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媒体日益繁荣并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今天,媒体争夺受众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仅以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中的新闻类节目来说,竞争就尤为激烈。各种媒体扬长避短,发挥各自优势,在新闻传播的形式和选题上不断创新,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  相似文献   

2.
对当前图片新闻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和电子媒体的发展与普及,电视和网络等多种现代媒体发展迅速,新闻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在各种形态媒体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报纸这一传统媒体凭什么赢得读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思路已为更多的办报人所接受。但是,目前报纸对图片新闻的处理仍存在血腥恐怖、过分渲染等许多  相似文献   

3.
张璐 《青年记者》2012,(18):56-57
新闻评论随着媒体的发展不断衍生新的特点和趋势,经历了从报刊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多媒体合作和跨媒体竞争,在不同的传播渠道上彰显着自身不同的表现形式及竞争优势.在进入到全媒体发展的今天,新闻评论更是从最初的文人圣殿走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微博上的短评,电视节目中的激烈争辩,报纸上的社论专栏,无一不是在呈现全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评论形态.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媒体间新闻竞争的加剧,以“新闻热线”、“报料热线”、“读者热线”等为代表的互动性新闻栏目频繁见诸各地报端,大大提高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和竞争力,实现了报纸与受众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的有效转型,报纸与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在互动传播手段上的比较劣势得到根本扭转。《威海日报》作为一家地市级党报,在探索互动性新闻栏目的创建与经营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各报社在这方面的先进经验,响亮提出了“让平面媒体动起来”的办报理念,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互动性新闻栏目。  相似文献   

5.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报纸可谓独领风骚数百年。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相继问世以后,报纸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犹如三足鼎立。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惊人。因特网已跻身于新闻传播行业之中,逐渐成为传播新闻信息的第四媒体。就连世界著名的许多纸质媒体也都纷纷上网发行,借助网络扩大自己的受众。  相似文献   

6.
手机报纸的现状与前景——探析报业新平台(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手机报纸、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视频等组成的手机媒体,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手机报的诞生,意味着报纸形态更加走向多样化,使之“一花三朵”——纸质报纸、手机报纸、网络报纸,进一步推进了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的跨越,“跨媒体”经营有了新的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使报业陷入重围:广播、电视、网络……独家新闻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已成奢侈品。在很大意义上说,媒体竞争已不再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而是新闻角度、新闻解读的竞争。报纸要杀出重围。就要寻求利器。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评论,是报纸自救的一种武器,是报纸应对网络竞争的武器.是应对报纸间竞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李微 《新闻世界》2021,(3):70-73
媒体融合时代,报纸、广播和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话语权威性逐渐降低,受众群体不断减少。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大量兴起,不但加剧新旧媒体间的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信息传播的混乱和无序。在信息传播渠道复杂而多元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反转新闻的大量出现,使受众心理层面的消极因素不断被放大,极易引发舆论乱象,媒介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9.
傅轩 《今传媒》2010,18(10):104-105
电视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一员,不但要与报纸、广播等媒体进行竞争,还面临着互联网等新兴的媒体挑战和压力。电视媒体在新时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每个电视工作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文基于电视媒体运作方式层面,提出跨媒体合作是拓展电视媒体生存空间的一个重要策略。除此之外,本文还旨在从电视媒体所处的外在环境及其体制出发,努力做出一些探究,在新闻节目中适当添加新元素,力避电视新闻媒体千面一孔,从而加大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度。  相似文献   

10.
高荣  左志杰 《军事记者》2011,(12):30-31
著名报人普利策把评论比作“报纸的心脏”.这体现了评论之于媒体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传播环境的变化,新闻评论也在经历着嬗变。无论是报纸、电视还是网络。时评逐渐形成一种热潮,成为媒体吸引受众、引导舆论、塑造品牌、扩大影响的重要手段。军事新闻评论作为军队媒体的传统优势和重要阵地.被誉为军队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相似文献   

11.
郭楠 《传媒》2010,(6):70-71
报刊记者是随着报刊的出现而产生的,广播电视记者是随着广播电视的问世而产生的,而多媒体记者(也可称为全媒体记者)则是随着网络、手机的问世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的发展,现实需要多媒体记者. 网络促进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发展 当今世界,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多媒体经营,不同媒体形态相互融合拓展,已成为世界媒体发展的大趋势.一些国际知名媒体机构一般都拥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多媒体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2.
袁睿 《新闻世界》2012,(1):118-119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主体间的协作不断增强,电视媒体面临着两大变化:一是规模化、综合化运营致使媒体之间的兼并、融合加剧,二是为了实现整合新闻资源、突出协作效应致使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介的新闻融合。学界和业界也越来越多地将关注点转移到媒体“融合”上。  相似文献   

13.
跨媒体经营:出版企业的突破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媒体经营是指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和市场资源,开发传统媒体(图书、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新兴媒体(网络)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新闻出版总署在立意改革的基础上,鼓励我国出版发行集团进行跨媒体经营,充分说明中国出版业将全面步入跨媒体时代.2003年9月18日,电子工业出版社与国内知名IT技术网站"中国软件网"(www.CSDN.net)、<程序员>杂志合作在京成立了"北京博文视点咨询有限公司",聚集图书、网络、期刊三股不同力量开始跨媒体经营之路.  相似文献   

14.
人类现已走入二十一世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成为目前存在的四大媒体。有目共睹的是,传统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受到了第四种媒体——网络的强有力的威胁和挑战。 有人预言:“第四种媒本会实现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次革命”。此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二十世纪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可以预见二十一世纪科技的发展更值得大书特书。从今往后,人们不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报业在最近十年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的报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中国的报业以及整个传媒业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是由于中国报业在经营体制、管理理念、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相对落后和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国外的媒体业对中国传媒市场一直虎视眈眈。由于国家对媒体的保护政策,中国报业目前还没有受到 国外媒体的竞争威胁,但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报业不可避免的将受到国外媒体的挑战和冲击,纵观国外有影响的强势媒体,无一例外的都是融平面媒体(报纸、杂志、图书)、立体媒体(广播、电视、电影)和网络媒体于一身的跨媒体集团,这些强势媒体集团利用跨媒体的生产和经营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了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各大媒体激烈的竞争中,报纸作为最古老的传播媒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为了和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等传播媒体争夺受众,报纸应该充分重视副刊的作用,让报纸副刊和报纸新闻一起,成为应对竞争的主力。报纸副刊是报纸所独有的传播形式,就新闻质的规定性而言,它是报纸新闻的有力补充,在引导社会舆论、影响群众生活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吸引受众,进而吸引广告商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17.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第四传播媒介,以其巨大的存储量和迅捷的传播速度在当今信息沟通与传播中凸显不可替代的传媒价值。网络媒体不同于以往旧式媒体的独特之处在于:基于互联网的网络媒体集三大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于一体,是跨媒体的数字化媒体,它实现了即时性、海量性的互动式传播,利用强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新闻本身不能策划,但新闻传播可以策划。在当今社会信息密集,媒体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抓取独家新闻则越来越难。报纸、广播、电视等一些大众传播媒体要生存、要发展,不能不高度重视新闻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求得传播效益的最大化,以增强核心竞争能力,新闻传播策划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媒介环境和舆论生态正在不断地改变,传统的传播民生的媒体,例如电视民生信息正在遭受巨大的冲击,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机遇。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电视民生新闻和报纸等传统的民生新闻传播媒介,可以搭乘互联网这班顺风车实现行业内的转换,实现民生新闻与新媒体的融合,在信息资源共享、人才交流上实现较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试析电视新闻跨媒体传播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跨媒体传播形式是指电视媒体除拥有声画符号同时兼备的传播形式外,还拥有广播传播形式(只有声音符号传播)和报纸传播形式(只有文字符号或文字声音符号兼备传播),在电视新闻中,跨媒体传播形式具体表现为电视新闻广播化和电视新闻报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