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现在是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引领经济发展需要科技创新,中国的研发、创新和技术系统及其相应的评估治理方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正应对着许多挑战。  相似文献   

2.
品牌和品牌理论是舶来品。品牌理论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在21世纪初成为党和国家发展我国经济的一种战略,即以质量优先为原则的品牌战略。本文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宏现概述了品牌和品牌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传入我国的历史;阐述了我国品牌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在世界品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阐述了黑龙江省品牌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在全国品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出了黑龙江省进一步发展品牌经济的对策和方向。该文的观点对于振兴我省的民族产业、培育和打造我省的知名品牌、提高我省的综合经济实力乃至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一趋势的主要特点,一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二是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日  相似文献   

4.
<正> “九五”及到2010年,是我省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再创辉煌的关键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和《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明确了经济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战略转移的方向、任务,也对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科技的需求,今后的一个时期,山东应该抓注机遇,大力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效益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正> 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关键,是做好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两件大事。谁在两个转变上认识早、抓得准、行动快,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否则,就会失去机遇,就会落后。 一、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 从人类发展史上来看,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高峰和生产力发展的高峰均有五次,都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第一次高峰发生在我国。由于我国以农业为中心的科学技术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使我国秦汉时代就进入农业经济发达的社会,成为封建大帝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11)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入,在促进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尤其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的科学技术进步正在逐步发展。当前,计算机技术是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对我国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并在各个层面得到广泛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集成优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概念与信息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并扩展了两者的优化与集成优势。旨在提高我国计算机应用程序的水平,并使之与各种系统更加紧密地联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科学的发展,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经济发展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导致了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也是推动本科教育发展变化的根本力量,高等教育要能培养适应经济形势需要的人才。因此专业体系设置及调整要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念、及战略思想,系统化的进行专业体系设置,建立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模式,并研究专业体系设置策略。  相似文献   

8.
简泽 《科学学研究》2011,29(3):366-372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地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中国奇迹”。 然而,我们就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认识还局限在线性增长的框架中。在一个非线性增长的视角下,这篇文章显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知识溢出效应和市场范围的扩展激发了中国经济从传统技术下的低增长路径向现代工业技术下高增长路径的转换,技术变迁、工业革命和经济起飞联合内生。通过把国际贸易发展的门槛效应、技术变迁与中国经济发展的非线性行为联系起来,这篇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上揭示了中国经济从贫困向现代经济增长起飞的一个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正>索洛在1957年一篇重要的学术论文中证明,技术进步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自此以后,人们开始对科学技术发展及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影响进行大量研究。1978年我国学者对科学自身发展规律,科技政策,科技与经济发展关系开始了探索。《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于1980年创刊,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科学技术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方面的综合类科技期刊。  相似文献   

10.
为加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作为教育与经济结合最紧密部分的职业教育,对促进这一转变将起到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要保持年均8%以上的可持续增长,必须在充分认识各种约束条件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对策。就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相应的发展策略主要包括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提升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人口作为影响经济水平的重要因素,其增长模式和数量水平对一国经济发展及经济政策落实有着重要意义。我们结合人口转变理论,利用时间序列,以计量方式对我国2000—2012年的人口增长状况进行实证研究,从经济角度对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并由此推测我国短期人口增长方式、经济影响及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八大经济区"规划,立足于充分发挥黑龙江省资源优势和开辟新的经济增长区域,结合这一省情,本文深入探讨我省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态势、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协调发展的保障措施等。  相似文献   

14.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的增长点,海洋经济在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动力转换以及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研究技术创新对蓝色经济的驱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意义尤其重大。文章先对蓝色经济及其相关概念进行辨析,明确蓝色经济的内涵;然后,对相关技术创新驱动经济增长和相关技术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文献进行梳理;最后,从技术创新如何驱动蓝色经济,蓝色经济技术创新驱动的主导因子与限制因子,以及技术创新对蓝色经济驱动力及其效果的测算等方面提出未来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世界经济生活中,经济体制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体制,因“第一生产力”的特殊作用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世界经济的实践证明,哪个国家具有与经济密切结合、高效运转、富有活力的科技体制,哪个国家就会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掌握先进的生产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而立于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对社会具有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改变,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本文探讨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的因素及为什么它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正> 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根本转变,作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这篇大文章,是“九五”和到2010年我国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课题。实施这个战略转变,必须正确认识科技进步与增长方式的内在联系,首先要实现工作着力点的自觉转移,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一、经济增长方式的内涵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于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不同而决定经济增长的一定形式。按照不同的衡量方式  相似文献   

18.
从索洛剩余模型出发,以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对商品价值进行分解,其目的在于推导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然后使用中国1978-2011年期间投入-产出要素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三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论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波动较大,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较为稳定。因此,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决策层应当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本文试图从企业这些经济“细胞”入手,从对科学技术的吸纳力、支持力的系统分析中,认识经济与科技结合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寻求使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在企业乃至整个经济中活跃起来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论企业技术改造和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进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实行转换的关键是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实行转换的标志是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导方式来替代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导方式。实行转换的基本途径是立足现有企业,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迄今为止,在公有制各个层次的经济行为中,“扩张冲动”及由此牵动的投资饥渴依然顽强地发生作用。铺新摊子、上新项目、搞外延扩大再生产仍然是许多决策者所热衷的主要发展形式。要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真正实现由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向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的转换,必须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