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國學者戴維·摩根在多年教學與研究基礎上,出版了《蒙古人》一書,影響深遠。在本書中,他既對世界上現存各種文字有關蒙古帝國歷史的史料,給予了充分介紹,又結合叙述蒙古帝國的興衰,重點評述了西方蒙古史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及其主要學術觀點,將歷史發展與學術動態結合起來叙述的方式,相當獨特,本書成爲西方各大學廣泛使用的教科書。不過,書中忽視了中國、日本等學者的研究,又無視蒙古帝國同時代其它國家的反應,加上作者對蒙元史的了解也相當粗淺,乃其明顯的不足。儘管如此,本書依然是了解西方蒙古帝國史研究動態極其重要的參考書,受到國際學術界普遍贊賞。  相似文献   

2.
五四百年之際,本文以有關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典範性的歷史研究與著述爲主綫,試圖通過對學者視野裏的多元而複雜的五四形象與歷史書寫的重訪,來探究這一場中國式的啓蒙運動的歷史動力、思想資源、基本議題與文化及政治後果,進而在個人主義與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反傳統與家族主義等多重視角裏激活中國早期啓蒙運動的潜能與願力,來爲重新理解與闡釋五四提供更爲有效而深入的路徑。  相似文献   

3.
1935年前後,獨立社最初社員相繼離開北平,社内人事被迫調整。新晋社員裹,張忠紱成爲胡適因應國際局勢的左膀右臂。作爲後獨立評論時期社内唯一的國際問題分析專家,前者携其專業知識和學術素養,恰好契合彼時胡適研究遠東局勢尤其是中日關係的急切需求,影響了他對日思想的重構。反過來,胡適遴選張忠紱於1937年9月共同赴美開展國民外交一舉直接促使後者"棄學從政"。諸此交互聯結,其内在邏1首推於"權勢網絡"本身的發展流變。同時,進入共時性脉絡中既豐富了個人研究,也得使該時段大歷史進程得已更多的闡釋空間和張力。  相似文献   

4.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現現代化,需要瞭解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國情,不僅是中國的現狀,也包括現狀所由發展而來的歷史,因此需要瞭解歷史上的中國. 瞭解歷史上的中國,有許多途徑,其中之一,是從整體上,從歷史發展的全過程的角度,看看中國在歷史上有些什么值得注意的、屬於中國所特有的現象.或者説,與其他國家的歷史相比較,歷史上的中國有些什么樣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近代東西方文化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召開 由中國現代文化學會主辦的近代東西方文化關係國際學術討論會,於1991年12月16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與會學者來自中國、日本、美國、德國、澳大利亞、印度、南朝鮮等國家和香港地區共70餘人。  相似文献   

6.
費孝通先生1930年代"棄醫從文",自我責成"爲文化找出路",且知行合一,政學兩栖,躬身實踐。他由鄉土中國耳濡目染,形成人文思想底色。由新學課堂汲取西方知識,確立科學意識。在本、碩、博階段持續接受學術訓練,借鑒研究方法,在此後綿延斷續七十餘年的中外實地調查中廣攝博取,力求融中西人文思想成果於一爐。一生秉持"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的燕京大學校訓精神,將一介書生的學術研究和政治參與全程融入中國現代化進程,以對"人民真實情况的系統反映"爲其社會服務主要方式,在不同歷史階段梯次提出切合實際、尊重國情、關注民瘼、緩和矛盾、减少代價的發展理念和方略、策略,一以貫之履行知識分子的歷史責任,并隨社會發展產生的階段性課題不斷深化思考,經年累月反復涵咏,於晚年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主張,濃縮表達人類文明的理想前景和實現途徑,是20世紀中國知識界與國際社會學術思想交流的重大成果,具有現實普世意義和長遠實踐前景。  相似文献   

7.
學人寄語     
不同學科的國際化,步調很不一致.自然科學全世界評價標准接近,學者們都在追求諾貝爾物理學獎、化學獎;社會科學次一等,但學術趣味、理論 模型以有研究方法等,也都比較容易接軌.最麻煩的是人文學,各有自己的一套,所有的論述 都跟自家的歷史文化傳統,甚至"一方水土"有密切的聯系,很難截然割(舍).  相似文献   

8.
編後     
《中国文化》2015,(2):284
本期佳篇不少。陳平原、景海峰、周汝昌、趙冬梅、范曾、胡文輝、譚世寶、喻静、陳方正諸君之文都很好看。鄧小軍先生的《董小宛入清宫考》,對三百年前明清遞嬗之際的一樁歷史疑案,重新發覆考論,不乏新證新思,文雖長却饒有趣味。顧寧人豈不言乎:“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蓋明之亡實爲亡天下也。陳寅老《柳如是别傳》之撰寫,  相似文献   

9.
正一歷史定位首先,我要對霍韜晦先生在香港創辦的"法住事業",在現代中國儒學發展史上,如何定位的問題,表達一點個人的看法。1996年7月,我在臺北中硏院文哲所召開的"儒學與現代世界"國際硏討會上,所提《孔子成德之學及其前景》一文,其中有下面一段話:這一學派依照所謂"後牟宗三時期"的發展趨勢來看,似乎已很難再回到傳統儒家的原來軌迹上去了。就個别學者而言,他當然可以順着知性探求之路一直走下去,但就儒家整體的發展而言,借用朱熹的比喻,終必陷入"一輪轉,  相似文献   

10.
一 去年(2011)春天到美國,先是與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研究南美的教授Jeremy Adelman見面,他談到他們集體撰寫的全球史教科書Worlds together worlds apart:A history of the world:from the beginnings of Humankind to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11.
五粮液文化是五粮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建筑雕塑、产品广告等的综合体。其核心是中国儒家的中庸文化,但也恰当地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等文化中的先进成分,它是五粮液不断走向成功的反映。中庸文化应当与时俱进,在全球化时代进行现代转型,使文化成为五粮液强大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2.
王春瑜 《中国文化》2006,(2):164-165
2004年,我在京中一次文友的聚會上,與武漢作家、以出版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享譽文壇、近日更榮獲茅盾長篇小說獎榜首的熊召政先生聊明史。甚投機,便脫口而出:“我要寫一部明朝的書,書名就叫《看了明朝就明白》。”素以捷才见稱的熊先生立即說:“好啊!我也要寫一部書,書名叫《看了明朝不明白》。”我倆不禁哈哈大笑。  相似文献   

13.
阎合作 《寻根》2003,(6):25-28
谈孔子的义利观,得先说说孔子的行学。行学,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学说。荀子说:“行也者,行礼之谓也。”行学,就是礼仪学。先说什么是礼。千百年来,人们对礼的认识,只是很浅层次的。因而,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道德水准却不敢使人恭维。很大原因是人们对礼认识有误。礼的出现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逐渐规范形成的。礼不是能随意制定出的,而是在世世代代传下来的文明的传统里面。不管是朝代的更替,还是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转变,都不可能异想天开地另创一套礼。奴隶制向封建制转换时如此,封建制向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体制转换时…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examines Mehrabian's claim concerning the cross-cultural generality of implicit metaphors that underlie a set of coding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nonverbal behaviors. Responses of Japanese and American school teachers were used to discover whether observers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s interpret nonverbal behaviors dur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dimensional metaphorical scheme proposed by Mehrabian and to assess the degree of intercultural consensus about dimens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Factor analysis, factor structure comparisons, and multiple discriminant analysis yielded evidence of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both in the dimensions used and in the interpretations of nonverbal cues along those dimensions.  相似文献   

15.
Renowned American geneticist and physician Walter Sutton compares truth [science], kindness [religion] and , beauty [art] to the three sides of a pyramid, He notes that when a person stands on the bottom of different sides of a pyramid, he will find the distance between either sides is quite long, Many people have made lifelong pursuit but they have only ended up learning about a Small part of Sclence.  相似文献   

16.
人力车发明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茵  姚平 《寻根》2001,(4):93-99
人力车在许多西方人的眼里,和斗笠、舢板、梯田等一样属于东方的特有物品,但事实上早在17、18世纪,巴黎街头就出现过一种被称为“vinaigrette”——“香料盒”的人拉的二轮“马车”。法国画家兼雕刻家Claude Gillot(1673年-1722年)的画里,曾经描绘过两辆“香料盒”的相遇:在他的画中,一辆“香料盒”在街道的拐角,遇上迎面而来的另一辆,两个车夫面对面,拉着豪华车的做着手势,让另一辆车让路。  相似文献   

17.
襄王云雨辨     
吴宗海 《寻根》2006,(4):108-108
自从宋玉《高唐赋》面世后,“巫山神女”、“云雨”、“阳台”等词,常见于古诗词曲,小说中更多。例如李白《清平调三章》之二:“云雨巫山枉断肠”、李商隐《无题》:“神女生涯元是梦”等。但关于这场男女欢会的男主角,有人却说是楚襄王,如李白《襄阳歌》:“襄王云雨今安在?”还有多人,暂不举。  相似文献   

18.
发展和繁荣地方史学研究 ,不仅是社会发展与进步对中国历史学提出的要求 ,而且也是中国历史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与繁荣地方史学研究 ,应当注意八个方面的问题 :锐意创新 ;紧贴现实 ;突出特色 ;百花齐放 ;放眼世界 ;联合攻关 ;造就名家 ;走向网络  相似文献   

19.
(火)公盨·遂国·燧人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唐金培 《寻根》2008,(5):48-52
作为中国民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中原农村社会,其传统婚姻礼俗世代相袭,传承久远。但辛亥革命后,随着社会急剧变革和中西文化猛烈碰撞,中原农村的传统婚姻在观念、制度、仪式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其变化虽不及城市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那样迅速而显著,但也初步呈现出中西杂糅、新旧并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