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时政     
审计署:部分地区变相损害农民利益;扬州“政府雇员制”引争议;福建强化人大监督;  相似文献   

2.
方韶毅 《青年记者》2006,(14):78-79
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主要有电视剧、电视栏目、电视纪录片三种产品。对于电视纪录片的概念,中国电视界素来把“电视纪录片”和“电视专题片”混为一谈,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所指的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符合纪录片基本特性,即以非虚构、纪录手段制作的电视片都在本文探  相似文献   

3.
“电视作为艺术”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引起很大争议的话题,众多学者否认电视是艺术。作为媒体之王的电视拥有巨大影响力,电视与艺术关系引起的争议备受瞩目。作为电视节目中艺术性最强的电视剧,它的艺术论对电视艺术地位的确立位居首倡之功。电视剧艺术论嬗变之旅从筚路蓝缕到学界热点,其中的历史,值得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4.
电视     
《视听界》2007,(2):113-114
“两会”开进演播室《一虎一席谈》人民大会“谈”,“超级新秀”不惧“紧箍咒”,央视《探索·发现》栏目引争议,文物专家呼吁“砸宝”当停,杨澜吴征接受王朔道歉。  相似文献   

5.
《视听界》2014,(4):14-15
6月6日晚,备受关注和争议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下称“舌尖2”,第一季称“舌尖1”)终于落幕,以投入3000万元进账2亿元的骄人成绩刷新了电视纪录片的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6.
书业内外     
出版企业“上市”成潮流“主业”不强引争议;当当网宣布赢利 业界人士提出三大质疑;周百义:从“谷贱伤农”想到图书折扣;萌芽系作家用“真写”对抗抄袭 呼吁“原创力”;哪种书被盗版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7.
电视讲坛节目以其特有的方式,借助于电视媒体把传统古典文化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精英文化”同“大众文化”的距离。它的出现必定要促使人们对传统意义上的“大众文化”进行重新思考和界定。围绕电视讲坛节目出现的一系列争议和批判,正反映了广大受众选择的多样性、自主性和独立性,而文化市场的这种分化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重视、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他们在备受瞩目的同时也备受争议。特别是近几年大量的电视选秀节目将“娱乐”旋风席卷全国时,观众对娱乐节目和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审美疲劳”也达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9.
电视能不能称为艺术,电影、电视能不能合称“影视”,长期以来一直在业界存有争议。对此本文提出“影视是艺术”的判断,并且论证了这个判断的成立是由影视共用的一套符号系统所决定的。本文提出“符号”是各门类艺术的基本通性,影视艺术所具备的符号性具有多元化、复杂化、通感化、隐喻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时统宇 《新闻实践》2001,(11):30-31
《莫把“脱困”当“脱险”》是辽宁电视台播出的一篇电视评论,在今年的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获得了一等奖,随后,又摘取了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桂冠。作为中国电视新闻奖的评委,我自然对评奖的过程十分清楚。那么,这篇曾引起过一定争议的作品,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呢? 在本届中国电视新闻奖评选中,评委们普遍认为送评的电视评论节目不尽如人意。横向来看,质量不如其他类参评作品;纵向来看,不如往年,能与前几  相似文献   

11.
热议     
《视听界》2007,(6):2-3
选秀之死? 广电总局的两条禁令无异于宣判了选秀节目的死刑,中国电视秀,在争议声中以“突然死亡”的方式迎来了自己的结局。  相似文献   

12.
“电视法制节目重在‘普’,根在‘法’,淡于‘奇’,贵在‘引’”(中央电视台副台长李东生)。这句话,很好地为我们的电视法制节目定了位。近十年来,电视法制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和各个地方台相继问世,并很快成为收视率较高的节目,电视在法制宣传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面对着亿万观众的电视法制节目主持人就成为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引导观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发言人”。那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电视法治新闻收视率较高,案件报道引起的关注和争议突出,舆论影响很大,其中出现的偏颇问题不容忽视。本文以央视“我爸是李刚”的李启铭案和药家鑫撞人杀人案两起具有代表性和争议性报道为例,对法治新闻电视报道的失衡问题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有关电视传播中究竟是以画面为主、还是以声音为主的争论,一直在电视理论圈中持续。其中,一些电视工作者明显承接了以往电影理论中的某些理念,认为“画面和环境音响”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另一派理论工作者则坚持“电视不是电影的妹妹,而是广播的弟弟,电视主要不是艺术欣赏工具,而是社会信息传播工具,因此语言比画面更重要”。这种争议,容易让人想起“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样古老的议题。而欲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也只有跳出“鸡、蛋之争”从更现实的角度重新思考这一课题。(一)把画面、声音两个系统割裂开的  相似文献   

15.
隐性采访,这种被人们称为“偷拍偷录”的新闻采访方式,眼下正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特别广播、电视媒体记者的偏爱。尽管有人对这种采访方式提出异议,但这并不妨碍它对热衷于挖掘“秘闻”的新闻记者的巨大吸引力。因为它毕竟能够让记者得到其他采访方式难以得到的真实情况,并且常常可以获得较高的“卖点”,受众较高的认可度。 然而,对隐性采访的争论依然存在。争议不仅来自社会也来自新闻界本身。由于这些争议涉及新  相似文献   

16.
宋晓蕾 《报刊之友》2011,(10):82-84
近来各大卫视流行相亲节目,引发各种争议。针对这一文化现象,与当下媒介研究集中于“娱乐化批判”不同,笔者试以意识形态、媒体神话和媒介奇观理论分析消费主义文化生境下电视相亲节目热播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7.
在电视农村报道中,有关农业方面的报道是重头戏。如果记者不能从一般中发现特别,从普遍中寻找区别,报道就只会是年年一张“老脸”,引不起受众的兴趣。  相似文献   

18.
媒体是特殊的文化产业的论断目前已经没有太多的争议。报纸作为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体,相对于电视、互联网而言,早已谈不上优势,现阶段说得最多的还是“冲击”。事实上,仅仅停留在“冲击”阶段,完完全全是缺乏危机意识。如果说“报业已成为夕阳产业”的论断还为时尚早的话,“报业微  相似文献   

19.
动向     
《视听界》2009,(4):6-6
2015年停播模拟电视:发改委力挺数字电视转型;少儿节目尺度大引忧广电总局出台细则;“三破一苦”戏应杜绝扩大化;专家建议设中南海新闻发言人:准确传达中央声音;江苏广电运营商跨省并购数字电视;三年覆盖67家电视台“喜羊羊”是怎样养成的。  相似文献   

20.
黄艾艾 《新闻前哨》2006,(11):37-37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那本引起很大争议的著作《关于电视》中曾提出过一个“电视人的道德主义”的命题。他引用文学家纪德的一句名言:“用美好的感情,却创造了糟糕的文学”,比照一些电视人的道德失范,认为他们“用美好的感情,制造的却是‘收视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