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全有 《天中学刊》2014,(2):103-106
九月九日定型为民间传统节日是在西汉初期以前,而使用"重阳"这一节日名称,则是在东汉之后。重阳节包含众多习俗因子,许多因子来源于远古先民的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它们构成了重阳节的基本内容,并不断赋予重阳节俗新的文化内涵,使重阳节俗一再演变。  相似文献   

2.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阳节。《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名重阳。又因日月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由于“九”与“久”谐音,有“天长地久人长寿”寓意,古往今来,重阳敬老民俗源远流长,所以又把重阳节做为“敬老节”、“老人节”。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早在战国,  相似文献   

3.
<正>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中,“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相似文献   

4.
锦歌(歌仔)是漳州最古老的民间曲艺,以方言演唱,曲调朴实,内容通俗.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锦歌(歌仔)传入台湾,并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后来,以歌仔为主要音乐,结合舞台表演产生了歌仔戏.海峡两岸戏剧界人士普遍认为,台湾歌仔戏源于漳州锦歌.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教学设计》2006年第1期第50页《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命题的“五大”趋势》一文中,出现了“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都在小月,每月只有30天”的说法。笔者认为,这句话对“重阳节”所在月份的表述是不准确的。在教材《年月日》的编排中,只介绍了公历年份(民间俗称阳历),而对农历年份(即阴历)没作介绍。儿童节、教师节的所在月份是公历年份中的小月,而重阳节大多数不在公历年份9月,却在10月。近几年重阳节的日期分别为:2002年10月14日,2003年10月4日,2004年10月22日,2005年10月11日,2006年10月30日。重阳节在农历中的九月初九这一天,却…  相似文献   

6.
民间信仰文化是经过几百年的历史洗濯而流传下来的精华,是人们精神的寄托与羁绊,它以通俗易懂、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民心,将全体中国人紧紧连在一起.而台湾和大陆民间信仰不管在形成还是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笔者阐述民间信仰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探讨台湾与大陆民间信仰文化的渊源,提出加强海峡两岸民间信仰文化交流的一些建议,旨在突出民间信仰在加强海峡两岸交流中的重要地位,以便更好地发展两岸关系.  相似文献   

7.
[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前查阅重阳节及诗人王维的有关资料。2.让学生搜集有关重阳节的古诗,读读背背。[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1.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重阳节)重阳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你们对它了解多少呢?(进入网页浏览)2.了解重阳节。(1)教师简单介绍重阳节。(2)学生浏览网上资料,增长见识。(3)学生说说自己了解了哪些重阳节知识。3.介绍诗人王维。师:说到重阳节,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都留下了佳句,其中流传最广的是唐朝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学诗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  相似文献   

8.
活动目的:1.通过登高、赏菊、吃重阳糕等活动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及我国民间的一些传统习俗,知道这天也是老人节。2.在角色游戏中进行尊老敬老的行为训练,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3.在做重阳糕、做贺卡的活动中,提高幼儿手工制作的技能。  相似文献   

9.
<正>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吃重阳糕、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经济景气回暖的环境下,台湾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复苏景象,对外贸易由衰转盛,民间投资大幅增加,工业生产旺盛,民间消费也有相当幅度提升,2010年经济增长率为10.82%,创21年来新高.从近年台湾经济表现来看,台湾经济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随国际经济景气周期循环而涨落,这与台湾内部经济结构失衡密切相关.随着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特别是ECFA的实施,台湾经济将进一步复苏,预期2011年将进入平稳增长轨道.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台湾,任何一种制度宗教的宫庙数量与信众都无法与民间信仰相提并论。偶像众多的台湾民间信仰虽然区域特色比较鲜明,但因其主要直接来源于闽粤地区,从一开始就打磨上一层擦洗不掉的河洛底色。归纳分析台湾民间信仰的基本特征,探讨台湾民间信仰与河洛地区的历史渊源,推进豫闽台民间信仰互动,对增进台胞对中华民族和文化认同、促进祖国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台湾传统宫庙剪瓷雕艺术发展的现状,对台湾传统剪粘艺术的主要传承人、装饰题材、制作工艺以及承作方式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发掘和认识台湾传统宫庙的剪粘艺术,进一步了解海峡两岸的民间美术形态,同时感受闽南民间美术所涵盖的本土原创魅力和独特的审美视角.  相似文献   

13.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14.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佳节重阳节。自汉代以来,我国民间就有在重阳日登高、赏菊、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文人骚客也因此留下了众多歌咏重阳的诗章。重阳节也称登高节。《西京杂记》记载:“九月重阳,就此出游登高。”登高望远的习俗始于西汉,到唐代则已非常普遍。这从众多唐诗中可见一斑。李白有诗云:“九月天气  相似文献   

15.
古时的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重阳花糕、饮菊花酒以求长寿。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后,她的宫女贾某也被逐出宫,于是便将这一习俗传入了民间。据《西京杂记》记载,汉代九月九日民间逐渐有了饮菊酒、吃花糕、插茱萸的习俗,然后代代相传。重阳登高是节日的主要习俗。人们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地去爬山登高。  相似文献   

16.
明清以来,在台湾移民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各种戏剧纷纷传入台湾.雷海青成为了台湾的主要戏神.雷海青信仰反映了台湾民间戏曲的渊源流派及民众的信仰习俗,具有行业性、混杂性和虚构附会性等特点.雷海青的个人德行和民众的生活需要造就了雷海青信仰的兴盛.  相似文献   

17.
泉州与台湾一水之隔,泉台民间信仰一脉相承.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赴泉州进香谒祖,泉台两地民间信仰的交流日趋频繁.在泉州的民间信仰庙宇中收藏了诸多见证泉台民间信仰交流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也见证了海峡两岸同胞同根同祖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金秋送爽,今又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节日,这是一个登高望远、孝亲敬老的温馨时刻。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间,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随着时代变迁,重阳节发展为老年节,为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佳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重阳”一词,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观念。根据《周易》的理论,九为阳数,九月九日就是阳数相重的日子,故称“重阳”。重阳节的起源,与古人的驱邪避灾观念有关。南朝梁人吴均所著《续齐谐记》中曾记载一则“桓景避难”的传说:汝南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为了除掉瘟魔去拜师学艺,终于在九月九日这天杀死了瘟魔。“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的文化重建是光复后的台湾行政公署施政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当时台湾民间社会的热烈响应。该文从基层普通民众、民间文化团体以及思想文化领域三个层面探讨当时台湾民间社会对文化重建的各种反应,以厘清光复初期台湾社会的文化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20.
晚清著名诗人莫友芝的诗中,有多首抒写他在重阳节之时邀朋聚友,登高赏菊之情怀.其重阳节诗善于用典,运用反衬和联想等手法,大多情景交融,自然而然地表达了自己的万般愁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