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承载着民族的文化、精神与价值观,是国家历史传统与当代形象的重要载体;文学走出去是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途径.新形势下,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更加坚定,视野更加开阔,态度更加积极,渠道更加多元,努力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本文从译林出版社的走出去工作实践出发,分析中国文学走出去的现实,并提出相关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打破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传播封锁和限制,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的渠道.运用新媒体来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的有效性,不仅是技术层面掌握好、利用好新媒体,同时需要打破既定传播思维与既往的传播模式,用更加高超的国际传播力,提升国家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向世界传播一个真实的中国.  相似文献   

3.
中国拥有5000年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历久弥新.世界渴望了解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的昨天、今天、明天.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是传播文化的渠道,也是增进各国了解中国,缔结和平友谊的桥梁.长期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存在严重逆差,文化市场份额偏低.2011年,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文化软实力蓝皮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报告(2010)》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而美国占43%,欧盟占34%.扭转这一局面,需要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各项工作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渠道,我国网络文学对外传播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但也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文化适应与话语对接、民间自发译介与类型集中、战略性系统整合缺失等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文学的海外输出已走在了世界前列,需要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思考如何把握趋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中国的进步为世界树立了新的形象,国际地位也越来越显著,世界要求了解中国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世界各国政府对中国的重视,也引起了各国民众(其中也包括华人、华侨)对中国的兴趣,也迫切希望了解中国。同时,为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我们也必须做好对外宣传介绍工作,让世界人民了解一个真实而全面的中国。这就要求各种传媒担负起这一神圣的职责,尤其是被称为“没有国界的”广播电台,更应发挥它的独特优势,在对外宣传报道中担当起主…  相似文献   

6.
鲍高齐 《视听》2016,(1):48-49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国家实力的迅速崛起,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逐渐显示出重要作用,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崛起。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纪实性的媒介产品,其客观的记录、权威的解读、相对系统的展示给普通民众了解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本文从影像意义系统的角度,通过对韩国媒体制播的纪录片《超级中国》进行分析,探讨了其在客观反映中国面貌的同时,隐含在影像背后的却是一个霸权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现在的世界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世界,图书版权的引进为国人更多地了解世界不同地方的文化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版权输出同样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8.
对外传播是中国融入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成功的对外传播不仅可以为我国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也可以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在中国进行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中国的英语新闻一直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渠道,是我国进行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目前,汉语新闻英译是最常见、最有效的对外传播报道手段  相似文献   

9.
中国拥有5000年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影响历久弥新。世界渴望了解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的昨天、今天、明天。中国图书出版“走出去”是传播文化的渠道,也是增进各国了解中国,缔结和平友谊的桥梁。长期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存在严重逆差,文化市场份额偏低。  相似文献   

10.
国际媒介     
《青年记者》2006,(15):82-82
非常感谢辜晓进先生,他为我们带来对世界报业最新动态的介绍和精彩分析。了解世界,就是认识自己。这一点,对中国报业来说越来越重要。本期晓白编译的文章,对报业来说也是一个前沿话题,相信会引起业界同仁的浓厚兴趣。国际媒介  相似文献   

11.
关于网络传播时代话语权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已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关注舆论、表达意见、网上购物、网上办公、网上缴费等等.在媒介研究中,"话语权"一词被多次使用,但是,当前关于网络媒体话语权的研究中,大部分研究者注意到的是网络给受众带来了话语权实现的场所和空间,极大地扩展了民众表达的渠道,促进了公众话语权的实现,也提出了一些网络传播时代民众在表达话语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透过这样的一种透明与甜美,也许太阳可以是绿色的,也许青蛙也可以飞。姆咪谷就是这样的一个躲在水果糖背后的神奇世界,等待着万千小读者去探险,去发现奇迹。  相似文献   

13.
王从卉 《传媒》2005,(9):51-52
CCTV-9在短短的5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一个24小时向海内外观众播出的全英文频道,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许多忠实的观众并成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的重要渠道.目前频道对于节目内容的选择和新闻报道的方式和立场在几年中已经逐步确立了自身的定位.然而对于频道的整体包装尤其是品牌的整体营销还处在不断探索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吴伟 《出版广角》2011,(1):31-32
我们没有输出思想,并不代表我们没有思想,中国的文化底蕴深厚,遗产丰富,现在经济又高速发展,确实具备了向强国迈进的条件,但是如何影响世界,如何让世界了解我们、理解我们,与世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友好关系,是我们的当务之急,是一个想做强国的国家一定要做的事。  相似文献   

15.
珠三角报纸在国际新闻领域的创新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晋 《新闻实践》2009,(11):25-27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迅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中国的媒体受众对国际新闻的信息渴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国内地方媒体也不再满足于从新华社渠道获取信源。珠三角地区的报纸正在越来越多地用自己的评论去诠释国际新闻,自主约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重大国际性事件发表观点,而且主动派出记者去海外新闻热点地区采访,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观察国际新闻事件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毕建录 《青年记者》2016,(31):51-52
牛津路透新闻研究院《2016年数字新闻研究报告》表明,①社交媒体已经渐渐成为新闻获取的最主流渠道.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输的国家、民族界限越来越模糊.随着国际媒体和公民对中国的兴趣不断增强,中国国内社交媒体的信息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公民了解中国和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的新闻来源.美国《时代》杂志在推特诞生时曾预言,社交媒体的崛起不仅会改变世界,还会改变世界改变的方式.国际社会公民对他国形象的认知,也很有可能随着公众获取国际新闻和国外信息的渠道而改变.②随着国际社会公民对中国了解的渠道增加,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中国,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有了切身的感受,他们对于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报道的认同感也可能变得越来越低.  相似文献   

17.
如果我们能穿越时空隧道,跑到1957年10月的中国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要不要引蛇出洞揭批反动右派,测验结果多半说是"要".或者穿越到1967年1月去做一个民意测验,问民众应该不应该修理"走资派",给他们戴高帽游街批斗,估计民意也会万众一心地说:应该!岂止"应该",他们还会在调查表里找有没有"再踏上一万只脚"这一选项.  相似文献   

18.
丁智擘 《声屏世界》2004,(12):22-24
在风云突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了解外部世界发生的事情.国际新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它相当于国人的眼睛。这些眼睛是否明亮,是否能真正的让全国人民完整地了解外部的世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中国的国际新闻报道,首当其选的就是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它代表了中国政府的声音.也是中国最权威最全面的国际新闻报道节目。新闻频道以动态新闻报道见长。24个整点新闻每天播出的时间达到540分钟,占到了全天节目的37.5%.新闻报道随时更新。数量非常大,这为研究者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上方方面面的东西都可能在中国国内引起反响,伊拉克战争、美联储加息都可能对我们的生话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这就使得中国老百姓了解国际大事的愿望与日俱增,国际新闻报道已经成为新闻报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不少媒体的看点与卖点所在.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我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及时地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国际形势,把握时代脉搏已成为当今国人的迫切需求,通过新闻媒体获取各种信息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些信息中,国际报道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报道是受众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标志。改革开放一方面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另一方面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而新闻媒体的国际报道成为人们了解全球局势,了解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