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元旦,北京人艺上演了郭沫若先生的名剧《虎符》。 为了庆贺演出的成功,剧院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除了戏组的全体演职员参加以外,还特别邀请了剧作者郭沫若和老舍先生。 春暖花开,风和日丽。大家坐着大轿车兴致极高地来到房山县的周口店,参观北京猿人遗址。 在参观的过程中,朱琳、于是之、戴涯和王望等主要演员——当时还都是三四十岁的中青年,有的簇拥在郭老身旁,学习历史知识;有的簇拥在曹头儿(剧院的人都这样亲切地称呼自己的院长曹禺)的身旁,交谈戏剧创作;也有的簇拥在老舍的身旁,与之谈天说地。 在不知不觉当中到了中午,我们来到山下的一间小礼堂共进午餐。  相似文献   

2.
《出版史料》2007,(2):70-70
著名编辑家赵家璧(1908~1997年)早年曾和鲁迅、老舍等作家有往来,在任上海晨光出版公司经理时,出版过鲁迅、老舍等人的不少作品。“文革”期间,迫于生活,一度卖藏书度日。1978年1月,赵家璧在给老舍夫人胡絮青的信中提到“我最近在写回忆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正>新生从56岁开始,我从美国科罗拉多州来到上海——我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年,是1996年。1941年,我出生在西安,8岁时随父母来到上海,读过中西小学,至今我仍能说一口地道的上海话。1949年随大江大海般的人群迁徙到台湾,1986年迁居美国,人生走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我又回到了上海这座欣欣向荣的城市。刚来上海时,我租房子,积蓄无几,一度还曾卖过水果。鲜有人知道,在台湾  相似文献   

4.
杨扬 《山东档案》2014,(6):69-70
民国时期,许多文化名人曾任职或客游山东。山东文化的源远流长和齐鲁山河的雄伟壮丽给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著名作家老舍在上世纪30年代曾在济南一边教书一边写作,事业和声誉蒸蒸日上,济南也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山东省档案馆保存着老舍给时任齐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林济青的信、齐鲁大学给老舍的聘书两份珍贵的档案,见证了老舍与济南长达四年的情缘。1929年,时任齐鲁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的林济青兼任代理校长,齐鲁大学进入了鼎盛期。  相似文献   

5.
<正>印度伟达先知曾说:"没有什么对不对的路,顺其自然接受现有的内外生活。"自从2010年我从乌克兰的哈尔科夫来到中国的北京,继而来到上海之后,经过数年的适应和磨砺,现在,我毫无保留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这里,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记录了我的梦想与生活。从语言适应、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一个个难关中闯过来,内心一直被一种神奇的动力所牵引——这种力量来源于上海的无限机遇和欣欣向荣的时尚气息。  相似文献   

6.
从《文坛故旧录》看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家璧先生(1908—1997)于20世纪20年代末进入以出版《良友》画报闻名海内外的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9年起先后在上海、桂林、重庆主持良友复兴图书公司;1946年末与老舍合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其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优秀作品而享誉中外文坛。20世纪60年代初,老舍先生曾来呼伦贝尔草原旅游观光。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访谈、历史的方法再现老舍先生的武术事迹和武学成就:在"列强当道"、"强国强种"的时代背景下尚侠习武;济南再次拜师,后辗转青岛、重庆、北京练功不懈;曾编写武术教材;访日期间以武会友赢得日本友人的佩服和尊敬;等等。  相似文献   

9.
从上海市区沿沪青平公路西行,一路碧草连天,湖光粼粼,移步换景之间便来到上海西郊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青浦.置身于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很难想象在半个世纪前,这里曾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县)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次,著名编辑赵家璧得知朋友老舍来上海开会,便打电话邀请他到家里做客。两人一见面,老舍便兴奋地向迎在门口赵家璧喊道:“恩人,我来了!”这一句“恩人”忽然让赵家璧有些摸不着头脑,但当时只顾与对方寒暄了,也没来得及多问。席间,两人小酌,赵家璧借着酒力,道出了之前的疑惑:“先生德高望重,与我也未曾有亏,为何刚才见面时称我为‘恩人’呢?”只见老舍放下手中的酒杯,爽朗地笑道:“还记得有一年,您曾给我寄过稿费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