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形象在儿童道德自我调节中的作用及其培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儿童的道德自主性,是我们德育工作的理想目标,而道德自主性的直接表现形式便是个体行为的自我调节。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良好的自我形象是道德自我调节的重要心理前提。因此,对儿童的道德教育应关注儿童良好自我形象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目前有关儿童损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损人行为前的心理探析,而对于儿童损人后的心理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从道德失调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损人后的失调心理,包括对道德失调产生的原因——道德评价,道德失调的自我调节驱力——负性情绪,道德失调的调节方法——认知、行为的改变等的研究。探讨儿童损人行为后的道德失调心理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前有关儿童损人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损人行为前的心理探析,而对于儿童损人后的心理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从道德失调的角度来探讨儿童损人后的失调心理,包括对道德失调产生的原因--道德评价,道德失调的自我调节驱力--负性情绪,道德失调的调节方法--认知、行为的改变等的研究.探讨儿童损人行为后的道德失调心理具有重要的德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识、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我国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阅读能够促进儿童道德成长,西方很多学者都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为基础阐发阅读对道德成长的促进作用.<哈利·波特>系列就是阅读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同时它也体现出当前的消费文化对阅读及儿童道德成长的影响.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的关系研究对我国道德教育和儿童出版都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美国当代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学家劳伦斯·柯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等人在直接吸收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以两难道德判断为切入口的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主张道德教育应激发儿童的积极思维,发展儿童的道德推理能力,促使他们的道德思维向更高阶段发展。柯尔伯格在对美国青少年十几年的跟踪调查和对十几个国家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该模式认为道德认知发展包括三个水平及六个阶段:第一水平:前习俗…  相似文献   

7.
所谓自我道德评价是学生应用已有的道德概念、道德知识,对自己的道德行为进行自我判断、自我分析、自我批评、自我调节的过程。它是青少年个体性格的形成、发展或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学生处于少年期与青年初期,正好是从儿童幼稚期向青年成熟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学生的自我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和他们的心理发展一样,处于过渡发展阶段。这种过渡发展的轨迹分四个过程:①从轻信他人的评价到自我独立评价;②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③从评  相似文献   

8.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社会环境的铺设,独特的景物描写,儿童语言,对比和衬托,心理描写,成功塑造了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  相似文献   

9.
艾伯特·班杜拉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的教授。他从四十年代末以来,长期致力于儿童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他论著丰富,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影响。1974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多次荣获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班杜拉从人类的替代学习、认知过程、道德判断、自我调节等多种角度,积极探讨社会学习的现象,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是当代美国普名的心理学家,从四十年代末以来,长期致力于儿童社会学习行为的研究,他论著丰富,在世界各国都有一定的影响。1974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多次荣获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班杜拉从人类的替代性学习、认知过程、道德判断、自我调节等多种角度,积极探讨社会学习的现象,尤其是1977年出版的《社会学习理论》,从人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了儿童大量的社会学习行为,对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也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