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班主任工作是中小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自己的思维定势和教育方法,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些思维定势和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例如,在和学生谈话时,有些班主任会不自觉地居高临下,以教育权威的姿态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总结了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3.
班主任工作时间长了,容易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和同学谈话,不自觉地总以教育者的身份,居高临下,或者批评,或者教育,或者指点人生迷津,或者指出缺点和失误。这样的做法,老师们习以为常,感觉到自己尽到了老师的职责。可是,事与愿违,往往学生并不领情,并且产生逆反心理,拒绝老师的说教,走到事物的反面。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言行,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转变自己的观念,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引领学生走向成熟,走向完善,走向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在实践中经过探索,总结了以下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一定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富有成效。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让老师或同学知道。这时候,我们单凭其行为表象,往往很难弄清他的真实想法。但作为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内心世界,才能在教育过  相似文献   

5.
在班主任工作中,教师常常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之间沟通,由此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影响、教育学生的目的。现今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他们的心理与个性特征比较复杂,如果谈话的方法或时机选择不恰当,往往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班主任教师在谈话前,必须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人性格特征,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以下是儿种常见的学生性格特征以及相应的教师谈话技巧。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一门艺术,谈话是学生思想工作中最常用、最普遍的方法.教育者的谈话艺术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教育工作的质量.但长期以来,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所限,在传统德育模式的实践过程中采用谈话方法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首先,在谈话目的上更多地体现为"说服"教育,只重视解决学生的问题行为现象,只要问题解决了,学生听话了就行,老师不注意对学生心理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包晓琦 《广西教育》2013,(29):47-47
在学生的教育工作中,说理是班主任经常采用的方式方法。艺术化的说理方式,可以使得谈话过程愉快而具有启发性,从而达到对学生行为表现的正向干预和影响,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有的放矢,注重谈话效率据调查,大多数学生都厌烦啰唆的说理方式。一遍一遍的重复虽说可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的印象,但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处于与谈话者不平等的被动地位,或多或少会产生排斥和抵触心理。另外,重复太多的说理方式容易致使学生因熟悉谈话的内容而注意力涣散,从而不重视教师的说理,因此使得教育工作平淡无奇,收效甚微。班主任的谈话,应当明确主  相似文献   

8.
很多班主任在抓班级管理中,习惯于以是与非、可为与不可为等精确性思维为指导,这对于教育、约束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班风无疑会起很大的作用。但是现实工作中往往会碰到是中有非、非中有是、亦是亦非等诸多的模糊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转换思维模式,采用模糊的概念或推理去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在某些班主任的工作中往往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既谁找学生谈话次数多,谁的工作就会被认为做得仔细、做得好。当然,谈话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无声”方式可有可无。作为班主任,我们的德育对象是一群人生观、世界观均未形成的小学生。他们活泼、向上、好奇、天真,而且任性,也不喜欢别人总批评他、指责他,最厌恶唠叨。如果我们总是在他们的耳边喋喋不休,他们很可能产生逆反心理、抵触情绪,不利于他们接受正确的观点、看法,所以我们的德育工作可多换方式,适当运用“无声”技巧。我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适当地运用“无声教育”,  相似文献   

10.
马建文 《班主任》2003,(3):29-30
在工作中我总结出“三避和四要”工作法则,收到一定的教育效果,撰写成文,以求交流。“三避法则”第一,教育学生要避开不利的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方向,它往往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