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早在3000多年前,在北京这片土地上就出现了一座城市,它最初见于记载的名字叫“蓟”。后来燕国迁都于此,蓟城便发展成为华北平原北部最大的城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郡县制,蓟城为广阳郡治所,成为经由华北平原进入中国北部和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隋朝以蓟城为涿郡治所,唐朝初年改涿郡为幽州,治所仍在蓟城。936年,契丹人占领了蓟城,在这里建立陪都,并在这一年改国号为辽。由于蓟城位于辽所统治区域的南部,所以叫做南京,又称燕京。金贞元元年(1153),金朝迁都于燕京,改称中都。 元大都与金中都的关系 金代的中都城是在辽燕京城的基础上扩建的,它的位置相当于今北京市宣武区西部的大半,以及丰台区和海淀区的一小部分。金大安三年(1211),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大举伐金,数次包围中都城,迫使金朝不得不迁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贞祐三年(1215),也就是金朝迁都汴梁的第二年,蒙古军攻破中都城,将金朝的皇宫付之一炬,整个中都(当时一般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北京建都860年,建城3058年。史载,公元前11世纪,周王朝建立。为加强对北方的统治,在今北京地区先后“封黄帝之后于蓟”(今广安门一带);“封召公于北燕”(今房山区董家林村)。春秋时期,“蓟微燕盛”,蓟被燕所灭。因蓟城处于华北平原的北端,是中原与塞上往来的交通枢纽,地理位置明显优于燕城,所以燕将都城迁移到蓟城。蓟城是北京市的源头,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乃至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1995年,为纪念北京建城3040年,原宣武区人民政府立蓟城纪念柱以为铭记。纪念柱位于广安门桥北侧滨河公园内,高8.5米,壮如汉阙。其上隶书“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相似文献   

3.
大兴县即今大兴区是北京地区历史悠久的古县,史称"天下首邑".据史籍记载,大兴县在秦朝时叫蓟县,汉至隋、唐不易;辽会同元年(938)升幽州为南京,设幽都府,旋将蓟县改称蓟北县;辽开泰元年(1012)将蓟城西部幽都县改称宛平县,东部改称析津县,隶属燕京析津府.析津县就是大兴县的前身.金贞元二年 (1154)析津县改称大兴县.大兴,寓意疆域广阔、兴旺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大兴县知县张茂节编纂的《大兴县志》中记载:"大兴得名,实自金始,历元明不易",至今已有86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西山一带,香山独具翠色,掩蔽在群峰之中。香山主峰“玉乳峰”,又叫香炉峰(俗称鬼见愁),因有两块巨石如香炉“时嘘云雾”而得名。它与万寿山、玉泉山,合称三山。大约自辽代开始,香山成为帝王贵族构筑寺庙、行宫的盛地。金世宗在香山营建行宫及佛舍,大定二十六年(1186),建成大永安寺,也称甘露寺。金章宗时,经常在此寻游打猎,又营建了会景楼等。其时,金章宗梦得二泉,掘而出水,特名“梦感泉”。元世祖也不止一次到香山永安寺。元仁宗皇庆元年,还拨钱维修。明代也曾拓建.清康熙十六年(1677),兴建香山行宫。乾隆  相似文献   

5.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小街、火巷、衖通四等。北京建都后的第一条胡同,是三庙街的胡同,位于现北京城内西南角,长椿街国华商场的后面。这是900多年前辽代建立的,当时名为檀州街。这条街由于历史上里共建有3座关帝庙,后得名三庙街胡同。到元朝后,规定大街  相似文献   

6.
永清县春秋时期属燕国封疆之地。先秦时期属广阳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1年),置益昌侯国。东汉世祖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废益昌侯国置安次县。三国至隋属幽州。为安次、方城二县地。隋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置通泽县。唐如意元年(公元692年)置武隆县。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改名惠昌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取“沙漠永清”之意,改惠昌县为永清县。  相似文献   

7.
燕京八景是老北京著名的八处景点,又称"燕山八景"或"燕台八景"。关于北京燕山八景的记载,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金章宗的年号)遗事》。这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道陵夕照、蓟门飞雨、西山积雪、玉泉垂虹、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相似文献   

8.
战国燕时属今辽宁之政区 战国起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止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燕,战国七雄之一,都蓟(在今北京西南隅)。  相似文献   

9.
知识角     
“六大古都”一般指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和杭州。 北京在春秋战国时为燕国国都,辽时建为陪都,称燕京。金时正式建都,称中都。元为大都。明、清称京师,通称北京。民国初期亦都于此。 南京在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大国及辛亥革命时均建都于此。 西安,西汉、前秦、隋、唐等代均建都于此。 洛阳,东汉、三国魏、西晋、北魏(孝文帝以后)、(隋炀帝)、武周、五代唐均先后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10.
明代黄册档案遭毁 明代,在宫廷斗争和皇宫火灾中档案损失严重。明初,燕王朱棣(明成祖)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发动了争夺皇位的战争——“靖难之役”,攻陷应天(今南京)后,宫中起火,惠帝不知所终。朱棣夺得皇位后,将惠帝在位四年间所颁诏令、大臣议事奏章等档案数千件“悉数烧毁”。  相似文献   

11.
明代南京皇室藏书规模和数量远胜前代,在中国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朱元津继承了历代帝王开国之初搜求前朝及民间遗书的传统,大力收集四方典籍。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六月,太祖攻克建康(今南京),即命有司访求古今书籍,藏之秘府,以资阅览。洪武元年(1368)十月,太祖下诏,收秘书监图籍,购求民间遗书。洪武二十三年(1390)又诏购遗书,福建布政司进《南唐书》、《金史》等书。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攻入元都(今北京),封府库图籍,守宫门,禁士卒侵暴。尽收奎章阁、崇文阁秘书图籍,及太常法服、祭器、仪象、版籍,运到…  相似文献   

12.
13世纪前期,金元之际,北京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历史人物,他就是曾任蒙古中书令的耶律楚材。他原是辽契丹贵族后代,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金尚书右丞耶律履第三子。耶律氏,名楚材,字晋卿,信奉佛教,法号湛然居士从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卒于蒙古乃马真皇后三年(1244)。耶律楚材生当金元易代之际,在这个铁蹄与烽火的年代,他以一介书生,独立于蒙古汗廷之上,制止杀戮与掠夺,推行汉法与汉化,为蒙古政权规划大政,草创制度,从而为蒙古政权的封建化,最终为元朝的建立奠基,“大有造于中国,功德塞天地。”(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八)他又是一位文化精英,精于诗、书、琴、禅,通晓天文、医术。曾编制《征西庚午元历》,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里差问题。复兴儒学,发展教育。还给后人留下了《湛然居士文集》等著作。  相似文献   

13.
《全国新书目》2022,(4):121-122
<正>本书通过各方面的研究,记述南海子在历史上的多重功能,传播南海子文化内涵。1125年,辽为女真族建立的金所灭。女真族主要生活在白山黑水的森林地带,“善骑射,喜耕种,好渔猎。”(《大金国志·初兴风土》)辽代国都政治功能较弱,金朝迁都燕京后,改变了辽代以来移动政治中心的形式,国都的政治功能得到强化,形成了固定政治中心与移动政治中心相结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按:卷数当补录为:十九卷。当录为:王昂。《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考录》录是志为十九卷,明嘉靖间王昂纂修.并称“见一八0二年旧目和一八0八年旧目。原藏两部,其中一部卷五地(‘地当‘至’之误)十六舆地、人物志,今藏北京图书馆;另一部卷十至十一,今藏上海图书馆。”万历《吉安府志》卷七选举第33页“明正德八年”下载:王昂.吉水人“解元.佥事,修壬午(当为嘉靖壬午年,即嘉靖元年)郡志。”据此,版本项当录为:明嘉靖元年刻本。  相似文献   

15.
杨红军 《北京档案》1998,(12):23-24
六朝古都北京,其历史从燕都蓟城形成时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漫长的历史留给今人丰富的地方志史料。虽然从汉代到宋、辽、金时期的北京地方历史文献大都散失了,如北齐阳休之的《幽州人物志》、隋代的《幽州图经》、宋朝的《平燕录》等都失传无存,但是仍然保留了一些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9,(22):11-11
史载,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十一月,杜甫游历蜀中,至射洪县,游金华山,瞻拜陈子昂故宅,旋往通泉县,游通泉山(今东山寺),写今射洪境内之诗作共18首,今存12首,其中就包括这首著名的《野望》。  相似文献   

17.
法源寺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老寺庙,座落在宣武区法源寺后街。唐贞观十九年(645)太宗李世民为悼念远征高丽的阵亡将士,诏令建寺,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建成,赐名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一度改名顺天寺,安禄山和史思明在寺内曾各建一座砖塔。中和二年(882),寺庙毁于大火,修复后又遭地震,辽咸雍六年(1070)重修后称大悯忠寺。明正统年间寺僧相瑢募金修葺,改名崇福寺。清初,顺治皇帝在寺内设立戒坛。雍正十二年(1733)又再次修建,迎请南京宝华山文海法聚至京传戒,赐额“法源寺”,成为律宗的寺庙。乾隆四十五年(1782)重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御驾亲临,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相似文献   

18.
在建立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中,董健吾非常神秘的到保安送了一次“信”。本文记载他的几个神秘要事。 1892年1月,董健吾出生于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县城东门棣华桥一个小康之家。青浦初创基督教时,前清有一位外国牧师来青浦传教,初始就借居在董家。董健吾的曾祖母在下嫁青浦董家之前,已人了基督教,家中人受他影响先后入了教。董健吾少年时考入苏州基督教会创办的桃花坞中学。在校中人了教。  相似文献   

19.
西山一带自明朝中叶便传闻有安葬建文帝朱允炆的所谓“天下大师墓”一说,如《长安客话》中曾引用了明代学者王在晋的观点:“建文墓在西山。闻嘉靖十五年九月,圣驾尝幸此。”又如,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景泰陵)又北二里,一丘一碑,碑曰天下大师之墓。仁和郎瑛曰:建文君墓也。通纪称建文自滇还京,迎入南内,号曰老佛,卒葬西山。”再如,杨士聪在《玉堂荟记》中写道:“建文帝葬处,距景帝陵不远,石碑题曰:‘天下大法师之墓’。”其后诸多北京志书中也沿袭此说,似乎是言之凿凿、铸成铁案了,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20.
静宜园即香山,是清代北京西郊皇家园林之一。山麓原为辽代中丞阿勒弥住宅,后舍宅为寺。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86)建成,赐名大永安寺,并有行宫。金世宗、金章宗、元世祖均曾临幸于此。明正德年间太监范宏拓建香山寺,明世宗、明神宗曾至此处。清圣祖亦曾临香山行宫及来青轩、洪光寺等处,并有题额。乾隆十年(745)始,即在旧行宫之基址上,廓香山之围墙,成为后来的规模。静宜园东、西、南、北四面各设宫门。园内有28景,即勤政殿、丽瞩楼、绿云访、虚朗斋、樱络岩、翠微亭、青未了、驯鹿玻、赔蛛峰、栖云楼、知乐场、香山寺、听法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