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出有声语言大众传播,实际是相对于有声语言人际传播而言的。脱胎于人际传播的大众传播,肩负着把人们带入规范空间的重要责任。从语言发生学角度看,"前呼‘邪许’,后亦应之"的"杭育杭育派",其内在动力显然有着协作合力、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的目的。大众传播中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多样化,却  相似文献   

2.
钟妍 《东南传播》2012,(8):189-191
1992年法国传播学者戴扬和卡兹撰写的《媒介事件》从传播学和人类学的角度首次提出"电视的仪式角色"问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2009年国庆阅兵盛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这些事件经由广播电视大众媒介的直播报道构成了典型的媒介仪式行为。媒介仪式传播效果的实现离不开播音员的有声语言创作,本文试通过对以庆典、开幕式解说为代表的媒介仪式有声语言的分析,探讨有声语言在媒介仪式中的作用与要求。  相似文献   

3.
声音是人们分享知识信息,增进社会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传媒产业的蓝海.网络中用户生成的有声读物大量涌现,产品形态和传播模式呈现新情况、新特征.本文结合社会化媒体语境,对有声读物的内涵和形态进行解析,依据传播过程四要素,提出UACR传播模式,并探讨有声读物传播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微信公众号有声阅读在接收终端增加选择的同时,还能够立体地分享阅读内容,满足信息过载表象下受众的阅读需求.本文从有声阅读中的"主播"视角出发,以经典文本和"夜读"形式为例,分析有声阅读营造的视觉空间,发现只有在具身传播延伸的过程中,身体参与传播的完整度才能实现,而其中情感化的中介是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5.
王喆 《中国广播》2018,(4):30-33
近年来,长篇连播节目作为广播综合艺术的表现形式,面临受众减少、市场份额日益缩小的严峻挑战,相较传统长篇连播,有声微小说在时长、形式、编剧成本、制作与投放成本上都有不同。本文以贵州广播电视台故事广播有声微小说《美德少年》栏目为例,探讨有声微小说如何在新媒体发展的"微时代"背景下突破发展瓶颈,成功有效地制作与传播。  相似文献   

6.
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报道,决定了其新闻传播活动具有了很强的口语传播属性。本文从口语传播形态的"两层八面"切入,对我国出镜新闻记者的口语能力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出镜新闻记者口语传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高我国出镜新闻记者口语传播能力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张玉河  张颂 《当代传播》2007,(6):138-139
"口语化"是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语言现象,近年来一些人将它与日常口语混为一谈,使大众传播陷入了人际交流的泥潭,弱化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质量.本文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口语化"的价值趋向,对引领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中的有声语言创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出镜记者有声语言的表达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超  钟新 《编辑之友》2015,(9):81-84
出镜记者的传播方式是人格化、全息化传播,在该传播系统中,有声语言表达是出镜记者的立身之本,具有风格的独有性、语体的口语化和叙述的贴近性等特点.基于电视媒介的线性传播、拟人际传播特征,出镜记者的有声语言表达在策略上需兼顾三种关系:表达准确与恰当使用模糊语言的统一、语言简练与适当信息冗余的统一、有声语言与非言语传播的统一,以此提升出镜报道的有声语言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方丽荔 《今传媒》2013,(6):134-135
有声语言表达是通过播音主持连通信息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是传播语境的重要工具。作为播音主持的主要渠道,有声语言表达与信息的真实性有着很大的联系,更会使受众对信息的认知产生极大的影响。信息与播音主持以及受众三者作为相对单一的个体,本身没有一定的关联,而正是由于有声语言表达与传播语境作为载体,才构成了当代庞大的有声语言信息传播网络。  相似文献   

10.
六十多年来,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发展,而主持人也通过电视用有声语言进行传播。为了使传播内容更加的清晰、准确,更好的被受众接受,主持人也需要把握"说服传播"(Persuasive Communication)技巧,从自身、受众、环境等诸多角度,提高话术技巧,增强传播效力,对受众施加影响使之改变态度。从而达到节目的传播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在技术赋能、资本扶持和市场催化等综合作用下,各种音频产品和平台唤醒了大众的耳朵,有声传播在场景时代重新焕发出强大活力,为党报在深融时期的转型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党报媒体有声传播的现状和转型困境,并针对性提出了有效对策,以期为当下及未来的党报探索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布局全媒体传播体系,加速自身深融转型和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大众有声语言在广播评论中的作用 声音传播是广播传播独特的传播方式,既传播新闻资讯等语言信息,又传播供人们娱乐生活的音乐。而大众有声语言的运用则为广播评论注人了新的活力。她可以帮助听众了解事物的真相,认识事物的本质,营造可感的气氛。[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袁桐 《中国出版》2023,(2):19-24
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媒介变革使有声书评的生产与传播得以快速发展。尽管有声书评并非新事物,但学界的相关研究较少。较之文字书评,有声书评在情感要素、身体媒介、感官平衡、场景伴随四个维度上具有独特优势。首先,声音的情感属性有利于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强化其对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其次,身体媒介则通过建构具身性交往空间来提升传播效果;再次,有声书评带来的感官平衡也有助于认知平衡的建立;最后,声音的立体传播特征与移动媒体相结合,大大增强了有声书评的场景伴随功能,提高了受众信息接收的自主性与便捷度。但辨证来看,文字与声音各有所长,有声书评所存在的感性偏强、版权隐忧等局限与问题亦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人人会说话,话不一定说得好。我们这个时代,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的出现,使有声语言成为传播中的主角,而有声语言品质又存在着高、下的规格划分,一般来说,合格的有声语言符合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基本要求,而高品位、高规格、高质量的有声语言经典则进入到文化传承的高层次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从文字语言体裁划分出来的文体,有声语言依据传达功能角度划分的语体,对传播主体有声语言的运用有着潜在的表达指导意义,对接受主体来说,也有着显在的感受作用,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有声读物网络传播的优势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web 2.0播放功能的完善,有声读物的网络传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有声读物的网络传播具有很大的优势,但其发展也面临难于监管等方面的问题.因此,需借助立法、加强宏观监管、融合多方力量等措施来促使其更加健康、快速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主持人播音是"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广播、电视传媒所进行的传播信息的创造性活动的人"。他们的每一次传播活动都是一次创作过程。广播是靠声音来传播,电视靠声音和图像同时传播。广播因为没有图像的支撑,因此,更要求主持人"声情并茂,悦耳动听"。  相似文献   

18.
丁钟 《新闻爱好者》2011,(20):34-36
2010年国庆期间,在网络社区中以第一人称"我"叙述的"小月月"事件,在一周内点击率过百万,成为大众争相议论的话题。作为一直存在于虚拟空间里的"小月月",为何能有如此之大的影响力?本文希望通过对该事件叙事视角的探究,找出网络传播中第一人称叙述的传播特性。  相似文献   

19.
广播语言传播是传播媒体有声语言的传受过程,先有传播主体的有声语言创作,后有接受主体的有声语言的解码。听众在接受过程中关键是要通过耳朵来完成。听众在收听广播时,只能听见声音,看不见文字的形体,没有反复思考的余地,如果自己心目中没有一个具体形象,听上去就会一知半解,或不知所云,那么要想听众能否听得进去,  相似文献   

20.
有声语言是广播电视诉诸接受主体听觉系统的主要传播手段。从传播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双方关系来看,广播电视有声语言有别于报刊杂志书面语言的新闻传播特性,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交流的相对直接性;二是报道的相对现时性;三是表达的相对主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