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对俄国侨民的研究,正成为国际历史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1917年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侨民流亡到世界各地。他们的总人数约在150万到200万左右。在欧洲,俄侨主要集中在巴黎、伦敦、柏林、布拉格、索非亚、贝尔格莱德等地。在远东则以中国居多。1922...  相似文献   

2.
刘霞 《中国档案》2022,(10):86-87
“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位人物,他既是为新闻出版事业奋斗的文化名士,又是为呼吁抗战救国斗争的爱国志士,更是为实现民主政治奔走的民主斗士。他就是著名的新闻记者、出版家和政论家邹韬奋。他一生创办6报1刊,6次流亡,1次入狱,历经险阻而矢志不渝。周恩来曾亲笔题词:“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杰出的新闻记者邹韬奋,在国民党统治的黑暗年代献身革命新闻事业.曾经一次入狱,六次流亡.他在1937年9月20日——因“爱国有罪”在“救国会七君子”案中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出狱不久写道:“自己已经干了15年的编辑.为着做了编辑,曾经流亡过;为着做了编辑,曾经坐过牢;为着做了编辑,始终不外是个穷光蛋,被靠我过活的家族埋怨得要命.但是我至今‘乐此不疲’,自愿‘老死此乡’.”为了这事业,韬奋矢志不渝,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相似文献   

4.
<正>“无私作贡献,民心有丰碑.革命此生平,将以励来兹”,这是杨适夫先生对张伯简的赞颂.张伯简,字稚青,白族,1989年出生于剑川城桥头街.191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云南省立第二中学.是时,军阀割据,频年战乱,民怨沸腾.悲人民之流亡涂炭的张伯简毅然以寻求救国救民之出路为职志,离开故乡,奔赴南方革命中心——广州,接受革命斗争风暴的洗礼,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锻炼自身亦有受用”,更坚定了献身中国革命的决心.1919年冬,张伯简从广州到巴黎勤工俭学,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智识阶级的猛省与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改革中国黑暗地狱的初步”.此期间,张伯简夙夜勤求惟民生国计,到德、奥两国实地考察,并在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大学的革命熔炉中接受锻炼,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5.
王培 《北京档案》2011,(10):13-15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城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立即着手争取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外交活动。他于11月2日离开纽约前往伦敦,21日由伦敦到达巴黎,24日由马赛乘船回国。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  相似文献   

6.
1911年10月12日,孙中山在美国的丹佛城获悉武昌首义的消息,立即着手争取列强支持中国革命的外交活动.他于11月2日离开纽约前往伦敦,21日由伦敦到达巴黎,24日由马赛乘船回国.12月21日,孙中山到达香港,广东军政府都督胡汉民及廖仲恺等人乘兵舰前来迎接.在船上,他们讨论了目前的局势和应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1997年10月,我到欧洲去看儿子。在北京等签证的一周,穆老又给我分出三个上午,主要谈“化大革命”时期。同时我与杨贵取得联系,到他家作了一次长谈,谈他修红旗渠时穆青对林县的采访和他对穆青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一位久居巴黎的华人.姓蔡.绰号“老巴黎”。他笑呵呵地问我:“你在巴黎也住了不少天.能说出巴黎有哪些特别的东西吗?”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7,(3):107-108
<正>1848-1849年欧洲民主革命失败后,大批德国流亡者来到了英国,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其中。伦敦的德国侨民一下子多了很多人,成立了几个德国流亡工人的团体,其中革命前成立于19世纪40年代初的伦敦德意志工人共产主义教育协会,是比较大的一个,马克思和恩格斯40年代中期在这个协会做过多次政治经济学的讲演,他们与这些德国工人的侨民团体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邹韬奋同志是一个真诚的爱国主义者,革命的民主主义者,优秀的文化工作者,最后他成为共产主义者。韬奋不幸过早地去世了。他参加革命工作,实际上是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到他去世为止的短短十三年中,他坐了一年监牢,经历了三次流亡。在这期间,他为中国人民做了三件好事:第一,创办《生活》周刊和合作社式的生活书店,以及由生活书店出版的许多进步刊  相似文献   

11.
翻开欧洲地图,可以看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处在西欧的中心位置上。以它为圆心,半径二、三百公里处便是巴黎、波恩、伦敦、日内瓦、卢森堡、海牙等西欧政治经济中心。其间有欧洲3号、5号、10号高速公路串通,来往十分方便。因此,布鲁塞尔素有“西欧的心脏”、“欧洲的首都”之称。布鲁塞尔市中心的法律街上,一座X 形的现代化大楼拔地而起,举世瞩目的世界上最大  相似文献   

12.
在纽约生活了18年。有好事者列出“是不是真正纽约客”的检验标准,共加多条,其中一条:“纽约客认为住在不远的威彻斯特就算外地人。”“纽约客”(NewYorker),成了优越感的同义词。多年前,在派对上主人介绍我于一法国人,说是标准纽约客时,她也很骄傲地声称,她是“巴黎仙”(Parisian),并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纽约,除了巴黎。”我想那天碰上的如果是伦敦佬(Londoner),对方也会  相似文献   

13.
《中国日报》是我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最早的组织兴中会的“唯一之喉舌”,所以又称为我国“革命机关报之元祖”,在我国报刊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日报》是在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下,由他的亲密战友陈少白于1900年在香港创办的。1894年兴中会创办以后,孙中山还未曾认识到利用报纸进行宣传的重要性.1896年,孙中山在英国伦敦被清政府驻英大使馆诱捕拘禁,险些被钉在一只大木箱中运送回国处死,多亏了伦敦报界大造舆论,才迫使公使馆释放了孙中山而幸免于难.这件事极大地刺激了孙中山,使他真正认识了报纸宣传的强大威力。1898年资产阶级改良派百日维新失败以后,逐渐沦为保皇派,他们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不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重要影响的作家.其影响不仅表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秀作品上(他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而且表现在他创办的一系列文学杂志上(他因此而团结了一批作家,并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有鲜明特色的文学流派--论语派).在创办杂志的实践中,林语堂提出了不少极有见地的观点.整理这些观点,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林语堂身兼文学家、编辑家双重身份的完整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办好杂志亦不乏启示作用.林语堂的杂志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如果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作阶段性的划分,那么,从他于1894年11月在美国檀香山成立"兴中会"起,然后经伦敦蒙难,转往日本策划革命,建立同盟会,及至多次发动武装起义被迫流亡海外为前革命时期。那么孙中山结束海外流亡,于1911年12月回国来到上海,是为后革命时期。前革命时期以流亡海外为主,而后革命时期则以定居上海为主。也就是说从1912  相似文献   

16.
陈继静  周源 《新闻界》2012,(12):74-75
威廉·李卜克内西(Wilhelm Liebknecht,1826-1900)一生有许多头衔,但他的实际工作,一直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主编,绰号"士兵"(图1)。他是该党和第二国际的创始人之一,德国国会议员,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和战友。青年李卜克内西是1848-1849年德国民主革命的积极参加者。革命失败后,他流亡伦敦12年,是马克思家的常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直接教诲下  相似文献   

17.
戴楠 《传媒》2014,(16)
正从欧洲最早的华文报刊——19世纪60年代在伦敦出版的《飞龙报》算起,中文报刊在欧洲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而真正由华人创办的最早的华文报刊出现于法国,是1907年6月22日由巴黎新世纪书报局编印的《新世纪》周刊。本文主要着眼于21世纪以来的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格局,以此来探讨海外华文传媒在新世纪的发展态势与功能角色定位。 欧洲华文传媒的发展现状进入21世纪以来,欧洲华人移民的数量持续攀升,据2008年欧洲华人华侨社团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欧洲的华人华侨总人数已超过250万人,近  相似文献   

18.
刘佳蓓 《青年记者》2017,(18):102-103
曾经想要创办中国的“报业托拉斯”的成合我,在报业经营和新闻理念上都有相当先进之处,其实用性、大众化、平民化的办报思想以及西式的报业管理方式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笔者仅就成合我的新闻教育观及其局限作相关探讨. 成舍我的新闻教育观 赴欧美考察游历的经历给了成舍我深刻的感触.游学期间,他认真考察和访问了国外一些新闻学校,并将美国的新闻教育与欧洲国家的新闻教育进行比较,他发现在美国随便去哪个报馆,都有新闻学院出来的学生.回国后,成合我决定创办符合中国国情的新闻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9.
周奇 《出版史料》2006,(4):61-65,66-70
1981年10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党组交给我一项任务:主持创办《青年文摘》杂志。到1985年11月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我主编《青年文摘》杂志整整四年。这四年,是我在“中青”三十年编辑生涯中最有意义的四年。“中青”决定创办《青年文摘》,还是1980年的事。那年夏天,时任副总编辑的阙道隆率组到天津调查研究,在青年座谈会上,青年们都希望青年出版社创办一种综合性文摘刊物,把报刊上的好文章集中起来介绍给他们,这样他们就可以花很少的钱、用很少的时间,阅读更多的好文章。调查组带着青年们的建议回到出版社。出版社党组听了调查组的汇报后,决定创…  相似文献   

20.
1887年,美国著名报人詹姆斯·戈登·贝内特创办了《纽约先驱报》的巴黎版——《巴黎先驱报》。整整一个世纪后的今天,这份当初不起眼的“乡村小报”早已今非昔比。它已改名为《国际先驱论坛报》,并逐渐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跨国报系。目前它在巴黎、伦敦、苏黎士、香港、新加坡、海牙、马赛和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