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的讨论及东方专制主义论的传播,认为周代国家的政体是君主专制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史学界中占据着优势地位。但是,我接触有关周代历史的资料,觉得这种意见与周代的历史实际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周代有天子和国君,却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明我的这一看法。一、宗法封建制不可能为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提供条件周代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宗法封建制度。这是根据宗法制实行分封的制度。它在“选建明德,以藩屏周”、保障“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等方面,有积极作用;在维护王权或君权方面却只有消极作用。它不仅没能巩固和加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的发展历程是渐进式的。周代宗法血缘政治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态的演变是由自上而下的“变法”方式完成的,因此,周制与秦汉制度尽管在社会经济基础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彼此之间仍然有诸多联系。秦汉国家形态重要侧面之一的官僚制度,无论在职官名称,还是官职职掌上都可以溯源至周代,周代国家若干重要的职官制度,也对秦汉产生过深远影响。探讨秦汉官僚制度与周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完整把握和研究秦汉国家政治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晚清覆亡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教育界在经过"五四"激烈反传统潮流洗礼后,逐渐形成一种倾向,认为君主专制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无法实行制度更新的罪魁,遂将社会转型与君主专制视为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进而将君主专制一棒子打死,缺乏历史的分析态度。事实上,从世界各国的转型实践来看,君主专制与近代社会转型并没有必然的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关键在于统治者的作为。晚清政府的失败,究其原因,政事不足远大于政体不良。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走了一条和西方不同的道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严密控制人身,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官僚制度得以实现,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日趋加强。古代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农耕自然经济与宗法社会和中国化的宗教促进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探索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君主专制制度的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君主专制制度。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周代的公社是家长制家庭公社,此种意见固然不乏赞同之人,但也受到许多师友的诚恳批评。本文试对周代存在家长制家庭公社的原因加以探讨,以便进一步就教于关心周代“公社”问题的同志们。一承认家长制家庭公社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似乎并无异议;但一些同志断定它既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便不可能遗留到阶级社会,更不可能存在于奴隶制已有一定发  相似文献   

6.
章太炎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宣传家。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思想恢闳驳杂,政治上从赞助维新到投身革命,从“拉车向前的好身手”到“既离民众,渐入颓唐”。因此,在辛亥革命史的研究中,章太炎在得到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成了一位争议较多的人物。有一种意见认为,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的政治代表”:理由是他在辛亥革命时期“最热衷宣传满汉矛盾”;“以犀利的笔锋抨击资产阶级的共和政体;嘲笑选举制度,非难男女平等,父子平等;贬抑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蔑视恢复人权;赞美封建王政;拥护君主专制等等违反历史行程、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的言论,足以说明他是受封建意识所支配。”有的著作至今仍然坚持着这种观点。很明显,章太炎有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是否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拥护君主专制制度,已成了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抑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关键问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些不成熟的意见,以就教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宦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某些朝代,曾发生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政治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产物,它产生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相始终,最后随同君主专制制度一道灭亡。了解宦官的历史,是学习中国历史所必需,本文则试图对我国古代宦官的历史勾勒一个轮廓,以方便学者。  相似文献   

8.
"和而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它是周代政治体制在哲学上的反映。周代既不是原始氏族社会,也不是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国家,而是"宗法封建社会"。它表现在:周代通过逐层分封,形成了一个个等级,每个等级的大宗和他们所统率的小宗一起,形成了一个个等级君主。大宗以族权加强统治小宗,同时小宗对大宗的权力又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周代已脱离了原始的氏族社会,但又不是恩格斯所说的"国家",而是处于"早期国家"时期。这反映在政体上就是周代是一个由民主政体向专制政体过渡的"有限王权"时代。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西周时期礼乐的实行及其效果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礼乐盛世;一是认为有关西周时期实行礼乐制度的史料非常稀缺,应把这段历史存疑。本文从大量的文献,考古和金文资料中探寻出许多有关周代实行礼乐的记载,认为孔子和太史公所赞叹的西周礼乐盛世是存在的,西周时期礼乐的制度化起到了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巩固统治,安定社会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由于地理因素、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东西方明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不论从产生背景、延续过程上看,还是从历史作用及发展趋势上看,中古晚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欧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与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不是殊途同归,而是貌合神离,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史研究要进一步深入,就必须得对其进行冷思考。循着这一思路,本文拟对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废除、辛亥革命与后来军阀割据的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结局的表述,提出一些看法和见解。本文认为,辛亥革命在废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上所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且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后来的军阀割据;史学界对辛亥革命结局的多歧性表述,是有深刻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的,其中让位说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其他诸说也大多忽略了袁世凯与清廷的因素,应该对其进行重新审视。当然,之所以作如此思考,并非有意否定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而是希望有助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古代吏治腐败的根本原因李昱皎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交治腐败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由浅人深的探讨。麻地产生原因多端,但根源何在?本文认为有以下三大因素。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君主专制的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包括立法权、官定任免权、司法权等都集...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秦汉御史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凡言御史者,大抵认为在秦代以前是文书记事之官;自秦汉以后,一变而为纠察百官之任。中经魏晋隋唐宋元及至明清,都是承袭秦汉旧制。可见御史制度是中国二千年来封建君主专制所特有的监察制度,而秦汉时期的御史制度则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对于秦汉以来的御史制度,早已有人追根溯源,考其原委。但大都着重于探究其历史沿  相似文献   

14.
清初儒学批判与中国现代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对儒家的批判分为两个方面:从学术上,批判宋代以来的理学,提倡经验主义的朴学;从政治上,批判秦以降日益严酷的君主专制独裁,主张恢复周代的封建制度。这种批判是中国现代学术和思想发展的直接资源之一,但它西方近代鼓吹科学民主和自由的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朴学的“科学性”与西方近代科学完全不同;而对专制君主的批判也未从根本上否定专制制度本身,当然也就不具备民主自由的现代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封建社会,民本思想与古代专制主义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重民也好,纳谏也好,都必须服从于君主专制的需要,都必须维护君主专制,而不是以冲击君主专制为前提。虽然民本与君主专制并非是和谐一致的,但几乎所有的民本思想家都是王权的崇拜者,推崇等级制,这就决定了民本思想不可能对君王进行有效的制约,民本是虚幻的,君本则是实在的。民本思想有其积极作用,也有其历史局限性和消极影响,它主要是伦理模式而非政体模式。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须注重制度建设。处理好民主与法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落后的生产方式,保守的政治化和悠久的历史传统,是中国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相继传入中国,在此基础上,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但中国政治民主化任务的完成,仍有待于封建势力的彻底清除和国民政治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奴隶制是发达的奴隶制还是不发达的奴隶制?这是目前正在深入讨论的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奴隶制,是从家族奴隶制发展为宗族奴隶制,宗族奴隶制是中国发达的奴隶制形态。”“周代是宗族奴隶制的鼎盛阶段,是最发达的奴隶制”,其表现就是“周代有最发达的宗族制度”、“发达的分封制度”、“按地区分族  相似文献   

18.
韩非和马基雅维利都主张实行君主专制,他们的君主专制政体观在人性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层面都极其相似,但制度设计的初衷却有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19.
这次会议是由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内蒙古大学历史系和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联合举办的。1991年8月3日—6日,来自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高等院校和4家编辑出版单位的35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5篇。本次会议中心议题是俄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蒙古帝国的世界历史地位及该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有人认为,俄罗斯文化是一种具有双重性质的混合型文化,这种文化类型又决定了俄国中央集权制的特殊性。也有的学者则强调俄国君主专制制度在形成上与西欧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历史必修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四课讲到:“清朝统治者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