许多篇目的情节内容,成为"情教"的手段,有些篇目也直接宣传了佛道哲理.  相似文献   

10.
论李德裕与会昌灭佛之关系——读《隋唐佛教史稿》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三武一宗”灭佛运动,唐代的会昌灭佛便是其中的一次。会昌灭佛,与武宗朝执政的宰相李德裕有很大的关系。史学界前辈汤用彤先生认为李德裕之所以积极主张灭佛,根源于他不喜释氏,进而推论出李德裕因与道教有关联而力斥佛教的见解。①我们认为汤先生的这一见解是存在谬误的。这是由于会昌灭佛的发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等根源,它的发生也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李德裕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一个封建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1.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传承创新,多种文化圆融共生,儒道佛乃是其主体。然各教信众层次不一,儒有圣贤,道有真人道长,僧有沙弥比丘,他们各守其道,依其道行及所授戒律而分层。各教修行法门亦有千秋,儒教克己灭欲,道教内丹外丹,佛教八道六度,渐行修法。三教共生互通,入教简单,管理规范,主张内外兼修,劝善嫉恶,对个人德行修养、社会和谐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  相似文献   

13.
儒学、佛教、道教发展到北宋,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局面。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佛教、道教也积极向儒学靠拢,由此形成"以儒学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的文化特征。历经发展的儒、释、道三种文化呈现出新的面貌,糅合并倾向于世俗化,对北宋社会民俗风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东汉进入中原以来,中国的文人土大夫有信佛崇佛佞佛的,也有贬佛抑佛灭佛的。所谓贬佛就是站在儒家或道教的立场上认为佛教不如儒或道;所谓抑怫就是主张限制僧尼数量和寺院经济的力量,不让其任意扩张;所谓灭佛就是主张完全干净彻底地消灭佛教于中国,即杀僧尼或勒令僧尼还俗、焚毁佛经寺庙及佛教偶像、没收寺院田产钱财、禁止供养佛舍利等。文人士大夫的灭佛、贬佛、抑佛言论自汉末以来,史不绝书,他们提出了种种灭佛、贬佛、抑佛的理论根据。面对这种挑战,信奉佛教的文人士大夫们又针锋相对据理力争,提出了种种护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佛道精神的浇灌下,茶从一种自在灌木变成了文化植物,饮茶也自然成了佛道文化。道教重于炼形,佛教主于修神,这就导致了茶与道教形似,茶与佛教神合。随着佛教东传日本,茶文化也随之东传。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我国后.经历了依附儒道而又与之相互吸收、对立、融合的过程。道教和佛教作为统治者巩固统治的思想工具.其兴盛与衰微的直接原因还是封建王朝上层统治者的崇抑策略。唐前期王朝对佛道采取了不同的政策.高祖太宗兼容并蓄.则天极力崇佛.玄宗醉心道教.大多导源于他们的政治功利.当然与其个人信仰亦有一定关系。佛道斗争的同时,也伴随着融合趋势.至宋明时.终于形成融儒、道、佛为一体的理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宗教所形成的方外世界,是诗人作为逃避现实世界的理想王国。唐代佛教、道教的发展跌宕起伏,但唐代文人对佛教、道教并不计较其高下,而是一视同仁地当作一种方外世界。由于李唐王朝与道教的特殊因缘和皇帝对佛学禅理的推崇,佛道二教弥漫社会各阶层。文人们是最先与其接触,受其影响最深的阶层。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更是儒、佛、道三教大融合时期。韩愈终生积极反佛兴儒,努力探索封建宗法制度的重塑之道,客观上起到了遏制中唐佛教消极避世观念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启了宋明理学之先河。  相似文献   

19.
北魏太武灭佛原因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关于太武灭佛原因的两种观点及分析关于北魏太武灭佛的原因,史学界目前存在着两种说法。一是佛道之争说。如侯外庐先生认为:“其发动太武毁佛则是土箸宗教对于外来宗教的联合进攻”。王仲荦先生也认为:灭佛是由于“搀入了佛道之争的因素”才发生的。二是经济原因说。如金家瑞同志在《北朝的  相似文献   

20.
九华山虽以佛教著称于世,但道教先于佛教兴于九华山,而且它还有一个与佛教既融合又斗争的自身发展历程,后在佛道斗争中九华山道教逐渐衰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