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一、数学的生活化新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它有实实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在教学中我们应多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在学习“对称”时,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能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再如“统计”的教学,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让他们统计自己身边的事物,不仅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学习了现实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二、数学的情趣…  相似文献   

2.
数学源于生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一、故事就在“口”边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实验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形式生动有趣,几乎每一道例题都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优势,把学生顺利引入所要教的内容之中,如“停车场中停着汽车三兄弟,大哥公共汽车说……”“…  相似文献   

3.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让枯燥的数学课堂焕发生机,充满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应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使他们认识到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如何让学生在具体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现实的、贴近生活的数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经历过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因此,经常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学习素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原来并不那么难学,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教学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提高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根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问题中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为了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小学数学应重视生活化的探索,即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用问题解决学习的方式,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体现数学,用“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相似文献   

9.
李玲 《甘肃教育》2011,(23):73-74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根据这一要求,全国各个版本的数学新教材在编写上均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编排结构,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也基本按照这一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并称之为“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但随着新课程实践研究的深入,不少教师对“生活数学化”的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困惑,到底怎样的课称得上“生活数学化”的教学?在这里,有两个方面的认识必须澄清,一是为什么要创设生活情境?二是如何在课堂上运用生活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要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识的接纳心理,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兴趣。创设情境,在着眼于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的同时,  相似文献   

12.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数学“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建议。的确,给学生提供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体验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相似文献   

14.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微学课程标滩勘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数学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熟悉的生活情况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生活和卖际经验出发,选取他们感兴趣、可探索、可操作的素材作为问题情境.使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的真实存在,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如“购物”一课。我利用角色扮演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开始就创设“今天我当家”的情境,  相似文献   

17.
邱吉腾 《成才之路》2010,(18):47-48
新课标中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沈武 《教师》2010,(33):35-35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易学、乐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9.
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植根于现实。”教师应根据数学的这一特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出发,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要用数学。如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中可这样谈话导入:有的顾客买袜子时只需将袜子在自  相似文献   

20.
陈娟 《贵州教育》2008,(15):31-32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出发为学生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探究性材料,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