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作人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一书中曾提到:《热风》中《随感录三十七》、《三十八》、《四十二》、《四十三》四篇,是他的作品,误收入鲁迅杂文集中的。原因是当时他弟兄两人都给《新青年.随感录》栏写稿,又通用“唐俟”的笔名。这并不是不可能的,鲁迅先生对于名利,向来不放在心上,如《会稽郡故书杂集》最初出版时,就是用“周作人”的名义。至于同用一个笔名的事,除“唐俟”外,也还有过别的,如“周(辶卓)”,是周作人常用的笔名(译文《红星林史》等,均用这个名字。),但鲁迅写的文  相似文献   

2.
1918年和卫919年鲁迅先生曾连续在《新青年》上以“唐俟”这一笔名发表了6首新诗,即《梦人《爱之神入《桃花八《他们的花园入《人与时》和《他人“唐俟”的署名是耐人寻味的。据孙伏园先生解释:“先生之署此名,原义应为‘有所等待,唯恐落空’,是迫切要求进取的意思,有点焦急,但又包含着足够的积极性。”①当五四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鲁迅先生用他那支如椽大笔刚刚开始纵横于新文坛的时候,我们不妨从研究这6首新诗起步,探索一下前期鲁迅的思想端倪。一、新诗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渴望与追求我们注意到《梦》、《爱之神》和《桃花…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名的用意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曾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苯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  相似文献   

4.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的学家。一生使用了许多笔名,如“神飞”,“唐俟”、“巴人”等,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  相似文献   

5.
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都侮辱我的现在。从前好的,自己回去。将来好的,跟我前去。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赏析】《人与时》是鲁迅在“五四”时期写的一首新诗,以唐俟为笔名最初发表于1918年7月《新青年》第5卷第l号上。在诗中,鲁迅把“现在”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拟人化,使之具有人的品格,他以“我”的口气评论三种人对“我”———“现在”的三种不同态度,借以表达三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人认为,“将来胜过现在”,第二种人认为“现在远不及从前”,第三种人说“什…  相似文献   

6.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以笔名‘晓角’给我们写着补白《立此存照》,实在可以说中国自有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精悍的,名贵的补白”。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作家笔名多若繁星,丰富多采,起名方式,不拘一格,妙趣横生。作家的笔名,反映了作家的思想、志向、学识和情趣。综观中国现代作家使用笔名的缘由,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其一,有所寄寓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主要笔名鲁迅。他是中国现代作家使用笔名最多的一位。据统计,他曾使用了140多个笔名,可列为“笔名之最”。鲁迅在《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一文中说:“一个作家自取的别名,自然可以窥见他的思想”。鲁迅前期使用的笔名,如“戛剑生”、“索士”、“迅行”等。大都寄寓有自励,奋发、探索前进的意思。后期使用的笔名,“敬一尊”、“桃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教女     
程勤华 《小读者》2013,(5):78-78
林语堂有三个女儿,二女儿玉如最为机灵聪慧,从小就效仿爸爸写稿。当年不少人发表文章都用笔名,玉如就让爸爸给取个笔名。林语堂给她取了个“无双”的笔名,谓其聪明才智举世无双。可是玉如觉得“无双”不吉利,总是单打一,还能嫁得出去?林语堂经女儿~提醒,觉得是这样。那天他正在翻阅《吕氏春秋》,忽然发现了“太乙”两个字,觉得用作笔名很不错,就对女儿说:“叫‘太乙’如何?”玉如觉得这个名字很新奇,可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林语堂给她解释说:“你看,《吕氏春秋·大乐》里有‘太乙’这个词,它是指形成天地万物的元气。”出于好奇,玉如就接受了这个笔名。  相似文献   

9.
其一本刊一九九一年第九期《这个“又”字应删去》一文,提及了《在炮兵阵地上》中的这段话: “彭总说:‘我今天又说了错话,向你道个歉!但是只错了一句,不该说要把你撤掉,送军法处。其余的话都对!当然,你认为不对的,还可以批评我,不能赌气不吃饭啊!”该文作者从“又”字的意思和四五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得出了“这句话中的‘又’字应删去”的结论。笔者不同意这种意见。笔者认为,在这句话中,妙在这个“又”字。看起来似乎可有可无的一个“又”字,恰恰能反映出彭总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崇高  相似文献   

10.
(一)示读一、参阅注释,明确:《狂人日记》选自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作者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的作品。二、补充注释,指出:鲁迅把他的小说作为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武器。他说:“我也并没有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  相似文献   

11.
了解我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名字和一些笔名的由来,是很有意味的。1881年9月25日(农历八月初三),鲁迅诞生在浙江省绍兴城内周家,取小名阿张,大名(即学名,也就是谱名)樟寿,字豫山(后改豫才)。为何叫阿张呢?这与“灶王”有关。据唐人段成式《诺皋记》中说:灶王“姓张,名单,字子郭”。《敬灶大全》中说  相似文献   

12.
雪之署于杂文《“两个桃子杀了三个读书人”》,有的人认为这个笔名“同本文联系起来看,正是给三个‘读书入’昭雪冤枉——他们并未被‘二桃’所杀,只是被教育总长的不通所杀罢了!”有的人则认为“雪,洗涤之意也;之,为代词,系指‘二桃杀三士’这个典故”。我觉得这二种说法对“之”字的理解均不甚妥恰。说鲁迅是为三个“读书人”昭雪,是不通的,因为他们并  相似文献   

13.
笔名的回忆     
我对“笔名”一语的最初记忆,始于童年时代,也就是我在本村读初小的时候。一日,我从高年级国语课本上读到《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作者是鲁迅先生的侄子周晔,便禁不住心下生疑:周晔的伯父怎么不姓周而姓“鲁”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当时正在邻村读高小的家兄。家兄回答说,鲁迅先生本名周树人,“鲁迅”是笔名。我由此忽然联想到本村一位董姓长者,其人饱学多识,能诗能文,雅号“肃堂”,想必也是笔名了。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笔名,不过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能配得上用笔名的必是文人雅士无疑。   …  相似文献   

14.
词语三则     
加“加”这个字很特別。它现在的意思是“加上”,“增多”,“几种事物并起来”。古代汉语里也有“加”字,表面上看来它同现代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实际上二者并不一样。先谈“加”字的本义。这个字《说文》在力部,解释说:“语相增加也。”清代段玉裁  相似文献   

15.
2020年第12期《语文学习》中,陈煜老师的《“纲举目张”的“张”字辨》一文,质疑《现代汉语词典》《辞海》等词典对这个“张”字的解释,认为“张”是“收紧”的意思,而不是“张开”的意思。对此,笔者谈谈个人看法。《说文》:“张,施弓弦也。”也就是说“张”的本义是把弦安在弓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工人之张弓也,伏檠三旬而蹈弦。”  相似文献   

16.
我在教鲁迅的《七律·自嘲》时,问到“运交华盖欲何求”是什么意思,有一学生突然答到:“它的意思是说鲁迅这时行了桃花运,乐得不再想别的了。”话音刚落,全堂大笑。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个学生是有意捣蛋,但不可否认他对这个问题做了相应的思考,否则他不可能知道“华盖”指的是一种运气,也不可能懂得“欲何求”是“还想求得什么”的意思。我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接着他的话说:“有位伟人说过,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一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谁说人交了桃花运就不会再有所成就呢?况且鲁迅此‘华盖运’非彼‘桃花运’。算命术认为,和尚交了‘华盖运’…  相似文献   

17.
鲁迅轶闻录     
鲁迅到底为何叫“鲁迅”? 著名史学专家侯外庐同志,对鲁迅之所以取名为鲁迅,曾对许广平讲过,许广平笑着,连称谢谢,谢谢,肯定了他的阐释。侯外庐说: 一般人把迅字解释为“快速”,是不确切的。迅字,《尔雅·释兽》云:“牝狼,其子狐,绝有力,迅。”注云:“狼子绝有力者,曰迅。”“报”即激。从犬言兽性,从水言水性。都是激烈的意思。鲁迅的“鲁”,取自鲁迅母亲的姓。迅,古义的“狼予”。鲁迅的字意可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答北斗杂志问》讲了八条创作经验,其中的第七条说:“不相信‘小说作法’之类的话”。这个意思,鲁迅在其它文章中也谈到过,例如:在《两地书·序言》中说:“我们都未曾研究过‘尺牍精华’或‘书信作法’,只是信笔写来,大背文律,活该进‘文章病院’的居多”;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所以‘小说作法’之类,一部都没有看过”;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现在市场上陈列着的‘小说作法’,‘小说法程’之类,就是专掏这类青年腰包的”……鲁迅的意思是明白的,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是要看别人的作品,至于“现在市场上”的什么“作法”或“法程”之类的书籍则不要去相信。那么,能否由此而引出这样一个结论:因为鲁迅告诫过“不相信‘小谈作法’之类”,所以凡是“作法”一类的书籍都是不可信的?我以为不能。首先,鲁迅并未一概否定过“作法”一类的书籍。1932年4月,也就是在写了《答北斗杂志问》后的四个月,鲁迅又写过一篇《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9.
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鲁迅是反革命文化“围剿”所追逐、侦察、迫害的主要目标。鲁迅写文章不能署自己的本名,曾用过的笔名也不能多用,甚至连租赁住房,都要借助于化名。这从另一侧面,反映了鲁迅重视斗争艺术,进行韧性战斗的革命精神。为什么有时用周豫才这个号呢?因为“周豫才”比“鲁迅”稍不触目;又为什么要用“裕斋”这个化名呢?因为“裕斋”为“豫才”的谐音,比“豫才”更少有人知道,更稍不触目,更能有效地迷惑敌人,保护自己。鲁迅当时跟周建人说得很清楚,裕斋这号是曾经用过的。可是周建人没有问,鲁迅也没有讲这个化名何时何地曾经用过,因此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连周建人同志不久前还说:“别的地方没用过这名”(见《略谈鲁迅》,一九七六年十月北京文物出版社版《鲁迅研究资料》第一辑)。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祝福》中写鲁四老爷的书房时,说到那壁上挂着一个朱拓的大“寿”字,还特别点明是陈抟老祖写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看新版注释本的《彷徨》,在“陈抟”之下注道:“据《宋史·隐逸列传》载:陈抟是五代时人,擅长诗赋,因科举不中,在五当山和华山修道,传说他活了800岁,有的把他附会为神仙。老祖,即祖师。”其实史书上并没有关于陈抟刻“寿”字石碑的记载,鲁四老爷书房壁上的朱拓“寿”字当然更是虚构的了。鲁迅这样写,意在讽刺鲁四老爷以宋明理学为正统,妄图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