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主持人语:本期《家庭档案》栏目刊出的,是一个有关家庭档案收藏的故事,它所表现的,正是档案文化在民间的反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偶读<中国档案>2000年第8期的一篇题为<拿片落叶当馅饼卖>的文章,本人不免想起了时下一个令很多人眼亮的词眼--"财富".文中作者提出可否用拍卖的形式,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筹划,将"待销档案"由档案馆名正言顺地转到民间收藏者手中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陈乐道 《档案》2008,(1):43-45
2007年,在甘肃省档案馆开展的“档案资源建设年”之扔,88岁高龄的杨遇春先生将平生珍藏的两件唐代敦煌卷子及11件拓碑史料捐赠给了省档案馆,填补了省馆馆藏的不足与空白。杨遇春先生早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5期),后转入兰州市交通部门工作。他一生喜好收藏,书法造诣深厚,对文物字画碑帖颇有研究。2007年4月在省档案馆举行的捐赠仪式上,杨老先生发表了捐赠感言。他说,耄耋之年,早有捐献的想法,得如省档案馆抢救、保护珍贵档案史料,欣与调查流散敦煌卷子的同志取得了联系,方有机缘与之接触,捐献个人收藏,交由国家妥善保管,“聊表个人保护祖国地方文物的微忱。”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拓本即是这次捐献的珍贵史料之一。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档案的民间收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当代档案民间收藏的现状及实例、性质及特点等作了概述和分析 ,提出了以下思考和建议 :1 我国档案事业的基础应当包括档案的民间收藏 ;2 把档案的民间收藏纳入档案学研究领域 ;3 中国档案学会可以组建民间收藏专业委员会 ;4 建立档案民间收藏的相关法律、法规等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5.
江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档案搬迁工作8月14日完成,29万余卷档案在它们的“新家”——江西省档案新馆供社会各界查阅利用。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省档案馆建设工程于2005年8月启动,2008年3月建成交接,总投资8千万元,总建筑面积18056平方米。新建成的省档案馆地下一层为人防、车库和设备用房,1至3层为办公用房,4至12层为档案用房,附楼三层为档案展览和查阅场所,是江西省第一个集档案收藏保管、陈列展览、查阅利用和学术报告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共225个全宗,档案和资料共29万余卷,上架排列长度4200余米。  相似文献   

6.
2003年12月25日,南京《金陵晚报》在都市新闻版以“档案馆急寻民间档案”的通栏标题,用整整一版的篇幅,报道了南京市档案馆正在开展征集“民间档案”活动的消息。消息一经刊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广大市民纷纷来电、来信,或表达捐赠意愿,或提供有关线索,一时间,南京市档案局征集利用处热闹非凡,有时一天接电话、接待来访者达100多人次。  相似文献   

7.
范振国 《档案》2008,(6):17-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档案工作人员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就临夏州档案馆的收集工作来说,在按规定接收机关单位档案的同时,把收集工作的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很多层面上。30年来,临夏州档案馆从社会上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档案史料。本文就我经手收藏朱贵将军档案史料的情况作一些回忆。  相似文献   

8.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因为历史有时是我们的伤口。巴金老人曾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把我们的伤口展现给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后代。由108张照片、2万多字的介绍说明组成的4卷本《十年内乱曲阜“三孔”遭劫图录》,真实记录了文革期间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文物古迹遭浩劫的基本过程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惨状。巴老的愿望若能实现,我相信这套照片档案将是展览中最振聋发聩的展品之一。如今,它们正静静地躺在中国照片档案馆的库房里。  相似文献   

9.
《陕西档案》2012,(1):18-18
近日,青岛市档案局馆、青岛市文联推出“民间收藏日军侵华罪证展”,向广大市民展示侵华日军的罪证。此次展览是青岛市档案局馆首次利用民间收藏举办的专题展览。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9月底,福建省泉州市档案馆对到期符合解密条件的万卷档案向社会开放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前来咨询查阅的人员络绎不绝。新闻传媒首先对泉州市档案馆这一为民办实事好事的重大举措给予了充分报道。就在万卷“密级”档案向社会开放的当天,《泉州晚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题为《万卷“密级”档案文件向社会开放》的详细报道。10月2日,《泉州电视台》“新闻广角”、《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分别以《泉州万卷“密级”档案与市民亲密接触》为题作了专门报道。10月4日,《东南早报》也以题为《万余历史秘密今朝破壳》的专文,报道…  相似文献   

11.
肖君 《中国档案》2006,(8):50-50
我曾在《中国档案》2005年第9期上发表过一篇短文,主张档案馆界应当把“公众空间”一词引进来,在档案馆选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要充分顾及公众的文化交流活动。其实,此话题只说了一半。  相似文献   

12.
王凤刚 《兰台世界》2007,(8S):57-58
照相机特别是数码相机在近年的广泛普及,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照片档案的内容,照片档案已成为档案馆(室)藏各种档案以及家庭各类档案收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照片档案如何真正实现“档”尽其用,更好地为工作服务、为生活添彩呢?一年前,我用家庭照片档案自制儿子挂历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李志君在《山西档案》2005年第3期上撰文指出,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联合发起的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公开在民间征集100封最有价值的中国家书,不限字数、年代、地域,供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而其余征集来的家书,都将捐赠给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此次征集家书的活动中,档案馆悄然缺席。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更有资格征集家书,换句话说,档案馆收藏家书更合适一些,因为家书毕竟是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14.
国泰民亦雅,盛世兴收藏.民间收藏的火热,对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档案管理存在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如何化解这一矛盾,促进民间收藏和档案工作的繁荣,这是档案界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5.
再谈企业档案馆质疑●马素萍自笔者“企业档案馆质疑”在《浙江档案》1996年11期上刊载后,先后看到两篇商榷文章。一篇是王茂跃同志的“企业档案馆并非国家档案馆”(《浙江档案》972),一篇是杨爱东、刘军同志的“对‘企业档案馆质疑’的质疑”(《北京档案...  相似文献   

16.
近日,湖北省档案馆宣布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历史照片。据了解,在该馆60多万件馆藏档案中,照片数量不到10万张,且多为官方照片,反映民生的照片所占比例很少。以往该馆的档案收藏渠道主要是通过官方渠道接收,面向民间大规模开展征集照片活动尚属首次。湖北省档案馆表示,征集老照片有两大目的,一是抢救民间珍贵档案资源,让在百姓家中发黄、霉变的老照片得到专业妥善保管;二是该馆打算建立民生档案公众查询系统,并计划以此为素材编辑大型画册《我们的60年》,并制作明信片和举办展览等。  相似文献   

17.
楚焰辉 《浙江档案》2003,(10):26-27
一、特藏室建设的由来和现状特藏室最初是一种“舶来品”。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档案工作者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看到这样一幕:美国人把他们的国宝——《独立宣言》放在一个专门的装置里,抽掉其中的空气,充入氮气然后将这一装置放在国家档案馆展览大厅的一个可以升降的展览台上,供来人参观。待升降机降入地下层后,专门装置里的《独立宣言》也就进入了收藏室。美国档案工作者对珍贵档案是以如此精良而独特的方式保管着,给当时中国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愈来愈多独特的档案保管方式,激起了人们对新型保管模式的尝试。在一些省市档案馆中渐渐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报》曾刊登过一篇丹麦档案馆工作人员写的文章--《档案馆的自我认知及对用户群的定位》,文章谈到了丹麦档案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并强调指出:作为一个文化机构,必须把自己放在文化的版图上,与社会互动,成为共存世界的一部分。反观国内,深入思考“文化架构下档案馆的方位与作为”这一课题,也已经成为我国档案界的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9.
跨进溧水县档案馆,首先是一块“溧水县档案局、档案馆、地方志办公室政务公开公示专栏”公告牌映入眼帘。走进档案库房,密集架上案卷排列整齐有序。这个已建立45年的县档案馆,目前共收藏各类档案资料7万多卷,这是溧水县人民的一笔重要财富。档案馆工作人员忠于职守,按照《档案法》的要求,为人民守好财富,用好财富,积极为社会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几年来,他们接待社会各界人士查阅档案数以万计,有效地发挥了档案在编史修志、工作查考、学术研究、经济建设、落实政策、宣传教育等方面的特殊作用。复退军人档案使战友重逢…  相似文献   

20.
走进丰润区档案馆 ,在走廊里就能听到劈哩啪啦敲击键盘的声音 ,进入第一间办公室 ,只见 1 2只手在 6台微机键盘上跳跃、飞舞 ,往里走 ,亦如此 ,微机还在陆续地搬入馆内。看了这情景 ,朋友你一定会觉得好奇 ,这是在干什么 ?他们正在录入馆藏档案数据 ,那你会问 :“区档案馆从哪里来这么多微机和档案员 ?”还得听我从头说起。丰润区档案局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四新”要求 ,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围绕“把丰润建成全省最强区之一”的目标 ,制定了《丰润区“十五”档案发展规划》 ,提出2 0 0 4年区档案馆晋升省一级馆 ,2 0 0 5年建立自己的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